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常菜 梅菜扣肉的家常做法

梅菜扣肉的家常做法

如果真要我挑一道能代表我家厨房烟火气的菜,那多半就是梅菜扣肉了。这玩意儿,说它是道硬菜吧,它确实需要些功夫,不是三两下能搞定的;可说它复杂到让人望而却步吧,其实也没有那么高深莫测。对我来说,它更像是一种仪式感,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耐心。每逢佳节,或是家里来了重要的客人,这道菜一上桌,那香气,那姿态,立马就能把气氛烘托得热热闹闹。

我做这道菜,不像有些餐厅恨不得把肉切得薄如蝉翼,再摆得跟艺术品似的。我更讲究的是那份实实在在的家常味道,是每一块肉都能带着汁水、入口即化的温润。当然,这不代表我不追求细节,恰恰相反,在看似粗犷的“家常”之下,藏着的是我这些年摸索出来的,一丁点儿也舍不得省略的“小固执”。

这扣肉啊,核心就俩:,和梅菜

先说这。我敢打包票,你必须得选带皮的猪五花肉,而且得是那种层次分明,肥瘦相间均匀的。不是越瘦越好,也不是越肥越好,那种一层肥一层瘦,像“三明治”一样的五花肉,才是我的心头好。买的时候,我会特别留意,肉皮要光洁无毛,肥肉部分要晶莹剔透,瘦肉则要鲜红有弹性。这块肉,它决定了你梅菜扣肉的口感底线。我大概会挑个一斤半到两斤左右的整块五花肉,不用切开,就是要它完整!

买回来的五花肉,第一步是焯水。冷水下锅,放几片、几段、再倒点儿料酒,大火烧开后转中小火,撇去浮沫,煮个二十来分钟。煮到什么程度呢?用筷子轻轻一扎,能扎透肉皮就行,但肉身不能软烂得发散,要有个基本形。这步的目的是去除肉腥味,让肉质初步变软,方便下一步操作。

煮好的肉,捞出来用厨房纸把皮上的水仔仔细细地擦干。这一步是关键中的关键,直接关系到后面能不能炸出漂亮的虎皮。擦干后,用一个秘密武器——叉子或者牙签,在肉皮上密密麻麻地扎孔!记住,是密密麻麻,像筛子一样。扎得越均匀,炸出来的虎皮就越完整,口感也越酥松。

接着,就是最让人又爱又恨的环节——炸肉皮。锅里倒多一点油,烧到八成热,然后把扎好孔的肉皮朝下,轻轻地放入油锅。这时,请务必准备好锅盖,因为热油遇到水气,它会!炸!锅!小心翼翼地盖上盖子,听到那“滋啦滋啦”的欢快声音,等它炸个大概五到八分钟,直到肉皮变得金黄酥脆。炸好后捞出,立刻!马上!放入提前准备好的冰水里浸泡至少半小时。冰水的“激”和“冷”,能让猪皮迅速收缩,形成我们梦寐以求的“虎皮皱褶”,这可是梅菜扣肉口感的关键。没有这一步,那叫白瞎。

等肉在冰水里泡着,我们来处理另一位主角——梅菜

梅菜的选择也很有讲究。市面上常见的有甜梅菜和咸梅菜,我个人更偏爱甜梅菜,它自带的甘香和回味,是咸梅菜无法比拟的。如果能买到惠州梅菜那更妙,那种自带的独特芬芳和软糯口感,简直是绝配。干的梅菜买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浸泡。用温水泡个一小时左右,然后捞出,反复清洗几遍,直到泡菜的水变得清澈,尝一尝,没有明显的咸味或者只有淡淡的咸味才行。有些梅菜可能沙子比较多,一定要多洗几遍,不然吃起来“咯吱咯吱”的,那可就糟蹋了这道菜。洗干净后,挤干水分,切成小段。

锅里留一点底油,放点儿蒜末爆香,然后把切好的梅菜放进去,煸炒。这一步是把梅菜的香味彻底激发出来,让它的甘甜和咸鲜融合。我会加一小勺糖,再淋一点点料酒,把梅菜炒得香气四溢,微微发干,甚至能闻到一丝焦糖化的甜香。炒好的梅菜,先盛出来备用。

这时候,泡在冰水里的五花肉也差不多了。捞出来沥干水分,瞧瞧那猪皮,是不是已经变成漂亮的“虎皮”了?接下来,把肉块切成大约0.8厘米厚的大片。记住,不要切得太薄,那样肉片容易碎,吃起来也没嚼头;也不能太厚,不然口感会偏硬,肥肉也不容易化。这厚度,是经验。

准备一个大碗,开始调制扣肉的灵魂酱汁

我家的配方是:老抽两大勺(为了上色,颜色要深邃才好看)、生抽三大勺(调味),一小勺蚝油(提鲜),半勺白糖(吊味,和梅菜的甜香呼应),一小勺腐乳汁(增加复合香气和咸鲜度,可不加但加了真的不一样),再加一勺米酒或料酒。全部搅匀,尝一下味道,要比你平时炒菜的酱汁稍微咸一点点,因为后面肉和梅菜会吸收。

