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上,能真正勾住人魂儿的,往往不是什么山珍海味,反倒是那些渗透了岁月和烟火气的家常菜。就拿这红烧黄花鱼来说吧,在我家饭桌上,它可不是一道菜那么简单,那是味蕾深处的慰藉,是忙碌一周后能让人瞬间卸下所有防备的温柔乡。
我这个人,骨子里就带着股“执拗”劲儿,尤其在吃上,不按我心里那套章法来,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别看黄花鱼常见,可要真烧得活色生香,让人吃得连骨头渣子都想舔干净,里头可全是学问。
先说这黄花鱼本身,这是整道菜的基石,马虎不得。我常去家附近那个老市场,那儿有个鱼摊,老板娘每天凌晨三四点就去码头挑,鱼都是眼珠子亮得跟新剥的葡萄似的,鳃盖一掀,是那种健康的鲜红,鱼身摸上去紧实有弹性,像个饱满的小沙包。买回来,我通常会选那种手掌长,也就是大概三两到半斤大小的,这个尺寸的鱼,肉质最是细嫩,刺也相对容易剔,烧起来入味也快。太大的,肉会老,太小的,又嫌不够吃。
买回家可不是直接下锅就完事儿了。鱼鳞刮干净(这活儿可得仔细,我总觉得吃到一片鱼鳞都能毁了整顿饭的心情),内脏掏净,尤其是鱼肚子里的那层黑膜,一定要刮得干干净净,那是腥味儿的来源之一,刮不干净,你放多少姜蒜也白搭。接着,在鱼身两侧划上几刀花刀,深浅要适中,别划断了,也别太浅。这花刀,可不是为了好看,它是为了让鱼肉受热均匀,更重要的是,让等会儿的料汁儿能彻底渗进去,让每一寸鱼肉都浸润了滋味。
重头戏来了,腌制。我个人不喜欢用太多盐提前腌,那样会把鱼肉里的水分逼出来,肉质就柴了。我的做法是,鱼处理好后,用厨房纸把表面的水吸得越干越好,这是煎鱼不粘锅、鱼皮完整酥脆的关键!然后,只用一点点薄盐均匀抹在鱼身内外,再倒上小半勺料酒,一点点姜片,稍微抓匀,静置个十分钟就足够了。时间不能长,十分钟,刚刚好让鱼肉表面有个底味儿,又不会过度出水。
接下来是煎鱼,这可是个技术活儿,也是很多人望而却步的地方。我的秘诀就一个字:稳。锅子一定要烧得够热,热到什么程度?滴一滴水进去,能瞬间蒸发,冒出白烟,而不是滋啦一声就没了。然后倒油,油量要比平时炒菜多一点点,能基本铺满锅底的量。油烧到七八成热,也就是能看到油面开始冒微弱的青烟,这时转中小火。把腌好的黄花鱼小心翼翼地滑入锅中,别急着翻动,任它在那里滋滋作响。听到那动听的滋啦声,闻到鱼肉的鲜香一点点被热油激发出来,这是一种享受。煎鱼的时候,我从不轻易用铲子去触碰鱼身,煎个三到四分钟,等到锅边一圈的鱼肉开始变得金黄,轻轻晃动锅子,如果鱼身能在锅里轻松滑动,就说明底面已经煎好、定型了,这个时候才能小心地翻面,继续煎另一面。两面都煎到金黄酥脆,鱼皮完整无缺,就盛出来备用。煎鱼的火候和耐心,决定了这道菜成功了一半。
煎鱼的底油,别浪费,直接用来炒香料,那可是鱼肉的精华所在。我家的红烧黄花鱼,香料用得“抠门”得很,因为我觉得,主角是鱼,香料是配角,不能喧宾夺主。只需一点点姜丝(注意,不是姜片,姜丝更容易出味,也更容易被吃掉),几片蒜瓣(不是蒜末,蒜末容易焦苦),再来两三颗干辣椒,纯粹为了提香,不是为了辣。这些东西扔进锅里,小火煸香,闻到那种混合着鱼香和姜蒜香的复合味道,就够了。
是时候调酱汁了,这是红烧的灵魂。我的调味哲学是:少即是多,但层次感要足。我不会一股脑儿把所有调料都倒进去,而是有章法地来。
调料 | 放入时机 | 作用与我的“固执” |
---|---|---|
姜丝/蒜片 | 鱼下锅前,油锅煸香;或者烧汁时 | 提鲜去腥,但绝不能多,否则抢了鱼的本味。我只用一点点,甚至不放蒜,只用姜丝。 |
