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猫耳朵,那可真是我的心头好!不是外面那种甜的、酥脆的小点心哈,我说的是咱北方那口汤汤水水的,带着面疙瘩特有嚼劲儿的猫耳朵。在我家,这道面食可比什么刀削面、手擀面金贵多了,因为做起来是真真儿要费点心思,但吃进去的那份熨帖,是外面馆子一百个厨子都调不出来的。它承载着太多记忆了,小时候我妈就爱做,一碗热腾腾的猫耳朵端上来,冬天能把手焐暖和,夏天能吃得大汗淋漓,那股子烟火气,现在想起来都觉得鼻子发酸。
这些年,我折腾过无数次,从最初面团硬得像石头,到后来软得一塌糊涂,再到现在,我敢说,我家的这碗猫耳朵,绝对能让你吃得碗底朝天,还得咂摸半天嘴。秘诀?哪有什么秘诀,不过是把每一个细节都抠到极致,把每一份心意都揉进了面里、熬进了汤里。
咱们先从这灵魂——面团说起。我个人偏爱用中筋面粉,就是咱们平时包饺子、烙饼那种普通面粉。别听网上那些人瞎说什么高筋面粉劲道、低筋面粉软乎,猫耳朵要的就是那种恰到好处的筋骨感,既不发硬,也不烂糊。高筋面粉做出来太Q弹,有种吃橡胶的感觉,低筋面粉呢,又太软烂,吃起来不够过瘾。所以,中筋面粉,没错,就是它!
和面用水也有讲究。我通常会用温水,大概三十几度,摸着不烫手就行。有人喜欢用冷水和面,说那样面条更筋道,但我发现冷水面团做猫耳朵,揉起来特别费劲,而且最终口感会偏硬,少了点温柔。温水呢,能让面粉充分吸水,面团会更柔软,也更容易揉开。比例嘛,大致是面粉的二分之一,比如五百克面粉,就加两百五十毫升温水,分几次慢慢加,边加边用筷子搅成絮状,然后再下手揉。揉面可得有点耐心,一开始会很粘手,别怕,坚持揉上那么五到十分钟,直到面团表面光滑,盆光、手光、面光,这“三光”原则,是检验面团揉到位没的硬标准。揉好的面团,用保鲜膜盖上,让它静静地醒发个至少半小时,最好是一个小时。这个步骤至关重要,能让面粉充分水合,面筋松弛,这样面团才会变得柔软而富有弹性,等你再搓面、按压的时候,它才会乖乖听话。
醒面的时候,咱们可以来准备浇头。我家的猫耳朵浇头,那可是自成一派,荤素搭配,色彩鲜艳,味道浓郁。主角,我首推猪前腿肉末,带着一点点肥,炒出来特别香。如果用纯瘦肉,吃起来会柴。肉馅儿稍微剁得粗一点,有点颗粒感,嚼起来才过瘾。把肉末用一点点料酒、生抽和少许淀粉抓匀,腌制一会儿,去腥增嫩。
配菜方面,我喜欢用干香菇、木耳、胡萝卜丁和小青菜。干香菇得提前泡发好,剪掉根部,切成小丁。泡香菇的水可别扔了,留着一会儿烧汤用,那可是天然的鲜味剂。木耳也是,泡发好撕成小朵。胡萝卜呢,切成小小的丁,这样既能增加口感,又能给汤头添点颜色。小青菜最后放,就为了那一口清爽和翠绿。
现在,咱们开始炒浇头。锅里倒上平时炒菜多一点的油,烧热后,先放点姜末和蒜末爆香,我习惯把姜蒜切得碎一些,这样味道更容易出来。接着,把腌好的肉末倒进去,用铲子快速划散,煸炒到肉末变色,炒出多余的油分,这个时候厨房里就已经弥漫着一股子勾人的肉香了。肉末炒好后,拨到锅边,腾出中间的空位,挖上一大勺郫县豆瓣酱,用小火慢慢地炒出红油,炒出豆瓣酱特有的酱香味,这一步是浇头好吃的关键!豆瓣酱炒香了,再把香菇丁、胡萝卜丁和木耳倒进去,继续翻炒,让它们充分吸收肉香和豆瓣酱的咸香。
