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一道素菜,能让你家那位无肉不欢的主儿吃得津津有味,甚至咬下去的时候,会愣一下,问你:“这是啥肉啊?” 要我说,这道菜,杏鲍菇必须拥有姓名。它就是有这个本事,凭着自己那股子扎实弹牙的劲儿,愣是把自己活成了素菜界的“肉顶流”。
我跟杏鲍菇结缘挺早的。那时候刚学做菜,啥都想试试。别的蘑菇吧,多多少少都有点软塌塌的,或者香气太冲,但杏鲍菇不一样。你看它那身段儿,粗壮,瓷实,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就透着一股子“有料”的气息。一开始我也没琢磨明白怎么做好它,瞎炒呗,结果不是水唧唧的没味道,就是死咸死咸的。别提多郁闷了。
后来有一次,我去朋友家吃饭,她做了一盘炒杏鲍菇,我一夹,嚯!那口感,外面焦香,里面还是韧的,而且味道全吸进去了,真香啊!当下就厚着脸皮问她咋做的。朋友笑笑说:“没啥秘诀,就两字儿:干煸。”
从那以后,我做杏鲍菇就彻底改道了。说白了,杏鲍菇这玩意儿,它肚子里水汽挺足的,你得先把这水逼出来,它才能像海绵一样去吸收调料,也才能有那种紧实又Q弹的口感。所以,我做杏鲍菇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从来不是直接下油炒,而是先给它“去水”。
怎么去?最简单的法子就是干煎。把锅烧热,真的要烧到有点冒烟那种热度,然后把切好的杏鲍菇片丢进去(我喜欢切成大概半厘米厚的片,太大不容易透,太薄又没嚼劲),全程中大火,别怕,别急着翻,让它在锅里自己待会儿。你会听到“滋啦滋啦”的声音,看到菇片边缘开始变软、卷曲,甚至冒水汽。等一面煎到金黄甚至有点焦褐色,再翻面。这个过程,不加油!或者就放那么一丢丢一丢丢润锅,看你心情,但原则是让菇片自己“出汗”,把多余的水分蒸发掉。煎到两面都变成那种诱人的金黄色,体积会明显缩小,摸起来也没那么“水灵”了,感觉就像是它把自己的精气神都收敛起来了,变得紧致有力。这个步骤,大概要花上几分钟,但相信我,这几分钟的耐心,换来的口感是天壤之别。这是做出好吃杏鲍菇的第一重秘诀。
当然,切法也讲究。除了刚才说的切片,有时候我也喜欢把它手撕成条。手撕的边缘不规则,更容易挂汁,而且纤维感更强,咬起来更有“肉丝”的感觉。但手撕的就没法像切片那样煎出漂亮的焦边了,所以干煸煎出焦香我还是首选切片。或者,你也可以先切段,然后在断面划上十字花刀,就像给它做个马杀鸡,这样能增加受热面积和入味程度。不过花刀比较费劲,懒的时候我还是直接切片省事。
好了,杏鲍菇的“骨架”算是搭好了,外焦里韧,水分适中。接下来就是给它注入灵魂了。
锅里放一点点油,真的只是一点点,因为杏鲍菇经过干煎已经不容易吸油了。烧热,然后丢进去你喜欢的辛香料。我通常会放蒜片,切几片干辣椒段(不喜欢吃辣的可以省略),再来一点点姜丝。用小火慢慢把这些香料的味儿炒出来,直到能闻到扑鼻的蒜香味和辣椒的焦香。这个过程不能急,火大了蒜就焦了,味儿是苦的。把香料的香气“爆”出来,这是让这道菜好吃的第二重秘诀。
香味出来了,把刚才煎好的杏鲍菇片倒回锅里。转大火!别犹豫!快速翻炒,让菇片跟辛香料充分接触。然后,就是调味汁了。
我的调味汁配方基本是固定的:生抽打底(提供咸鲜味),加一点点老抽(主要是上色,让颜色更漂亮,看起来就有食欲),重头戏是蚝油,这玩意儿是给杏鲍菇提鲜的“大杀器”,没有它感觉就像少了点什么。再来一小勺糖,糖的作用是平衡咸味,提升鲜味,绝对不能少。如果你喜欢吃辣,可以淋一点点辣椒油或者加点豆瓣酱,但我更喜欢原原本本的鲜香,所以一般就用干辣椒爆香。所有调料在一个小碗里提前搅匀,然后沿着锅边淋进去。