料酒 | 鱼煎好后烹入,或烧汁时 | 去腥增香,酒精挥发带走腥气。要用好点的,别用太次的,我喜欢用绍兴花雕。 |
生抽 | 烧汁时,与水一同加入 | 咸鲜基础,鲜味的主力军。我偏爱有发酵香味的,比如海天金标生抽或千禾零添加头道酱油,它们的鲜度是天然的。 |
老抽 | 烧汁时,少量点缀 | 增色,让汤汁红亮诱人。千万不能多,否则发苦发黑,颜色也会过于沉重。 |
蚝油 | 烧汁时,与生抽一同加入 | 提鲜,增加复合的鲜美度。这是我的“小心机”,让味道更醇厚,汤汁也能略微增稠。 |
白糖 | 烧汁时,与生抽一同加入 | 提鲜、中和咸度、让味道圆润。一点点就够,不是为了吃甜,而是让鲜味更突出。 |
香醋 | 临出锅前,锅边淋入几滴 | 增香解腻,激发鲜味,但绝不能有醋味!只为那一点点若有似无的清雅,提点香气,不留酸味。 |
姜蒜爆香后,马上烹入一圈料酒,沿着锅边淋进去,让料酒的蒸汽瞬间把香味带出来,同时带走腥气。接着,迅速加入生抽、老抽、蚝油、白糖,稍微煸炒一下,让酱汁的香味融合。然后,关键来了,加热水! 记住,一定是热水,如果加冷水,鱼肉会紧缩,影响口感。水量刚好没过鱼身的一半到三分之二就好,不用太多,因为我们是要“红烧”,而不是“炖鱼汤”。
把煎好的黄花鱼小心翼翼地放回锅中,让鱼身浸润在酱汁里。大火烧开,然后立即转小火,盖上锅盖,让它咕嘟咕嘟地慢炖八到十分钟。这期间,别总是掀盖子,也别用铲子去翻动鱼身,那样很容易把鱼肉弄散。如果实在担心粘锅,可以轻轻晃动锅身,让酱汁均匀覆盖。小火慢炖的过程,就是让鱼肉充分吸收汤汁的精华,让咸鲜、微甜、带着一丝丝姜蒜香的复合味道,一点点渗透进鱼肉的纤维里。
八分钟后,打开锅盖,你会看到汤汁已经变得浓稠了不少。这时,可以尝一下汤汁的味道,根据个人口味微调。我会在这个时候,沿着锅边淋入几滴香醋,注意,是几滴,不是一勺!这一点点醋,能瞬间激发鱼肉的鲜味,还能化解红烧的油腻感,但又不会留下任何醋味。这,就是我那点“小固执”里的“巧劲儿”。
最后一步是大火收汁。把火开大,让汤汁迅速变浓稠,变得像一层亮晶晶的薄膜,紧紧地包裹在鱼身表面。这个过程要快,同时要不停地晃动锅子,或者用勺子将汤汁不断地淋到鱼身上。收汁收到什么程度呢?汤汁浓稠到用勺子舀起来,能挂在勺背上,而且呈现出诱人的琥珀色,就是最佳状态。然后撒上翠绿的葱花,立即关火。
端上桌的那一刻,那热气腾腾的、红亮诱人的黄花鱼,散发着混合着鱼肉鲜香、酱汁醇香和葱花清香的复合味道,视觉和嗅觉的双重冲击,简直让人垂涎三尺。筷子轻轻一拨,鱼肉便带着汁水,应声而落,送入口中,那细嫩得仿佛能化开的鱼肉,鲜美浓郁的酱汁,层层叠叠的口感,瞬间填满了整个口腔,直抵心扉。
这道菜,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盘鱼。它是我小时候,奶奶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是外婆每次做好都坚持要我多吃两口的疼爱。我记得有一次,我妈出差,我爸第一次尝试做这道菜,结果煎鱼时粘锅粘得一塌糊涂,鱼肉碎成了渣,他气得直抓头。后来我手把手教他,从选鱼到控油温,他才慢慢掌握。现在,他也能烧出像模像样的红烧鱼了,虽然他总说,还是我烧得更香。这种传承和进步,让这道家常菜变得更有温度。
所以,你看,做一道家常菜,从来都不是简单地把食材扔进锅里,它承载着记忆,凝聚着情感,更考验着你对食材的理解、对火候的掌控,以及那份对食物、对生活,甚至是一点点“执拗”的爱。别怕失败,多尝试,多感受,慢慢地,你也能烧出属于你自己的那盘,充满故事和味道的红烧黄花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