说起炸油条,哎哟,这真是多少人心里那抹挥之不去的乡愁啊。尤其是在外头飘着的时候,早上能来一根刚出锅、热腾腾、金灿灿的油条,再配上一碗醇厚的豆浆,那感觉,就像是把整个故乡都给一口吞了下去。可馋劲儿上来的时候,外头的油条总觉得差点儿意思,不是太实,就是油腻得慌,有时候还有股说不上来的味儿。于是乎,这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就上来了:为啥自家就不能炸出那外面吃不着、自己最称心的油条呢?
别提了,这条路走得那叫一个坎坷。想当年,第一次尝试,照着网上找的方子,揉面,醒面,下锅,“滋啦”一下,面胚子倒是下去了,可炸出来是啥?硬邦邦,沉甸甸,活脱脱两根面棍子,别说蓬松了,掰都掰不断。不死心,再来!换个方子,说面要软,于是面团儿软得跟滩泥似的,沾得哪哪都是,好不容易扯成条,一下锅就软塌塌地瘫在油里,根本鼓不起来,炸出来像炸面片儿。那阵子,厨房里油烟味儿是没断过,可就没一根像样的油条。灰心丧气,好久没再碰。
可心底里那点儿对完美油条的执念还在。直到有一次,跟一位老师傅聊天,他没给啥玄乎秘方,就提了几点关键。回去自己琢磨,结合之前失败的经验,慢慢摸索出了点门道。今天就抖落抖落我的这点儿压箱底的心得吧,不敢说百分百还原路边摊,但至少,能炸出让我自己满足、家里人吃着放心的油条。
首先说面粉,这是基石。别看就简简单单的面粉,里头学问大了去了。我试过中筋、高筋,发现还是得用 高筋面粉。为啥?因为高筋粉的蛋白质含量高,揉出来的面筋网络更强韧。炸油条最要命的就是要它能“鼓”起来,里头形成漂亮的大孔洞,这全靠面筋撑着。中筋粉不是不行,但筋度差那么点儿意思,炸出来容易发实。当然,也不是说筋度越高越好,太高了面会太韧,难操作。市面上普通的高筋面粉,蛋白质含量在12%-14%左右的,我觉得就挺好。别用那种专门用来做面包的超高筋,没必要。
接着是“膨松剂”组合。光有面筋撑着不行,还得有气体让它膨胀。传统的油条会用明矾和苏打,明矾做出来效果是好,炸出来脆,颜色也漂亮,但它是铝制品,吃多了对身体不好,咱自己家做,健康第一,直接PASS掉。现在外面有些无铝油条,大多是用小苏打配泡打粉。这也是我推荐的组合。小苏打(碳酸氢钠)是碱性的,能中和一部分面团发酵产生的酸,让炸出来的油条颜色金黄不易发黑,也能产生气体。泡打粉(主要成分是小苏打、酸性物质和淀粉),这个是复合膨松剂,遇水遇热都会产气,是让油条蓬松的关键。小苏打和泡打粉的比例,我摸索下来,大概是 小苏打:泡打粉 = 1:2 左右比较合适,再加点盐增加筋度和底味。具体比例嘛,看看我这个常用的:
食材 | 大约用量 | 备注 |
---|---|---|
高筋面粉 | 500克 | 蛋白质含量12-14% |
小苏打 | 5克 | 用于颜色和部分膨胀 |
泡打粉 | 10克 | 主要膨胀剂,无铝 |
食用盐 | 5克 | 增加筋度和风味 |
食用油 | 20克 | 增加面团延展性,防粘 |
温水(40-45°C) | 300-330克 | 具体用量看面粉吸水性,别一次加完 |
这里强调下水温,用 温水 搅面。大概摸着比体温高一点,40-45℃这样子。温水能帮助膨松剂更好地溶解和启动,也能让面团更快地吸收水分,形成面筋。但别用开水啊,那就烫死了面筋。水的量只是个参考,不同的面粉吸水性不一样,环境湿度也有影响,原则是把面团搅得 非常非常软,软到啥程度?用筷子搅,湿哒哒的,但还不至于像稀面糊那样一滩,勉强能成个团,但绝对不能像揉馒头包子那样硬实的面团。记住,油条的面,要的就是这个“软”劲儿!
