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太安鱼,我总觉得这名字里头藏着一股子踏实劲儿,不像什么水煮鱼、酸菜鱼那么声势浩大,一听就是家常桌上、热气腾腾、能让人连扒好几碗饭的实在菜。在我家,这道菜可不是逢年过节才出场的大菜,它更像是我们心血来潮时,想慰藉自己那颗“想吃点带劲儿的”胃,或是阴雨绵绵、外面凉飕飕,就想来口热乎暖心的汤汤水水时,必会翻牌子的老朋友。
我做了这太安鱼,少说也有十来年了,从刚开始的战战兢兢,怕鱼片散了,怕味道不对劲,到如今闭着眼也能摸索出个七八分,甚至还琢磨出了一点自己的“小固执”和“歪理”。那些个饭馆里头花里胡哨、恨不得把半个菜市场都堆进去的“豪华版”,我是瞧不上的。太安鱼的精髓,在我看来,就在于那股子清爽又醇厚的麻辣鲜香,鱼肉滑嫩得像豆腐,又带着股韧劲,配上锅底吸饱了汤汁的黄豆芽和魔芋,简直是绝配。
要做好它,第一步,也是最要命的一步,就是选鱼和处理鱼。我家里人偏爱鱼肉细嫩的,所以花鲢(我们这儿叫它大头鱼)就成了我的首选。那种养得好的花鲢,肉质紧实,脂肪适中,熬出来的汤底是真香。当然,草鱼也行,但得是新鲜活蹦乱跳的,那种焉了吧唧的,肉质肯定柴。有些朋友喜欢用什么巴沙鱼,说是没刺方便,我可不敢苟同,那鱼肉软塌塌的,哪有灵魂?
鱼买回来,现杀现做那才叫鲜活。把鱼鳞刮得干干净净,内脏掏空,特别是肚子里那一层黑膜,一定要刮干净,不然会有腥味。接着就是最考验刀工的时候了——片鱼片。这可不是个轻松活儿。我通常是先把鱼头和鱼骨剁开,鱼身平放在案板上,刀贴着鱼骨,从鱼尾向鱼头方向,斜刀片下去,一刀连着一刀,片出来的鱼肉要薄,但又不能透光,大概两三毫米厚,这样才容易入味,下锅一烫就熟,口感也更滑嫩。每次片鱼,我都要小心翼翼,一片一片地码好,看着那粉白透亮的鱼片,心里就有了几分底气。鱼骨和鱼头可别扔,那是熬汤底的宝贝!
鱼片片好,接下来就是关键的腌制了。这腌制啊,可是太安鱼鱼片滑嫩的秘密。我的配方是:每500克鱼片,大概用一个鸡蛋的蛋清,两大勺的玉米淀粉(或者红薯淀粉,看你喜欢更Q弹还是更滑嫩),一小勺盐,再来点点料酒去腥。最最重要的一步是,用手反复地抓揉! 真的,别怕把鱼肉抓烂了,就是要通过反复的抓捏,让鱼肉和淀粉、蛋清充分融合,感觉鱼肉有点黏手了,表面都附着了一层浆糊似的膜,这才叫到位。这样处理过的鱼片,下锅后才能把水分牢牢锁住,怎么煮都不散,而且口感会变得无比滑嫩。抓好浆后,让它静静地躺在旁边,至少腌制15分钟,让味道充分渗入。
在鱼片腌制的时候,我就开始准备配菜和底料了。配菜我固定用黄豆芽和魔芋。黄豆芽清脆,能吸饱汤汁,魔芋呢,Q弹爽滑,也特别入味。这俩在我家太安鱼的配菜里,地位是雷打不动的。偶尔想丰富点,会加点土豆片或者豆皮,但不能多,喧宾夺主就没意思了。
底料,那是太安鱼的灵魂所在。我家里常备的几样:郫县豆瓣,必须是鹃城牌,而且要颜色红亮、油润发光的。那种看起来干巴巴、黑乎乎的豆瓣,再便宜我也不会碰。它家的豆瓣酱,炒出来红油特别漂亮,味道也醇厚。还有干辣椒,我喜欢用二荆条和朝天椒的混合,二荆条香而不烈,朝天椒则提供足够的辣度。花椒,那必须是汉源的大红袍,那种麻中带香的劲儿,不是其他地方的花椒能比的。最后,我还有个秘密武器——泡姜和泡海椒。这两样,是给汤底增添层次感和独特风味的,一点点酸辣,能把鱼肉的鲜味衬托得更足,还能很好地去腥。
熬汤底也是有讲究的。把剁好的鱼骨、鱼头和姜片一起下锅,先用一点点油小火煸炒,炒到鱼骨有点焦黄,散发出鱼香味。然后,一定要加入滚烫的开水! 记住,是开水,不是冷水。开水能瞬间激发出鱼骨里的蛋白质,让汤色迅速变白,熬出浓郁的奶白色鱼汤。大火烧开转中火,咕嘟咕嘟再熬个十五二十分钟,鱼汤就差不多了。滤掉鱼骨残渣,留下那奶白的鱼汤待用。
