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常菜 松鼠鱼的做法

松鼠鱼的做法

说起来这松鼠鱼啊,简直就是我厨房里的一个“心魔”,一个甜蜜又折磨的念想。外面馆子做的,多数也就是个形似,吃起来不是炸过头了,就是那酸甜汁寡淡得跟兑了水似的,更别提有些地方还丧心病狂地往里头扔菠萝块,拜托,那是粤菜里头的事儿,跟咱这苏帮菜的魂儿根本不搭!所以,这么多年下来,我索性就把这道菜当成了自己的“私房禁脔”,轻易不肯露手,但凡露了,那必得是拿出看家本领,伺候得它服服帖帖,出来才能叫一个“松鼠鱼”。

你问我这道菜难不难?说实话,它不是那种随随便便就能糊弄过去的家常小炒,它需要耐心,需要细致,更需要一点点对火候和调味的悟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不能做,恰恰相反,一旦你亲手做出一盘外酥里嫩、造型俏皮、酸甜恰到好处的松鼠鱼,那种成就感,啧啧,绝不是外面随便点一份能比得了的。

要说这松鼠鱼的灵魂,那还得是鱼本身。我从来就只认鳜鱼。有些地方图省事儿,用鲈鱼或者草鱼,那简直就是暴殄天物。鲈鱼肉质虽嫩,但不够紧实,炸出来支撑不住那“松鼠”的造型,散架子。草鱼嘛,土腥味儿太重,根本入不了我的法眼。唯有鳜鱼,肉质紧实细嫩,刺少而大,最关键是它特有的那种清甜,能和酸甜酱汁完美融合,又不至于被盖过风头。挑鳜鱼,我从来都是选活蹦乱跳的,鱼鳞光亮,鱼鳃鲜红,个头嘛,两斤左右最佳,再大点就不好掌控了。

买回来的鳜鱼,第一步就是杀鱼。这活儿我通常让鱼档老板代劳,但一定要嘱咐他,别去鳞,别开膛,给我整条的,因为我要自己处理鱼肚,确保干净。回到家,先用刀背轻轻拍晕鱼头,再用湿毛巾攥住鱼身,小心翼翼地把鱼鳞刮干净,记住,一定要刮得彻底,否则吃起来扎嘴。刮完鳞,从鱼肚到肛门划开一道口子,把内脏清理干净,特别是那层黑膜,那是腥味的来源,必须刮得一干二净。然后用厨房纸把鱼身里外擦干,这一步看似简单,实则非常重要,鱼身带水,后续油炸的时候容易溅油,而且影响酥脆度。

接下来就是这道菜最考验刀工的地方——改刀,也就是让鱼变成“松鼠”的关键。首先,从鱼背部下刀,贴着脊骨,将鱼肉片成两大片,鱼头和鱼尾相连。注意,鱼骨别扔,一会儿要用。然后,将鱼肉面朝上,用斜刀密密地划上菱形花刀,深度大约是肉的四分之三,不要划断鱼皮。这一步要慢,要稳,每一刀下去都要有“雕刻”的仪式感,刀口越密,炸出来的“松鼠毛”就越蓬松。划好一面,翻过来划另一面,确保两面花刀均匀。鱼头也要从中间劈开,但不要完全断开,留一部分连着,这样才能炸出张牙舞爪的松鼠头。鱼骨呢,也别闲着,在上面划几刀,方便入味和受热。

鱼改好刀后,我一般会用少许盐、白胡椒粉和料酒给鱼身内外均匀涂抹腌制,时间大概十五分钟,这能给鱼肉打个底味,也能去除一部分腥味。记住,盐别放多,后面酱汁有味道。

腌制好后,就是裹粉了。这裹粉可是松鼠鱼外皮酥脆的核心秘诀。我试过很多种淀粉,玉米淀粉、土豆淀粉、木薯淀粉,各有优劣,但最终还是觉得玉米淀粉和土豆淀粉按照2:1的比例混合最佳。玉米淀粉能提供轻盈的酥脆,土豆淀粉则带来更厚实的挂浆感。

淀粉选择对比

淀粉类型 特点 适合松鼠鱼吗? 我的偏好
玉米淀粉 细腻,吸油少,成品酥脆清爽 很好,但单独用略薄 搭配土豆淀粉
土豆淀粉 粘性强,易挂浆,成品酥脆厚实 很好,单独用易硬 搭配玉米淀粉
木薯淀粉 口感Q弹,炸后较硬挺 不太适合,口感发硬 不推荐
红薯淀粉 口感粗糙,吸油多,易焦 不适合,影响细腻度 不推荐

将混合好的淀粉均匀地拍打在鱼身的每一个角落,包括鱼头和鱼骨,特别是花刀的缝隙里,一定要让淀粉充分填充,这样炸出来花刀才能“炸开”,形成蓬松的“松鼠毛”。多余的淀粉要拍掉,否则下锅容易糊。

接下来,重头戏——油炸!这一步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家里做松鼠鱼,我通常会用两个锅,一个负责第一遍低温慢炸,另一个负责第二遍高温复炸。当然,如果锅够大,油够多,一个锅也行,但要控制好油温。

