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常菜 青团的做法和配方

青团的做法和配方

一到清明前后,我就开始心心念念那一口绿。不是那种超市里流水线出来的、绿得有点假、闻起来香精味儿比艾草味儿还浓的家伙,我说的是自己亲手做的,带着一股子野趣、裹着扎实豆沙馅儿的青团。这东西,对我来说,不仅仅是节气吃食,是带着记忆和土地气息的,是厨房里一场跟糯米粉和艾草的温柔较量。

说起来,做青团这事儿,看着简单,其实门道可不少。我年轻那会儿,第一次跟着老家的阿姨学,光是揉面就揉到怀疑人生,手粘得跟什么似的,面团怎么都揉不光滑。蒸出来呢?硬邦邦的,跟石头蛋子似的,别提多丢人了。后来慢慢摸索,也吃了不少亏,才算是悟出点儿门道。

要说青团的魂,那绝对是这抹绿,还有它带着的那股独特的清香。传统的当然是用艾草或者鼠麴草(我们老家叫它清明草),这两种草的气味和颜色都是顶级的。采回来的草,得仔细洗干净,尤其是根部,泥沙藏得多。洗好后,关键一步是焯水。水里可以放一点点食用小苏打,能让颜色更绿,但量一定要少,不然会有碱味。焯水时间不能长,变色就行,捞出来立刻过凉水,甚至冰水,这样能最大限度保留它的绿色和清新味儿。然后就是把焯好水的艾草挤干水分,这个步骤很重要,水分太多会影响后面面团的干湿。挤干了就可以用料理机或者破壁机打成细腻的艾草泥。讲究点儿的,会把艾草泥再用纱布过滤一下纤维,做出来的青团皮会更细腻,但我喜欢带着一点点纤维感,觉得更自然,所以一般就直接用了。这艾草泥的浓稠度,直接决定了后面面团需要加多少水,所以自己心里得有个数。

馅儿呢,我心里永远的白月光是细腻的猪油豆沙馅儿。对,就是得有猪油!现在很多人为了健康或者省事儿,用植物油或者干脆不加油,做出来的豆沙馅儿总是少了一层润泽和香气,口感也没那么顺滑。自己炒豆沙是有点麻烦,但真的,那个香味儿是外面买的成品馅儿比不了的。红豆泡一夜,高压锅压烂或者砂锅慢慢煮到特别酥烂,然后过筛压成泥,把豆沙的“骨头”都去掉。接着就是下锅,锅里放足量的猪油(别心疼!),油热后倒入豆沙泥,小火慢炒。炒的时候分几次加入糖,炒到豆沙颜色变深,质地变得比较干爽,用铲子推起来感觉有阻力,不会稀答答地流淌,就差不多了。关火晾凉,炒好的豆沙馅儿应该是油润、香甜、软硬适中的一团。这炒好的豆沙,放凉后会比热的时候更凝固一些,所以别炒得太干了。

皮儿也是个技术活儿。青团皮主要用的是糯米粉,但如果全是糯米粉,蒸出来太软太粘,凉了还容易硬裂。所以我的经验是,加一点点其他粉类来平衡口感。

常用搭配粉类 比例建议(以糯米粉100g计) 成品口感 备注
纯糯米粉 100g 非常软糯,热时易变形,凉后易硬裂。 传统做法,对操作要求高。
糯米粉 + 粘米粉 糯米粉 80-90g + 粘米粉 10-20g 软糯中带一点点挺度,不易变形,凉后相对不硬。 我个人偏爱的比例,口感比较平衡。
糯米粉 + 澄粉 糯米粉 80-90g + 澄粉 10-20g 口感更Q弹,外皮透亮,不容易粘牙。 需要用沸水烫澄粉部分,再混合其他粉。
糯米粉 + 小麦淀粉 糯米粉 80-90g + 小麦淀粉 10-20g 类似澄粉,Q弹感稍弱,但也能改善粘性。

我一般喜欢用糯米粉搭配粘米粉的组合,比例大概是8:2或者9:1,这样既保留了糯米粉的软糯,又因为粘米粉的加入让皮子有了点“骨气”,没那么容易塌。

和面也很关键。把糯米粉和粘米粉混合均匀,然后倒入打好的艾草泥。艾草泥的温度可以稍微高一点,甚至可以用部分开水先把一部分糯米粉烫一下(烫面法),这样可以降低面团的粘性,做出来的皮子也更柔软。具体用多少艾草泥和水,得看你艾草泥的浓稠度以及粉的吸水性,没有绝对的量,得一边加一边用筷子搅,搅到没有干粉了,再上手。揉面的时候,可以加一小勺食用油或者软化的猪油进去,揉出来的面团会更光滑,而且蒸好后不容易粘连。面团要揉到表面光滑、不粘手、柔软且有延展性的状态,这个过程需要点耐心,可能要揉个十几分钟。揉好的面团盖上湿布或者保鲜膜,让它静置松弛个十几二十分钟,会更好操作。

面团和馅儿都准备好了,就可以开始包了。把松弛好的面团分成大小均匀的小份。取一份面团,在手心揉圆,然后像捏饺子皮一样,慢慢用手指把中间按凹,再推压边缘,形成一个中间厚边缘薄的圆片。放上搓圆的豆沙馅儿。馅儿的量嘛,看个人喜好,我喜欢皮薄馅儿大的,但新手可以馅儿少一点,更容易包。然后像包包子一样,慢慢收口,把收口捏紧,再轻轻搓圆,一个碧绿圆润的青团胚子就诞生了。

包好的青团,得上锅了。蒸锅里提前把水烧开,放上蒸屉。为了防粘,可以在青团下面垫上玉米叶、粽叶或者油纸,或者直接在蒸屉上刷一层薄薄的食用油。青团之间要留点空隙,防止膨胀后粘在一起。大火足气蒸,一般中等大小的青团蒸10-15分钟就够了。时间太长容易塌,口感也会变差。

青团蒸好后,别急着拿出来。关火后可以焖个一两分钟。拿出来后,趁热在每个青团表面刷上一层薄薄的食用油,这个步骤不能省!刷油不仅仅是为了让青团看起来油亮诱人,更重要的是防止表皮干燥和粘连,尤其是放凉后,刷了油的青团口感会好很多。

刚出锅的青团,冒着热气,艾草的清香、猪油豆沙的甜香混在一起,闻着就让人食指大动。咬一口,外皮糯叽叽的带着嚼劲,还透着一股淡淡的艾草的清新和微苦(对,我觉得正宗的艾草青团就应该带那么一点点微苦,那才是大自然的味道!),里面的豆沙馅儿绵密细腻,猪油的香气把甜味儿衬得特别迷人。那种复杂的口感和味道,是只有自己亲手做才能体会到的满足。

做青团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跟家人朋友连接的方式。以前,我妈总会喊上三姑六婆一起来家里做,一大家子围着桌子,说说笑笑,手里不停地包着。现在我一个人在外面,做青团成了我思念家乡的一种方式。虽然步骤有点繁琐,会弄得满手满脸都是粉,但看到一个个碧绿的小胖子从我手里诞生,闻着蒸锅里冒出的熟悉香气,心里就特别踏实,特别温暖。

如果你也想试试,别怕失败。第一次可能皮不够光滑,馅儿包不圆,都没关系。多做几次,你就会慢慢摸索出感觉,找到最适合自己口味和手感的配方和方法。那种亲手做出节令美食的成就感,是任何一家网红店都给不了你的。而且,自己做的,用料放心,味道也更贴心,你说是不是?

青团的做法和配方插图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