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一吹,那股子想吃莜面鱼鱼的劲儿,就跟藏了一个夏天没见天日的小种子似的,猛地破土而出,窜得老高。倒不是说这东西有多稀罕,它就是这么个朴实无华的家常物,可真到了天凉气燥的时候,就觉得少了它,日子都好像缺了点熨帖。说白了,它就是我心里那份“接地气儿的温暖”,不是山珍海味,却胜过山珍海味。
第一次吃到正宗的莜面鱼鱼,是在我姥姥家。那时候我还是个毛头丫头,不懂什么叫风味,只知道姥姥手下的这团灰不溜秋的面疙瘩,到了锅里,捞出来,浇上满满一勺油汪汪的羊肉臊子,那滋味,能把魂儿都勾出来。现在自己也做了多年的厨娘,厨房里各种花样都折腾过,可兜兜转转,最能让我心头一动的,还是这口来自北方的粗犷又细腻。
说起莜面鱼鱼,首先得说说这 莜面 本身。它可不是寻常的白面,是燕麦的一种,去了壳,磨成粉,带着一股子独特的清香和微微的嚼劲儿。市面上不少卖莜面的,颜色深浅不一,手感也差挺多。我的经验是,要挑那种颜色浅黄、闻起来有股子新鲜麦香的。如果发霉发潮,或者有异味,那趁早别买,糟蹋了这好食材。我通常会买上几斤,回家分装在密封袋里,放冰箱冷藏,能最大程度保住它的新鲜度。有些人觉得莜面比小麦粉难伺候,那是因为没摸清它的脾气。莜面不像小麦粉筋性那么足,它需要 沸水 (滚烫的开水) 来烫。这是做莜面鱼鱼的 第一个秘诀,也是 核心操作步骤。开水能让莜面中的淀粉迅速糊化,产生一种独特的粘性和弹性,这样才容易成型,吃起来也才筋道。
具体怎么烫面呢?我一般会准备一个大盆,把莜面粉倒进去。然后烧一壶滚开的水,一边慢慢地往面粉里倒,一边用筷子快速搅拌。这个过程得小心,水温高容易烫手,而且水不能一次倒太多,要少量多次地加,直到所有的面粉都吸饱了水,变成絮状。然后,就是 揉面 (把面揉成团) 了。烫过的面团会非常烫,可以等稍微降温一点再下手。但是,也别等到完全凉透,温热的时候揉最好。戴上食品级手套是个好办法。揉面的时候,你会发现莜面团的手感跟小麦面团完全不同,它没有那么强的弹性,但却异常地柔软和富有粘性。要一直揉到面团表面光滑,摸起来细腻有韧劲,捏一下不会散开。这个过程大概需要十分钟左右,要有耐心。揉好的面团,用湿布盖上,让它 醒发 (稍微静置) 十来分钟。虽然莜面没有酵母,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发”,但这个短暂的静置能让面团里的水分分布更均匀,面筋得到放松,后续操作起来会更顺手。
接下来,就是搓鱼鱼的重头戏了。从醒好的面团上揪下一小块,大概拇指肚大小,放在案板上或者掌心。然后,用手掌根部轻轻地向前搓动,让面团在压力下逐渐伸长,两头尖尖,中间鼓鼓的,活脱脱就像一条小小的鱼。这个步骤,刚开始练的时候可能会有点手生,搓出来的鱼鱼不是粗了就是扁了,或者大小不一。别着急,这玩意儿熟能生巧,多搓几次,手感就来了。我以前刚学的时候,搓得歪七扭八,后来我妈教我,关键在于力度要均匀,而且要一气呵成。在掌心搓,更能感受到面团的弹性和走向。我喜欢把鱼鱼搓得稍微细长一点,这样煮熟后能更好地挂住汤汁,口感也更细腻。
聊到这里,可能会有人问,莜面除了搓鱼鱼,还有没有别的做法?当然有!莜面窝窝、莜面条、莜面饺子等等,花样繁多。但对我而言,这鱼鱼的形状,不仅是传统,更有着它独特的优势。它的两头尖尖,中间圆润,在汤汁里翻滚时,每个面鱼都能均匀受热,熟得透彻,而且它凹凸有致的表面,简直就是为了吸附浓郁的浇头而生。吃的时候,每一口都能感受到面鱼的筋道和汤汁的醇厚交织,这可不是平整的莜面条能比的。
| 莜面制品 | 制作难度 | 口感特点 | 挂汁能力 | 传统程度 |
|---|---|---|---|---|
| 莜面鱼鱼 | 中等 | 筋道弹牙,两头尖,中间鼓 | 极佳 | 高 |
| 莜面窝窝 | 较高 | 软糯有层次,内空 | 较好 | 高 |
| 莜面条 | 简单 | 均匀顺滑,适合炒或烩 | 好 | 中 |
