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去馆子吃灌汤包,总觉得差点儿意思,要么皮子厚了点儿,要么肉馅儿干巴巴的,再不然就是汤汁儿少得可怜,吸一口,连个响儿都没有。我跟你说,灌汤包这东西,讲究的从来就不是个“能吃”,它得是“享受”,得是“惊艳”。那热气腾腾的小笼屉一揭开,包子晶莹得像是透明的,颤颤巍巍地躺着,仿佛随时都能把里头那汪子金黄的汤汁儿晃荡出来。筷子轻轻一挑,提溜起来,底部沉甸甸的,小心翼翼咬开个小口,吸溜一口,鲜甜的汤汁儿瞬间盈满口腔,那是种难以言喻的满足。这滋味儿,外头少有,还得是自己在家,把所有细节都抠到极致,才能做出这份讲究。
要说灌汤包的魂儿,那必须是皮冻,没有它,这包子就成了普通的肉包子,压根儿不能叫灌汤包。所以,第一步,咱得把这皮冻给伺候好了。我试过无数次,用猪皮,用鸡脚,甚至还异想天开地加过牛筋,最后发现,最纯粹、最清澈、最能体现猪肉鲜味的,还得是新鲜的猪皮。你去市场,跟肉摊老板说,要肥厚的猪皮,别选那种薄薄的。买回来,这清洗可是个细致活儿。先拿把锋利的刀,把猪皮里外残留的猪毛刮干净,一根都不能留,刮不掉的就用镊子拔,或者干脆烧一下。接着,最关键的一步来了:把猪皮内侧那层厚厚的肥油全部刮干净。刮得越干净,皮冻就越清爽,汤汁儿才不会油腻腻的糊嘴。我当年就是偷懒没刮干净,结果吃的时候嘴唇直冒油,现在想起来都臊得慌。
刮干净的猪皮,冷水下锅,放几片姜,一把葱段,再倒点料酒,煮开后撇去浮沫,多煮个十分钟,让腥味儿充分排出。捞出来用温水冲洗干净,再用刀把猪皮切成指甲盖大小的小丁。切得越小,越容易出胶。然后,把这些猪皮丁重新放进锅里,加入足量的水,水量嘛,我个人的经验是猪皮丁的两倍到三倍高。水位太低胶质太浓,汤汁就不够;太高了,皮冻又凝固不好。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盖上盖子慢慢熬,这熬的时间可不短,至少得两小时以上,直到猪皮丁变得软烂透明,用手指轻轻一捻就能碎掉。熬好后,最重要的步骤之一就是过滤。用细密的滤网把猪皮丁和姜葱都捞出来,只留下那一锅金黄透亮的汤汁。滤出来的汤汁放凉,然后放进冰箱冷藏过夜,直到它凝固成一块颤巍巍、晶莹剔透的皮冻。记住,是冷藏,不是冷冻,冷冻会破坏胶质,影响口感。
皮冻准备好了,接下来就是灌汤包的“心肝儿”——肉馅儿。这肉馅儿的选材,绝对不能马虎。我用遍了猪肉的各个部位,最终发现,最适合灌汤包的,是猪前腿肉,尤其是带点筋膜和肥肉的。纯瘦肉做出来馅儿柴,纯肥肉又腻。最好的比例是七分瘦三分肥。如果你买不到这种理想的肉,也可以自己配:七成瘦肉搭三成肥膘。
肉馅儿的切法也很讲究。别直接拿绞肉机绞得稀烂,那样出来的口感是粉的,没有颗粒感。灌汤包的馅儿,最好是手工剁,剁成绿豆大小的肉丁,这样吃起来才更有嚼劲,汁水也锁得住。我每次剁馅儿都剁得胳膊发酸,但为了那一口极致的口感,值了!