搅面过程特重要。不像揉面包那样得摔打出膜,油条面要的不是那种细密有弹性的膜。我喜欢用筷子先大致把所有材料(面粉、小苏打、泡打粉、盐)在盆里搅匀了,然后分次加入温水,一边加一边用筷子搅,搅到没有干粉,成为一个湿软粘手的面团。然后加入那20克食用油。加了油之后,就别使劲揉了,改成 “揣”或者“叠” 的手法。就是用手蘸点油防粘,把面团从四周往中间叠,或者像洗衣服那样轻轻地来回揣几下。这个过程不用长,三五分钟就行,目的不是揉出膜,而是让水和油充分被面粉吸收,让面团更光滑、有延展性。面团的状态应该是 湿粘但有弹性,用手指按一下,会缓慢回弹。
搅好、揣叠好的面团,别多想,直接在盆里整理整理形状,表面抹点油防干,盖上保鲜膜,或者套个保鲜袋,严严实实地包好。然后!最重要的步骤来了:长时间低温醒发。这玩意儿跟老面馒头一个理儿,时间是好东西。我一般都是头天晚上操作,然后整个盆直接扔冰箱冷藏室,让它慢慢醒发 一整夜。低温长时间醒发的好处是,面筋在低温下会变得更舒展、更有弹性,而且膨松剂在低温下产气比较慢,能更均匀地分布在面团里,为第二天油炸时的“二次爆发”做好准备。第二天早上拿出来,你会发现面团体积变大了不少,表面会有点小气泡,摸起来比头天晚上更柔软,也没那么粘手了,这说明它醒发到位了。如果着急吃,也可以室温醒发两三个小时,但效果会差点儿,而且要看室温高低调整时间。对我来说,冰箱过夜是屡试不爽的最佳选择。
醒发好的面团,千万别再揉了!直接把面团倒在撒了薄薄一层干粉(或者抹了薄油)的操作台上。因为面团很软,用手轻轻地压扁、整理成一个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的厚片,厚度大概在1厘米左右。然后用刀或者刮板切成大约2厘米宽的长条。切好的长条,每两条叠在一起,用筷子在中间压一下,不是压断,就是压出一条印子,目的是让炸的时候这两条能够粘连在一起,形成油条的经典形状,中间也能更好地鼓起来。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环节—— 炸。找一口深点的锅,能装足够多的油,这样油温稳定,也方便操作。油要多,能把油条完全淹没,或者至少半淹没。用普通食用油就行,花生油、玉米油、大豆油都可以,味道比较中性。火候是成败的关键!油温不能低,低了油条会“吃”油,炸出来油腻发实;也不能太高,太高了外面糊了里面还没熟透,或者还没等它完全膨胀就定型了。我的经验是,油温大概在 180-200℃ 之间。怎么判断油温?别迷信温度计,最简单的办法是丢一小块边角面团进锅里。如果面团一下锅, 能立刻沉下去,但马上就浮起来,并且滋滋冒着比较密集的气泡,快速膨胀变色,那油温就差不多了。如果面团沉底半天不浮,说明油温低了;如果面团一下锅就迅速变焦黑,那油温就太高了。
油温到位了,拿起压好的面胚子,稍微抻一抻,别太用力拉断,轻轻一抻,让它比锅的直径短一点点就行。然后 小心翼翼地滑入油锅。面胚子一下锅,“滋啦”一声,会立刻像活过来一样,迅速膨胀!这时候手别闲着,用筷子 快速不断地翻面并用筷子轻轻按压油条鼓起来的地方。翻面是为了让油条受热均匀,颜色一致;按压是为了帮助面团内部的气体更快地膨胀,让油条变得更蓬松,形成大孔洞。这个过程非常快,一根油条可能就炸个一两分钟。眼瞧着油条迅速膨胀,变成金灿灿的漂亮颜色,而且摸起来表面变硬,就可以捞出来了。别炸太久,否则会变硬。捞出来放在沥油网上把多余的油控掉。
你看,说起来简单,但每一个环节都有它的“脾气”。面要软,醒发要足,油温要对,下锅后要快速翻面和按压。任何一步没到位,都可能影响最终的效果。可当你亲手把一根根金黄饱满的油条从油锅里捞出来,闻着那股子纯粹的炸面香气,心里那个成就感,是外面花多少钱都买不来的。
炸好的油条,外壳是那种一碰就酥的脆,咬下去,“咔嚓”一声,里面是细腻绵软、带着漂亮蜂窝状大孔洞的组织。趁热吃,带着一股子微咸的口感,配上滚烫的豆浆,从胃里暖到心里。有时候,我也会拿它来配粥,或者撕碎了泡在羊肉汤里,吸饱了汤汁,软软糯呼的,又是另一种销魂滋味。
所以,别怕折腾,别怕失败。做油条这事儿,就是跟面粉、跟油温、跟时间的一场较量。多试几次,找到你家厨房、你家面粉、你家灶台的“脾气”,慢慢地,你也能炸出属于你自己的那口暖心又舒坦的油条。这份油条,带着你的手温,带着你家灶台的烟火气,是外面任何一家店都给不了的踏实和美味。试试吧,你会爱上这个“麻烦”的早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