搓好的鱼鱼,就可以准备下锅了。我个人更偏爱 蒸 (用蒸汽蒸熟) 的方法,而不是煮。煮出来的鱼鱼,总觉得少了一分筋道,而且容易粘连。蒸出来的鱼鱼,形状保持得好,口感也更Q弹。蒸锅水开后,将搓好的鱼鱼均匀地铺在蒸屉上,记得在蒸屉上垫一层湿布或者刷一层薄油,防止粘连。大火蒸个 8-10分钟,看到鱼鱼变得晶莹剔透,摸起来不粘手,就熟了。
莜面鱼鱼做好了,可这道菜的灵魂,我觉得还得是那一口 浇头。没有好浇头的鱼鱼,就像没有灵魂的躯壳,少了精气神。我家最经典的吃法,必须是 羊肉臊子。
做羊肉臊子,羊肉 的选择至关重要。我偏爱用 羊腿肉 (lamb leg meat),因为它瘦而不柴,带点筋膜,嚼起来有韧劲。当然,如果你喜欢更肥润的口感,也可以选择 羊腩 (lamb belly),或者 肥瘦相间的 (marbled) 羊肉。我一般会把羊肉 切成小丁 (diced),比肉馅更有口感。
热锅凉油,油要稍微多一点,因为羊肉臊子得有点油润感才香。先下羊肉丁, 大火煸炒 (sautéing on high heat),直到羊肉变色,吐出多余的油脂,边缘微微焦黄,这叫 “出香”。这时,羊肉的腥味已经被逼出,只留下诱人的肉香。接着,下 葱姜蒜末 (minced scallion, ginger, garlic) 和 干辣椒段 (dried chili segments),我还会偷偷放几粒 花椒 (Sichuan peppercorns),煸出麻辣的复合香气。待香味四溢, 烹入少许料酒 (splash of cooking wine),去腥增香。
然后,加入 土豆丁 (diced potato)、胡萝卜丁 (diced carrot) 和 香菇丁 (diced shiitake mushrooms)。这几样蔬菜可不是随便加的,它们各自有妙用:土豆吸收汤汁,口感软糯;胡萝卜带来清甜和颜色;香菇则贡献独特的菌菇鲜香,让臊子的味道层次更丰富。继续翻炒片刻,让蔬菜均匀裹上油脂。
调味是臊子的点睛之笔。生抽 (light soy sauce) 提鲜,老抽 (dark soy sauce) 上色,盐 (salt) 调味,再来一点点 白胡椒粉 (white pepper powder) 增添辛香。翻炒均匀后,加入足量的开水,水量要没过所有食材,大火烧开转小火,盖上锅盖 慢炖 (simmer) 15-20分钟,直到土豆和胡萝卜变得软烂,汤汁也变得浓稠。我的 小秘诀 是,在关火前,再 滴入几滴陈醋 (a few drops of aged vinegar)。这醋香不是为了吃出酸味,而是为了激发和平衡臊子里的肉香和各种调料的鲜味,让整体风味更醇厚,这可是姥姥传下来的法子!
如果家里没有羊肉,或者想吃点清淡的,西红柿鸡蛋 (tomato and egg) 也是个不错的选择。用新鲜的 沙瓤西红柿 (sandy-textured tomatoes),去皮切块,先炒熟鸡蛋盛出,再用底油炒西红柿,炒出红油,加盐、一点点糖(平衡西红柿的酸味),再把炒好的鸡蛋回锅,淋上一点水淀粉勾芡,撒上葱花,简单又美味。
蒸好的莜面鱼鱼,热腾腾地盛在碗里,浇上两大勺滚烫的羊肉臊子,汤汁浸润着每一条鱼鱼,那股子肉香、菜香、麦香交织在一起,直往鼻子里钻。再撒上点翠绿的 香菜碎 (chopped cilantro),舀一勺 油泼辣子 (chili oil),捣点 蒜泥 (mashed garlic),嘿,这滋味,简直就是人间值得。
每次做这道莜面鱼鱼,我都会想起姥姥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想起她用那双布满皱纹却依然灵巧的手,给我搓出一碗碗带着温情的“小鱼”。这不光是一碗面,它承载着记忆,承载着爱,承载着我童年里最朴素却最真挚的美味。如今我也为人母,也乐此不疲地把这份味道、这份手艺,传承给我的孩子。他们吃得眉开眼笑的时候,我就知道,这炉火不熄,这烟火人间,值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