接着就是炒底料了。锅烧热,倒上比平时炒菜多一点的菜籽油,如果家里有猪油,再加一小块猪油进去,那香味立刻就不一样了,是菜籽油给不了的醇厚。油温上来,下入姜蒜片爆香。紧接着,小火下入郫县豆瓣酱,这是最关键的时刻! 一定要小火慢慢地煸炒,把豆瓣酱的红油炒出来,炒到锅底全是红彤彤的油,空气中弥漫着豆瓣酱特有的酱香味。这个过程急不得,火大了豆瓣酱会糊,味道就苦了。等豆瓣酱的香气和红油都出来了,再下入一部分干辣椒和花椒,继续煸炒出香味,然后是泡姜、泡海椒和豆豉,这些都是增香提味的,得它们也充分释放香气。
等底料炒得差不多了,锅里那股子麻辣鲜香的气味,已经勾得人直咽口水了。这时候,就可以把之前熬好的鱼汤倒进来了。汤量要足够多,能没过鱼片,但又不能太多,不然味道会变淡。大火烧开,转中小火,让汤底咕嘟几分钟,让各种香料的味道充分融合,释放。你可以尝一尝汤的咸淡,稍微调一下味,如果觉得不够辣,还可以再加点辣椒面或者干辣椒。我通常会再加一小勺糖提鲜,一点点就好,不是为了吃甜,而是为了让麻辣味更柔和,更突出鲜味。
万事俱备,就等鱼片下锅了。把黄豆芽和魔芋铺在碗底。锅里的汤底再次烧开,这时候要转成中小火,甚至关火,靠着余温把鱼片滑熟。一片一片地,轻柔地把腌好的鱼片滑入锅中,千万别一下子全倒进去,会粘连,而且会导致汤温骤降。鱼片入锅后,不要用勺子去搅动,让它们自己慢慢地散开,变色。你瞧,那鱼片刚下锅还是粉白的,慢慢地就变得洁白如玉,微微卷曲。待鱼片全部变色,立刻关火,捞起来倒在铺了豆芽魔芋的大碗里。记住,鱼片绝对不能久煮! 否则就老了,失去那份滑嫩感,前功尽弃。每次我都守在锅边,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鱼片,就像在看自己精心呵护的孩子,生怕它们受了委屈。
最后,是那画龙点睛的一笔。在大碗里铺满鱼片,上面撒上剩下的干辣椒节、花椒粒、蒜末、葱花,还有我最爱的几粒白芝麻。另起一锅,烧热一勺滚烫的菜籽油,油冒青烟时,毫不犹豫地“滋啦”一声,猛地泼在鱼片和佐料上! 那一瞬间,热油把干辣椒和花椒的麻辣香气瞬间激发出来,蒜末被烫得半生不熟,葱花的清香也随之升腾,伴随着油珠子噼里啪啦的跳动声,整个厨房都被这股子浓郁的香气笼罩,这哪是做菜,这简直是厨房里的一场盛大交响!
端上桌的太安鱼,红亮亮的汤底,白嫩嫩的鱼片,翠绿的葱花,点缀着金黄的辣椒和花椒,光是看一眼,就已经被这色泽勾得口水直流了。夹起一片鱼肉,轻轻一吸,滑嫩得不需要咀嚼,就那么带着麻辣的汤汁滑进喉咙,接着是魔芋的Q弹和豆芽的爽脆。麻辣鲜香,层层叠叠,每一口都是满足。
这么多年,我试过无数次,也失败过几次。有次图省事,没熬鱼骨汤,直接加水,结果味道寡淡,一点都不鲜。还有次,豆瓣酱没炒到位,没出红油,整个鱼片颜色就不好看,味道也差了一大截。这些都是教训,让我更明白,做菜啊,就像过日子,有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却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我做的太安鱼,可能不比外面餐馆里那些花枝招展的,但它有我的心意,有我的坚持,更有我们一家人围坐一桌,边吃边聊,额头冒汗、嘴巴发麻,却又停不下来的温馨记忆。这味道,就是我心里,最正宗的太安鱼。它不仅仅是道菜,它是烟火,是生活,是每一个值得被好好对待的平常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