为啥要沿着锅边淋?因为锅边温度高,调味汁淋下去会瞬间被加热,香气能更好地挥发出来,味道更醇厚。这又是一个小细节。
淋完调味汁,继续大火快速翻炒。这时候杏鲍菇会开始吸收酱汁,颜色也越来越深,越来越油亮。你会听到锅里发出“滋啦滋啦”带着汤汁收紧的愉悦声音。翻炒的过程要快,让酱汁均匀地裹在每一片杏鲍菇上。汁水很快就会被菇片吸收得差不多,或者收浓,变得黏稠。
出锅前,撒一把碧绿的葱花,快速翻两下,葱花遇热激发出香味,这道菜就算是成了。
整个过程,从干煎到最后出锅,可能也就十来分钟,非常快手。但这短短的十来分钟,凝聚的是杏鲍菇从“含羞带怯”到“风姿绰约”的华丽转身。
端上桌,那盘金黄油亮的炒杏鲍菇,裹着深色的酱汁,星星点点的蒜片和辣椒段嵌在里面,还有葱花的翠绿点缀。光是看这卖相,就够诱人的了。夹一片,咬下去,外层的酱汁浓郁醇厚,带着生抽的鲜、蚝油的甜和微弱的焦香,里面的杏鲍菇则实实在在的,既有嚼劲又不至于嚼不动,那种弹牙的口感和吸收了酱汁的鲜美在嘴里交织,真真切切像是在吃一块有韧性的肉。尤其是那些干煎时产生了焦边的,更是带着一股特殊的坚果般的香气,太好吃了。
我跟我妈说这是素菜的时候,她还不信,一定要尝尝是不是真没肉。尝了之后惊叹:“哎哟,这杏鲍菇,咋做出来跟肉似的!” 这就是对我手艺最大的褒奖了。
当然,杏鲍菇的做法五花八门。有人喜欢切滚刀块拿去红烧,味道浓郁,但我觉得那样做出来的口感偏软糯,少了杏鲍菇最宝贵的嚼劲。也有人喜欢把它烤着吃,撒点孜然辣椒粉,那个香啊,是另一种豪迈的风格,下酒是绝配,但作为一道炒菜,跟米饭搭配,我还是更偏爱这种酱香干煸的做法。
为什么我这么执着于干煸和大火?你看,杏鲍菇本身味道比较淡,如果水分没处理好,或者火候不够,它就容易出水,稀释了调料,口感也绵软。高温能迅速锁住它表面的结构,形成一层薄薄的“壳”,里面的水分不容易跑出来,同时又能把外面的水分蒸发掉,让它变得紧实。而且大火炒菜,镬气足,香料的味道能瞬间炸开,酱汁也能快速收浓,牢牢巴在食材表面。这都是小火慢悠悠炒达不到的效果。
我还试过用空气炸锅“预处理”杏鲍菇,切片后刷点油或者不刷,180度烤个七八分钟,烤到表面收缩变色,再拿出来按上面的步骤炒。效果也不错,甚至比锅里干煎更均匀,而且不用一直盯着,更省事。算是科技进步给传统干煸带来的便利吧。但说到底,原理是一样的,都是先让它“瘦身”,再让它“吸饱养分”。
食材的新鲜度也很重要。选杏鲍菇,要挑那种菌盖完整、颜色乳白、摸起来结实有弹性、没有发黄或发霉的。别买那种软塌塌、看着湿漉漉的,那种本身品质就不好,怎么做都差点意思。调味料的选择也别马虎,好品质的生抽和蚝油,真的能让味道提升一个档次。这不是广告,是经验之谈,那些便宜大碗的,味道就是差点意思,不够醇厚。
这道菜,简单,家常,但又充满了智慧。它教会了我,做菜有时候不是堆砌食材和调料,而是要理解食材本身的特性,然后用合适的技法去激发它最好的那一面。杏鲍菇的“肉感”,不是天生的,是靠干煸和大火给“逼”出来的,是靠蚝油的鲜给“喂”出来的。
有时候工作累了,或者不知道吃什么好,做这么一盘杏鲍菇,配上刚蒸好的白米饭,简简单单,却能吃得无比满足。那股子鲜香,那股子扎实弹牙的口感,总能熨帖我疲惫的胃和心。比起那些大鱼大肉,这朴实无华的杏鲍菇,反而更让人踏实,更像生活本身——平凡的外表下,藏着经过打磨和烹炼后的别样滋味。
如果你还没试过这种做法,强烈建议你回去试试。记住,干煸是灵魂,大火是脾气,蚝油是点睛之笔。别怕麻烦那一步,你会发现,这钱花得值,这时间花得更值。吃完保证你跟我一样,爱上这素菜里的“硬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