我会在一个深锅里倒入足量的菜籽油,油量一定要够多,至少要能没过鱼身的一半,这样鱼才能均匀受热。油温烧至五成热(约150-160°C),这是第一炸的关键。将裹好粉的鱼小心翼翼地放入油锅,先炸鱼头,让它定型,然后把鱼身慢慢滑入油中。用勺子不断地将热油淋在鱼身上,特别是鱼皮和花刀处,让花刀慢慢舒展开来。此时,会听到“滋啦滋啦”的欢快响声,鱼肉在油中慢慢膨胀,颜色逐渐变得金黄。这一炸,主要是为了将鱼肉炸熟,定型,同时让淀粉层初步酥脆。炸个大概五到七分钟,直到鱼身金黄,捞出沥油。

接着,将油温升高至七八成热(约180-200°C),进行复炸。复炸时间要短,大概三十秒到一分钟。将鱼再次放入热油中,你会看到花刀瞬间“炸毛”似的完全舒展开来,变得更加蓬松酥脆,颜色也更加金黄诱人。鱼尾巴可以稍稍用勺子提起来,让它翘立,形成松鼠的形状。这次的响声更为密集有力,油泡翻腾,鱼身的颜色瞬间变得焦黄,香气也随着热气腾腾地冒出来,那种浓郁的炸鱼香,能把隔壁家的馋虫都勾出来。迅速捞出,放在滤油架上沥干多余的油,同时把刚才炸的鱼骨也复炸一遍,炸得焦香酥脆。

鱼炸好了,造型也出来了,接下来就是这松鼠鱼的另一半灵魂——酸甜酱汁。外面很多馆子图省事儿,直接拿番茄酱加糖醋一兑,虽然也能吃,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我的秘方,除了番茄酱(我偏爱亨氏的,味道醇厚不甜腻),还会加入白醋(镇江香醋也可以,但白醋更纯粹)、白糖(量要足,但不能齁甜)、生抽,以及少许蚝油提鲜,最重要的是,我还会偷偷放几滴香油,那能让酱汁的光泽感和风味瞬间提升一个档次。蔬菜丁我一般用玉米粒、豌豆粒和胡萝卜丁,切得要细小均匀。

锅中留底油,放入蒜末和姜末爆香,然后加入玉米粒、豌豆粒、胡萝卜丁翻炒至断生。接着倒入调好的酱汁(比例大概是:番茄酱3勺,白糖4-5勺,白醋2勺,生抽1勺,蚝油半勺,清水小半碗,香油几滴),用勺子不停搅拌,大火熬煮,直到酱汁变得浓稠,冒着咕嘟咕嘟的细密泡泡,颜色红亮诱人。尝一口,酸甜适口,略带咸鲜,口腔里立马分泌出唾液。如果觉得不够浓稠,可以勾薄芡,但我不常用,因为熬到位了自然就稠了。

最后,将炸好的松鼠鱼完整地摆放在盘中,鱼头朝上,鱼尾翘起,活脱脱一只跳跃的松鼠。然后,毫不犹豫地将滚烫的酸甜酱汁均匀地淋在鱼身上,特别是花刀的缝隙里,让酱汁渗透进去。此时你会听到“滋啦”一声,那是酱汁与热鱼的交响,伴随着一股热腾腾的酸甜香气扑鼻而来,鱼皮因为吸入酱汁而变得更加饱满,但同时又保持着完美的酥脆。最后,撒上少许葱花或者焯水的豌豆粒点缀,一盘色香味俱全的松鼠鱼就大功告成了。

还记得我第一次做松鼠鱼,那叫一个惨不忍睹。鱼头炸得跟块碳似的,鱼身软塌塌,花刀根本没开,像条“病鱼”。酱汁呢,不是酸得掉牙就是甜得发齁。当时我妈看着我那盘“不明物体”,笑得直不起腰,我气得差点把锅给摔了。但也就是那次失败,让我对这道菜生出了几分“不服气”的劲头。我开始四处讨教,翻阅老菜谱,甚至跑去苏州老字号的后厨门口“偷师”人家的操作手法和火候控制。慢慢地,从第一次的“病鱼”,到后来的“躺尸鱼”,再到能勉强站起来的“瘸腿鱼”,直到现在的“活蹦乱跳小松鼠”,这中间的挫折和探索,简直可以写本书了。

所以你看,这道松鼠鱼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道菜,它更像是我厨房生涯的一个缩影。它教会我不畏难,不放弃,多尝试,多总结。它提醒我,做菜和做人一样,都需要匠心和耐心。每次当我把这盘金黄酥脆,散发着诱人光泽的松鼠鱼端上桌,看到家人朋友眼中那种惊喜和赞叹时,所有的辛苦和汗水都值了。那种被肯定,被认可的满足感,比吃任何山珍海味都来得更实在,更暖心。

下次,当你也想挑战这道菜时,别怕,拿出你的热情和耐心,相信我,你也能让那只可爱的“小松鼠”在你的餐桌上活过来。而且,自己做的,绝对比外面那些“敷衍了事”的强上百倍不止!不信你试试?保证你吃了我这独家秘笈版的松鼠鱼,再吃别家的,那简直就是索然无味了。

松鼠鱼的做法插图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