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常菜 牛排的做法

牛排的做法

说起来,我这人,对牛排这玩意儿,真是有种近乎偏执的爱。不是说那种高档餐厅里,侍者端上来,银质盖子一掀,仙气缭绕的仪式感。我爱的是,那块肉从冰冷的冰箱里被唤醒,在厨房里被我亲手料理,从生冷到滋滋作响,最终散发着炙烤的焦香,躺在我的盘子里,那种充满烟火气、自己掌控的满足感。外头再好的牛排,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不如自己亲手来得熨帖。

很多人觉得煎牛排,不就那么回事儿吗?一块肉扔锅里,翻两下,熟了就吃。要是真这么简单,那市面上各种“煎牛排宝典”岂不是多余?在我看来,煎牛排,那可真是门玄学,是场耐心与火候的较量,更是对食材本味的极致尊重。

首先,也是最最核心的,那得是选肉。一块好的牛排,已经成功了一半。那些薄薄的、切片装的速冻牛排,恕我直言,那不是牛排,那是牛排味的肉片。要做真正的牛排,我首推西冷(Sirloin)或者肉眼(Ribeye)。西冷呢,边缘通常会带一条漂亮的肥边,煎出来那层油脂的焦香,简直是点睛之笔,肉质紧实却不柴。而肉眼呢,雪花纹理通常更丰富,煎出来会更嫩滑,汁水感也更强。当然,要是能搞到澳洲和牛或者安格斯M级往上的,那是更上一层楼,不过日常在家吃,选一块厚度在2.5到3厘米左右的优质草饲或谷饲牛肉,就已经足够让你惊艳了。别选太瘦的,那煎出来就是一块柴火,完全失去了牛排的灵魂。

肉选好了,接下来是煎之前最关键的步骤之一:回温。我见过太多人,肉从冰箱里拿出来,擦干了就往锅里扔。这简直是暴殄天物!冷肉直接下锅,肉的内部温度上不去,外部已经焦了,很容易煎成“外焦里生,中间冰凉”的灾难现场。我的习惯是,提前至少一个小时,把牛排从冰箱里拿出来,放在室温下,让它慢慢地“醒”过来。你会感觉到它从冰冷变得柔软,这才是它准备好迎接高温的信号。另一个绝对不能省的步骤,就是用厨房纸把牛排正反面、侧面都仔仔细细地擦干。是的,擦到你觉得它干得有些过分了才行。肉表面多余的水分是美拉德反应(Maillard reaction)的大敌,它会让肉不是“煎”熟,而是“蒸”熟,那样就别想得到漂亮的金棕色焦壳了。

接下来是调味。我的哲学是,越好的肉,越要大道至简。那些花里胡哨的腌料,什么黑胡椒酱、意面酱,统统给我走开!我只用粗粒海盐现磨黑胡椒。盐要舍得放,尤其是比较厚的牛排,因为盐分子渗入肉内部需要时间。我通常是在煎之前十分钟左右,均匀地、慷慨地撒上一层粗粒海盐,轻轻按压一下,让盐粒嵌进肉的表面。黑胡椒则是临下锅前再磨,因为胡椒粒在高温下容易焦苦,影响风味。如果你非要加点别的,我偶尔会撒一点点蒜粉或洋葱粉,但绝对不会抢了肉的风头。

现在,到了煎牛排最激动人心,也最需要经验的部分——火候。煎牛排的锅具,我只认铸铁锅,没有之一!它的蓄热能力无可比拟,能让牛排表面迅速达到高温,形成漂亮的焦壳。先把铸铁锅烧到冒青烟,是真的要冒烟!然后倒入一小勺高烟点植物油,比如葡萄籽油、酪梨油或者葵花籽油。橄榄油什么的,在煎牛排的极高温度下很容易焦化,产生苦味,不推荐。

油一下锅,立马铺开,看到油面有波纹,甚至微微冒烟,就意味着锅温到位了。此时,小心翼翼地把牛排“啪”地一声放入锅中,你立刻会听到那令人心潮澎湃的“滋啦”声,那声音,简直是厨房里最动听的交响乐!别怕烟大,那是肉与热油亲密接触,美拉德反应正在进行的信号。

第一面煎多久?这没有定数,取决于你的牛排厚度、锅的温度和你想达到的熟度。我的经验是,一面煎1分半到2分钟,让它充分形成焦壳。你会看到牛排的侧面颜色逐渐往上爬,到一半或者更多的时候,就可以准备翻面了。很多人会纠结到底翻几次?我以前也是一分钟翻一次的“佛系派”,后来发现,多次翻面,反而能让牛排两面受热更均匀,内外温差没那么大,还能更快达到理想熟度。所以现在我大概是每45秒到1分钟翻一次,总共翻个四五次。

