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常菜 羊肉汤的做法

羊肉汤的做法

说起羊肉汤,我脑子里立马出现的画面,不是什么高档餐厅里摆盘精致的一碗,而是那些藏在街头巷尾,甚至高速公路服务区里,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大锅。那种醇厚的味道,像是能驱散所有寒意和疲惫。这么多年,我尝试过不少地方的羊肉汤,从西北的清澈到山东的奶白,各有千秋,但说到底,最熨帖人心的,还是自己家熬出来的那一锅。它不仅仅是碗汤,是暖意,是记忆,有时候甚至是种情绪的出口。

我折腾羊肉汤这事儿,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刚开始那会儿,信心满满照着网上的方子做,结果呢?不是汤色发灰,就是羊肉那股子“膻”味怎么都压不住,喝起来总觉得差了点意思。好几次都想放弃,心想这东西果然还是得外面老师傅来弄。但骨子里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加上对那一口浓香的执念,还是让我一次次回到厨房,琢磨,试验,失败,再试验。慢慢地,才摸索出一点点自己的门道,或者说,是跟这羊肉汤算是处出了点感情,懂得了它的脾气。

要熬一锅像样的羊肉汤,食材是打底儿的。别的先不说,羊肉本身,那是顶顶重要的。我个人的偏好,从来都是带骨的羊肉,特别是羊腿骨羊排。纯瘦肉固然方便,但熬汤嘛,讲究的就是一个“熬”字,得把骨头里的骨髓、肉里的油脂和筋膜慢慢地炖出来,汤才会醇厚、才会香浓。光用瘦肉,出来的汤是清的,鲜则鲜矣,但少了那份浓郁的层次感。我通常会去熟悉的肉铺,特意叮嘱老板留一些新鲜的羊腿骨,最好是粗壮、带点血的那种,然后配上一些带骨的羊排或者羊蝎子。比例上,我的经验是骨头要占到一半甚至更多,尤其是敲碎的羊腿骨,它们是汤色变白的关键

部位 特点 对汤的贡献 推荐用法/比例
羊腿骨 富含骨髓和结缔组织 提供浓郁骨香和骨髓的油脂,是汤色变白的关键 必须,越多越好,最好敲开或锯开
带骨羊肉 肉质紧实,附着少量脂肪和筋膜 提供肉的鲜味,少量脂肪帮助乳化,增加汤的层次 占肉类总量的 50-70%
纯瘦羊肉 易熟,口感嫩滑(如羊里脊、羊腱子肉) 主要提供肉香,不贡献汤色或浓郁度 后期加入或单独涮煮更佳,不适合长时间炖汤

当然,新鲜度是第一位的。摸起来弹性十足,颜色鲜亮不暗沉,闻起来没有异味,这才是我要的羊肉。那些冻了又解冻、再冻再解冻的肉,闻着都有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怪味儿,我是坚决不要的。

准备工作也挺重要的。买回来的羊肉和骨头,不能直接下锅。第一步,也是很多新手容易忽视的一步,就是长时间浸泡去血水。我通常会把肉和骨头斩成大块,用足量的清水浸泡,水里可以稍微加一点点,帮助血水释出。这个过程至少需要2-3个小时,期间换水2-3次,直到水变得相对清澈。你看,肉的颜色会变浅,质地也会更紧实一些。这一步能最大限度地去除羊肉的膻味源头之一——淤血。

浸泡好后,下一步是焯水。大锅里烧足量的冷水,放入泡好的羊肉和骨头。记住,一定是冷水下锅!这样能让肉里的脏东西和血沫随着水温升高慢慢析出。水里可以放几片和几段,再倒点料酒(虽然我个人觉得料酒对羊肉去膻作用有限,但聊胜于无吧)。大火烧开,你会看到锅里浮起厚厚一层灰褐色的血沫。这就是焯水的目的。耐心地、彻底地撇去所有浮沫!这一步非常关键,直接影响到汤的纯净度和口感。水开后煮个三五分钟,看到没有新的血沫产生,就可以把肉和骨头捞出来了。捞的时候,别用筷子随便夹,最好用漏勺,把肉块用温热水冲洗干净,特别是骨头腔里的血沫,都要冲掉。千万不要用冷水冲! 热胀冷缩会让肉纤维收紧,影响后续炖煮的口感和出味。

冲洗干净的肉和骨头,就可以准备下锅熬汤了。我熬羊肉汤用的是家里最大那个铸铁锅,或者一个厚底的不锈钢锅。汤锅要够大,一次熬足,喝个痛快。锅里放一点点底油,下几片,几段葱白,中小火煸炒出香味。有些人喜欢在这时候放花椒、八角什么的,但我觉得羊肉汤就是要喝它的本味,香料放多了反而喧宾夺主,破坏了那股子纯粹的鲜甜。所以我的汤底非常简单,只用姜葱