接着,就是调味了。我一般会加一点生抽提鲜,一小勺老抽上色,再来点蚝油增味,最后撒上一点点白糖,别小看这白糖,它不是为了甜,而是为了提鲜和中和豆瓣酱的咸辣。把泡香菇的水和适量的清水(或者高汤,如果有的话,味道会更上一层楼)加进去,没过食材,大火烧开转小火,咕嘟咕嘟地炖煮个七八分钟,让各种食材的味道充分融合,汤汁变得浓稠。最后临出锅前,把小青菜放进去,烫熟就行。如果汤汁不够浓,可以勾一点点薄芡,让汤汁更挂面。
浇头炖煮的时候,面团也醒发得差不多了。取出来揉一揉,排排气,然后搓成长条,切成一个个指甲盖大小的小剂子。这个“搓”和“切”的动作要快,不然面条容易干。接下来就是最考验耐心的环节——搓猫耳朵了!一手拿着小剂子,一手拇指轻柔地在案板上按压、向前一搓,一个漂亮的猫耳朵就出来了,边上带着自然的卷曲。搓的时候,案板上稍微撒点干粉,但别太多,太多了容易粘不起来。这个过程需要点练习,但熟能生巧,等你搓得飞快,你会发现这简直是一种享受。搓好的猫耳朵,散开放在撒了薄粉的盘子里,避免粘连。
搓好猫耳朵,锅里烧开一大锅水,水里可以放一点点盐,防止猫耳朵粘连,也让它有点底味。水开后,把猫耳朵分批下锅,用勺子轻轻推散,防止粘底。等猫耳朵全部浮起来,再煮个一两分钟,捞出来,如果喜欢筋道一点的,可以过一下凉水,这样口感会更Q弹。我个人是喜欢不过凉水的,带着热气,吸饱了汤汁更香软。
最后,把煮好的猫耳朵沥水捞到大碗里,浇上滚烫浓郁的浇头,再撒上一把翠绿的香菜碎和小葱花,喜欢吃辣的,再淋上几滴自己做的辣椒油或者油泼辣子,那股子香气,瞬间就能冲进你的鼻腔,让你瞬间食指大动。
我记得有一次,家里来客人,我就做了这猫耳朵。有个朋友平时吃饭特别挑,吃什么都得点评一番。结果那天,他端着碗,低头扒拉了两口,突然抬起头,眼睛亮晶晶地问我:“你这猫耳朵是怎么做的?怎么这么好吃,比我家楼下那家老面馆的都好吃!”听他这么一说,我心里那叫一个得意,比得了多少奖都高兴。其实好吃,不就是因为用心吗?从面粉的选择,到和面的温度,再到浇头里豆瓣酱的炒制,每一步都倾注了我的热情和经验。
这么多年做饭,我学会了一个道理,做菜就像过日子,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答案”。今天你可能喜欢面条硬一点,明天或许就想吃软乎的;今天你觉得加点醋更开胃,下次可能就想吃原汁原味的。所以,我的这些“秘诀”和“小固执”,也都是基于我个人和家人的口味偏好形成的。你可以完全照搬我的方子,也可以在我的基础上,大胆地做出你自己的调整,比如把猪肉换成牛肉,或者加点你喜欢的豆制品,甚至尝试用西红柿代替一部分豆瓣酱,做成酸甜口儿的。厨房嘛,就是咱们发挥创意的小天地,只要不把厨房点着,什么都值得尝试!
但话说回来,有些“原则”在我这儿是不能打破的,比如面粉的选择、和面的水温和醒发时间,这是猫耳朵的筋骨和灵魂,马虎不得。还有,豆瓣酱一定要煸炒出红油,那股子独特的酱香和辣味,是汤头的精髓,别的酱料可替代不了。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告诉你们,这碗普普通通的猫耳朵,它不仅仅是一道面食,它承载的是家的味道,是那份无论走到哪里都魂牵梦绕的温暖。如果你也想尝尝这份家的味道,不如找个周末,洗洗手,挽起袖子,和我一起,从一碗热腾腾的猫耳朵开始,感受厨房里的魔法,感受那种亲手为家人准备美食的幸福感吧。你一勺一勺地把面和汤送入口中,每一口都是满满的踏实和满足,比什么山珍海味都来得熨帖。不信,你试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