煎到牛排两面都呈现出诱人的深棕色焦壳时,就可以加入黄油了。是的,是黄油,不是人造黄油!一块小拇指大小的无盐黄油,扔进锅里,等它融化冒泡,然后加入一两瓣拍扁的大蒜和一小枝迷迭香或者百里香。用勺子不断地把锅里融化的黄油、蒜香、香草的混合液体,反复地浇淋在牛排上。这叫basting。这是提升风味层次的秘密武器!黄油的奶香会渗透进牛排的焦壳,大蒜和香草的芳香更是画龙点睛。这个过程大概持续1到2分钟,直到你觉得焦壳已经足够漂亮,且牛排的内部熟度也接近你想要的了。

判断熟度,新手可以借助温度计。这是最精准的办法,没有之一。我个人偏好五分熟(Medium Rare),内部温度大概在55-57°C。这个熟度下的牛排,切开来是漂亮的粉红色,汁水充盈,口感柔嫩而富有弹性,简直是极致的享受。

熟度 (Doneness) 内部温度 (Internal Temp) 外部特征 (External Look) 内部特征 (Internal Look) 触感 (Feel) 我的评价 (My Take)
Rare 49-52°C (120-125°F) 棕色薄层,无明显焦壳 大部分血红,边缘微粉 极软,晃动感 略生,对食材要求极高,非爱好者慎选
Medium Rare 55-57°C (130-135°F) 均匀焦脆,深棕色 中间粉红,微带血丝 有弹性,软韧 我的挚爱,肉汁充盈,风味最佳
Medium 60-63°C (140-145°F) 深棕焦脆,部分焦黑 均匀粉红,无血丝 较硬,但仍有弹性 适合入门者,风味稍逊,肉汁略少
Medium Well 66-68°C (150-155°F) 深棕,接近全焦 浅粉,几乎无粉,边缘灰白 硬,汁水流失明显 太过了,肉质柴,失去牛排灵魂
Well Done 71°C+ (160°F+) 全焦黑,边缘可能炭化 灰褐色,无粉无汁 非常硬,像橡皮 暴殄天物,不可原谅,这是对牛肉的谋杀

牛排达到理想熟度后,立刻把它从锅里夹出来,放在一个晾网上(不是直接放在盘子里!),让它静置(Rest)。这个步骤,简直是煎牛排的“临门一脚”,也是最容易被忽视,却又最能体现成果的关键。为什么要静置?因为高温煎制过程中,肉的汁水会被热力驱赶到中心,如果你这时候直接切开,那些宝贵的汁水就会一股脑儿地流出来,你的牛排就成了“干柴”。静置能让肉的温度均匀,让那些被挤压到中心的汁水重新被肉的纤维吸收,这样切开时,肉汁才能牢牢锁在肉里。一块2.5厘米厚的牛排,我通常会静置5到10分钟

静置的时候,你可以准备一些简单的配菜,比如烤芦笋、蘑菇,或者一份清爽的沙拉。等牛排静置好了,用一把锋利的刀,逆着纹理切片。是的,逆纹切,这样才能切断肉的纤维,让肉吃起来更嫩,更易咀嚼。切开的那一瞬间,看到漂亮的粉红色中心,汁水在切面上闪耀,焦香与肉香扑鼻而来,那感觉,简直比中了彩票还让人心花怒放。

摆盘嘛,我喜欢简单。几片牛排,撒上一点海盐,淋上锅里剩下的黄油蒜汁(如果喜欢),再摆上几枝香草点缀。不需要过多的酱汁,那样会掩盖牛肉本身的鲜甜和焦香。一块好的牛排,它本身就是主角,任何多余的配角都是对它的亵渎。

我曾经为了煎好一块牛排,吃过不少亏。第一次尝试,把肉煎得外焦里生,切开来血水横流,当时我爸看了直摇头,说这肉都废了。后来慢慢摸索,一次次调整火候,一次次感受肉的质感,才有了现在的一点心得。每次煎牛排,那滋滋的声响、黄油融化的香气、肉块在锅里翻滚的焦色,都让我感觉自己像个厨房里的魔法师,把一块普通的肉变成餐桌上的艺术品。这不仅仅是做饭,更是一种享受生活、感悟食物的过程。那种把控全局、最终呈现出完美作品的成就感,是任何外卖和餐厅都给不了的。所以,下次你想吃牛排,别再犹豫了,自己动手,感受这份属于厨房的乐趣和满足吧!

牛排的做法插图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