调味儿更是门学问。肉馅儿里,我从来只放最基础的几样:姜末、葱末(葱白多一点,可以去腥增香),生抽提鲜,一点点老抽上色,再来点儿蚝油增味,白胡椒粉是必不可少的,能让味道更醇厚。最后,淋上点儿香油。最关键的“秘诀”来了:调馅儿的时候,加入少许白糖。你没听错,是糖!它能让肉的鲜味儿瞬间提起来,而且不会发甜,是个增鲜的妙招。
好了,现在把这些调料和肉馅儿混合,用筷子顺着一个方向搅打,这叫“上劲儿”。边搅打边分几次加入皮冻水(就是把皮冻回温成液体,或者直接用凉高汤),搅到肉馅儿变得黏稠,有阻力,看起来像是乳化了一样,这说明肉把水分都吃进去了,包出来才会多汁。最后,把凝固好的皮冻切成小丁,和打好水(或高汤)的肉馅儿拌匀。注意,是拌匀,不是再使劲搅打,以免皮冻化掉。这时候肉馅儿的理想状态,应该像是被冰镇过一样,凉凉的,有点黏,皮冻小颗粒均匀分布其中。
面皮的制作,也是决定灌汤包口感的关键。我个人偏爱半烫面。什么叫半烫面?就是一部分面粉用开水烫,一部分用冷水和,再把它们揉在一起。这样做的面皮,既有烫面的柔软、延展性好,又兼顾了冷面的劲道,包的时候不容易破,蒸出来又Q弹。
面粉类型 | 和面方式 | 特点 | 适用场景 |
---|---|---|---|
中筋面粉 | 开水烫面 (约30%) + 冷水和面 (约70%) | 柔软而有韧性,延展性好,包制不易破,蒸后不发硬,口感润泽。 | 灌汤包、饺子、馅饼 |
中筋面粉 | 冷水和面 | 劲道,有嚼劲,但延展性稍差,容易破皮。 | 饺子、面条 |
中筋面粉 | 开水烫面 | 非常柔软,延展性极好,但缺乏筋道,容易塌陷。 | 蒸饺、烫面饼 |
将中筋面粉倒在盆里,先用大约30%的开水,边倒边用筷子搅拌成絮状。再加入剩下的冷水,用手揉成一个光滑的面团。这个过程需要耐心,面团刚开始会有点粗糙,但只要你坚持揉,揉上个十几二十分钟,它就会变得越来越细腻、有弹性。揉好的面团盖上湿布或者保鲜膜,醒发半小时以上。别小看这醒发,它能让面筋松弛,面团变得更柔软,更好操作。
面团醒好后,搓成长条,切成均匀的小剂子。每个剂子大概擀成薄薄的圆形面皮,中间要稍微厚一点点,边缘要薄,这样才能兜得住汤汁,而且包出来的包子底部才不会塌。擀皮儿这活儿,得勤加练习,我最初擀出来的简直是地图,现在总算是能擀出个像样的圆了。
接下来就是最考验功力,也最让人心跳加速的——包制。取一张面皮,把切好的皮冻肉馅儿放在面皮中央,馅儿要放得饱满,但别贪心,新手宁可少放一点。然后,提起面皮的一边,开始捏褶。这褶子,我追求的是“十八褶”,听起来玄乎,其实就是从一头开始,用拇指和食指不断地捏、推、合,转着圈把面皮收拢。收口一定要捏紧捏牢,否则蒸的时候汤汁跑出来,那可就前功尽弃了。看那些老师傅捏褶子,简直是艺术,行云流水。我捏出来的,虽然没那么漂亮,但起码是紧实的,这对我来说就足够了。
包好的灌汤包,整齐地码在蒸笼上,记得在底部垫上油纸或者玉米皮,防止粘连。蒸的时候,一定要等锅里的水烧开,水蒸气上来后再把蒸笼放进去。大火蒸个八到十分钟,具体时间看包子大小。火候过小,蒸不熟;火候过大或者时间过长,馅儿里的汤汁会溢出,皮也会发硬,失去弹性。蒸的过程中,整个厨房会弥漫开一种诱人的香气,肉的鲜香、姜葱的清香,混杂着面点的麦香,闻着就让人食欲大开。
蒸好的灌汤包,皮薄得几乎透明,里面的汤汁清晰可见,轻轻晃动,能看到汤汁在里面翻滚。刚出锅的灌汤包,热气腾腾,千万别急着一口咬下去,烫着舌头不说,那汤汁儿可就浪费了。最好的吃法是,小心地提起来,咬开一个小口,慢慢吸溜里面的汤汁儿,感受那份滚烫的鲜美。汁水吸得差不多了,再蘸点儿姜丝醋,一口咬下去,肉馅儿的香嫩、面皮的筋道、加上醋的酸爽和姜丝的辛辣,层层叠叠的口感,瞬间在味蕾上炸开。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没那么简单。我第一次做灌汤包,那叫一个惨不忍睹。皮冻没凝固好,馅儿漏汤了;面皮擀得厚薄不均,要么蒸出来像个死面疙瘩,要么一夹就破;馅儿的味道也总是差点火候。我记得有回,我妈来家里,我信誓旦旦要做灌汤包给她吃,结果蒸出来一笼“瘪包子”,汤汁全流到笼屉底下了,我气得差点把锅给掀了。后来是她手把手教我,从刮猪皮的细节,到皮冻的比例,再到馅儿的搅打,她嘴里总念叨着:“做菜没有捷径,只有用心。” 这句话,我到现在都记得。
现在,每当我看着家人朋友津津有味地吸着我做的灌汤包,然后赞不绝口的时候,心里那份成就感,是任何山珍海味都给不了的。这不仅仅是一道菜,更像是把一份心意、一份时间、一份执着,都包进了这小小的面皮里。它凝聚着我无数次试验的失败与成功,也承载着我对美食,对生活,最朴实也最深沉的热爱。所以啊,别怕麻烦,自己动手做一次灌汤包,你一定会爱上这份充满烟火气和成就感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