煸炒出香味后,把焯好洗净的羊肉和骨头倒进去,翻炒两下。有些人会在这时候加一点点白酒,据说能激发出肉的香气,我试过几次,效果还行,不过量一定要少。翻炒均匀后,到了决定性的一步:加水。一定要一次加足量的热水滚烫的开水!加冷水会让肉的蛋白质骤然凝固,不容易出味,汤色也难以变白。水要加到没过所有食材,并且预留出炖煮过程中蒸发的部分。我通常会一次加到锅的七八分满。

大火烧开!这时候又会有一层浮沫产生,虽然焯水时撇过,但二次加热还是会有一些。继续仔细地撇干净浮沫。然后转最小最小的火,盖上锅盖,让它在那里咕嘟咕嘟地慢炖。这个“慢”字是精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更喝不了好羊肉汤。熬羊肉汤,时间是朋友。我的经验是,至少要炖两个小时以上,最好是三个小时甚至更长。期间,如果你想让汤色变得更奶白,可以在炖了一个小时后,开大火让汤汁保持沸腾状态大约15-20分钟,让汤水和油脂充分乳化,再转回小火继续炖。这个过程需要看着,别让汤扑出来或者烧干。

炖到两个小时左右,汤已经变得非常醇厚,颜色也开始向乳白色转变了。这时候,我通常会加入白萝卜块。白萝卜真是羊肉汤的绝配,它能吸收羊肉的油脂,让汤喝起来不那么腻,同时自身的清甜也能衬托出羊肉的鲜美。萝卜不要太早放,炖烂了就不好吃了,最后半小时到一个小时放进去正合适。

等到萝卜也炖软了,汤色变得浓郁如牛奶,羊肉软烂脱骨,就可以进行最后的调味了。很多地方熬羊肉汤会放很多盐,但我的习惯是最后再放,而且量要控制。羊肉和骨头本身就有鲜味,盐只用来提鲜,放多了反而齁咸,掩盖了食材本身的香气。除了盐,我强烈推荐一定要加的是白胡椒粉大量的白胡椒粉!它的辛辣能很好地平衡羊肉的肥腻感,并且带来一种独特的香气,跟羊肉简直是天作之合。那种温暖又带点刺激的辛香,正是羊肉汤的灵魂伴侣。其他香料我一概不放,白芷?确实能让汤更白,但我总觉得它自带一股药味儿,不如纯粹的骨汤来得自然。当然,这是我的个人偏好,喜欢白芷的朋友可以尝试放一两片。

出锅前,我有时会撒一把小葱花香菜段,再淋一点点香油。但这都是碗里的事儿了。热腾腾的汤盛出来,肉捞出来切片或者直接撕碎,摆在碗里,浇上滚烫的羊肉汤,撒上你喜欢的配料。我喜欢搭配现烙的死面饼,或者一份手擀面。饼泡在汤里,吸满了浓郁的汤汁,那滋味,绝了。

说到膻味,除了前面提到的浸泡和焯水,食材的新鲜度是根本。另外,熬煮过程中全程小火,避免大滚大冒,也能减少膻味物质的挥发。我的“秘诀”之一,就是足够的骨头长时间的慢炖,以及最后那慷慨的白胡椒粉。它们带来的醇厚和辛香,足以征服大多数人对膻味的顾虑。

当然,熬羊肉汤也有失手的时候。刚开始那几次,汤色总是浑浊,喝起来不清爽。后来才明白,那是因为焯水没彻底,或者炖煮时火候太大,没有把浮沫撇干净。还有一次,想图省事,没用骨头只用了纯瘦肉,结果熬出来的汤寡淡无味,根本不像样。这些失败的经历,也都成了现在这些心得的一部分。

其实,熬羊肉汤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享受。看着那锅清澈的水慢慢变成奶白色,闻着厨房里越来越浓郁的香气,听着锅里传来的轻微的咕嘟声,心里会感到特别踏实。尤其是外面天冷的时候,下班回家,暖暖地喝上一碗自己亲手熬的羊肉汤,从头到脚都舒展开了。家人围坐在一起,你一碗我一碗,边喝边聊天,那种家的味道,是再多钱也买不来的。所以,如果你也想尝试,别怕失败,撸起袖子干就是了。也许第一次不像样,第二次第三次,慢慢地,你也会找到属于你自己的那一口羊肉汤味道。那,才是真正的好味道。

羊肉汤的做法插图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