把切好的肉片,带皮的一面朝下,整齐地码在碗底。然后,把调制好的酱汁均匀地淋在每一片肉上,再用手给肉片做个“马杀鸡”,让每片肉都均匀地裹上酱汁。按摩完,就把炒好的梅菜铺在肉片上,轻轻压实。

接下来,就是考验耐心的时刻了——

我个人对高压锅做梅菜扣肉是抱有保留态度的。高压锅固然快,但它出来的那种“烂”,和长时间慢蒸出来的“入口即化,肥而不腻”是两回事。高压锅容易把肉压得太烂,肉质纤维被破坏得过头,会缺乏传统蒸制那种韧性和层次感。梅菜也一样,高压锅压出来的梅菜,香气和味道的渗透程度,以及它自身的口感,都比不上慢蒸的醇厚。

这是我总结的,高压锅和传统蒸制的对比:

特性 传统蒸制 (2-3小时) 高压锅 (30-45分钟) 我的偏好理由
肉质口感 软糯、肥而不腻,入口即化,层次感丰富 软烂,但可能缺乏传统方法的Q弹和油润感,质地均一 慢工出细活,肉皮更有弹性,肥肉化而有形,瘦肉不柴
梅菜口感 充分吸收肉汁,软糯鲜甜,味道更醇厚 相对扁平,风味渗透不如传统蒸制彻底 梅菜的风味需要时间来释放和吸收,香气更浓郁
汤汁浓稠 汤汁自然浓稠,胶质感强 汤汁较稀,需额外勾芡,胶质感略逊 自然析出的精华,味道更醇厚,无需额外添加
虎皮效果 完整且明显,油亮饱满 易碎,可能不明显或不完整 虎皮是这道菜的精髓,慢蒸更能保留其完整性

所以,我强烈建议你用传统的蒸锅,水开后上锅,大火蒸个10分钟,然后转中小火,至少蒸上两个半小时,能蒸到三个小时就更完美了。蒸的时间越长,肉就越酥烂,梅菜也越入味,肥肉部分的油脂会慢慢渗透到梅菜里,肥而不腻,瘦肉吸收了油脂和梅菜的香气,变得软嫩无比。蒸的过程中,你会闻到满屋子都是那种浓郁的肉香和梅菜的甘香,那是一种让人心安的味道。

蒸好后,小心翼翼地把蒸出来的汤汁倒出来,这是精华!然后,拿一个比碗口略大的盘子,盖在扣肉碗上,迅速地翻转过来,把扣肉倒扣在盘子里。这一刻,是整道菜的“高光时刻”,当碗慢慢提起,那层层叠叠、金黄发亮的虎皮肉片,以及其下吸饱了肉汁、油润发亮的梅菜,完全呈现在眼前时,那种成就感,真是无与伦比。

最后一步,把刚才倒出来的汤汁,在小锅里烧开,如果你觉得汤汁不够浓稠,可以勾个薄芡,再淋到扣肉上。这汤汁,是肉和梅菜的灵魂浓缩,它让整道菜的光泽度和味道都达到了巅峰。

我记得第一次做梅菜扣肉,还是我妈手把手教的。那时候,她告诉我,这道菜看着麻烦,但只要耐心,它就会给你回报。我第一次炸肉皮,油溅得到处都是,把自己吓得够呛;第一次蒸的时间不够,肉皮还带着韧劲,梅菜也不够软烂。后来啊,我慢慢琢磨,一点点改进,从选肉到处理梅菜,从扎孔到泡冰水,再到耐心慢蒸,每一个环节我都当成是和食材的对话。

有时候,我会回想起来,这道菜,与其说是为了吃,不如说是为了那份等待,那份对时间的尊重。当肉片被筷子轻轻一夹就散开,肥肉部分像是融化了一般,瘦肉却依然保持着形,吸足了梅菜的甘甜和肉汁的醇厚,再配上一口浸润了肉香的梅菜,你就会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那种口感是复杂而和谐的:猪皮的Q弹软糯,肥肉的入口即化,瘦肉的咸香入味,梅菜的清甜解腻,最后全都混合在口腔里,久久不散。它不仅仅是一道菜,更像是对生活的热爱,一点一滴,慢慢熬煮,最终变成一盘温暖的,带着岁月痕迹的家常美味。

所以,如果你也想尝试,别怕麻烦。厨房是施展魔法的地方,而梅菜扣肉,就是那个等待你耐心和爱心的,最完美的魔术。做一次,你会爱上那种从厨房飘出的浓郁香气,爱上它带来的满足感,更会爱上那种把家常菜做成“大菜”的成就感。信我,没错的。

梅菜扣肉的家常做法插图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