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世上有什么能让我心甘情愿把双手伸进面粉堆里,把案板弄得一片狼藉,那一定是手工面条。超市里挂着的那些、机器生产线上出来的,甭管它标榜多“劲道”、多“弹牙”,在我这儿,都差了那么一口气,缺了那么点灵魂。那份亲手揉出来的筋骨,揉进面团里的心意,是任何机器都替代不了的。
我第一次正式动手做面条,是好多年前的事了。那会儿刚从老家出来,人生地不熟,外头的饭菜吃着总觉得不对味儿。尤其想念家里那一碗简简单单的打卤面,面条根根分明,带着面粉特有的清香,哪怕只浇点酱油醋,也觉得熨帖。于是,就硬着头皮自己琢磨上了。头几次简直是灾难。不是水多了面团稀得像泥,就是水少了根本揉不动,活生生把面粉团成了硬邦邦的石头疙瘩。擀面时,不是这边薄那边厚,就是粘得一塌糊涂,最后成了面片汤。我妈知道了,在电话那头笑得直不起腰,但也教了我不少实用的土办法。
后来,慢慢摸索,失败的次数多了,经验也就跟着上来了。现在我做面条,虽然不能说信手拈来,但那种心里的笃定,是外人看不出来的。我的秘诀?其实没什么秘诀,就是用心二字,外加一点点“轴”劲儿。
先说说面粉吧,这可是面条的骨架。市面上林林总总的,我试过不少。最终,我的选择是高筋面粉,蛋白质含量越高越好,最好能在13%以上。别图省事儿用什么中筋面粉,甚至那种“饺子粉”。不是说不能用,只是做出来的面条,你总觉得它少了那么一股子“咬头”,少了一点韧性。那种用牙齿去感受面条被撕扯、再弹回来的乐趣,中筋面粉给不了。当然,如果追求特别柔软滑溜的口感,比如做那种南方细面,中筋也行,但那不是我今天说的这种面条。我更偏爱那种能“站得住”的筋道。
再来就是水。这是门学问,真是水调面,而非面调水。冷水和面,这是我的第一原则,没有商量余地。尤其夏天,如果水温高,面团很容易变得黏糊,揉起来费劲,而且面条容易断。冷水能让面粉里的蛋白质缓慢吸水,形成更完整的面筋网络。有人喜欢用温水,说揉起来省力,面团也更柔软。省力是省力了,但筋道肯定差一截子,口感总觉得不够紧实。至于那种拿开水烫面的,那是做死面,或者做饺子皮、饼子,完全是另一种状态,这里不提。水和面的比例,是关键中的关键。这没有一个绝对的黄金比例,因为面粉的吸水性会因为品牌、产地、湿度等等因素而有细微差异。所以,我更强调“感觉”。
不过,为了方便大家入门,我大概列一个我常用的比例范围,你可以此为基准,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面粉类型 | 面粉克数 (以一份为例) | 水克数 (冷水) | 加盐量 (可选,提筋) | 面团状态描述 | 适合面条类型 |
---|---|---|---|---|---|
高筋面粉 | 500克 | 190克 – 210克 | 3克 – 5克 | 硬、略干,揉起来费力,但筋度极高,适合粗面、刀削面 | 极劲道,嚼劲十足的宽面、粗面 |
高筋面粉 | 500克 | 210克 – 230克 | 3克 – 5克 | 适中,揉起来略有弹性,不粘手,延展性好 | 适合手擀面、手拉面、细面 |
我会先在面粉里加一点点盐,大约500克面粉放3-5克盐。盐不是为了调味,它是增筋的“魔法师”,能让面筋结构更紧密,面条更有弹性。然后,我习惯把水慢慢地、少量多次地倒进面粉里,用筷子搅成絮状,直到盆里没有干面粉为止。这过程急不得,水千万别一股脑儿全倒进去。搅成絮状后,就可以上手揉了。
揉面,这是最考验耐心和臂力的环节。刚开始,面团会非常粗糙,甚至有点像散沙。不要怕,继续揉按。用掌根的力量,将面团向前推出去,再折叠回来,反复揉搓。面团会从最初的粗糙、粘手,慢慢变得光滑、有弹性。这个过程,我至少要揉15到20分钟,直到面团达到“三光”状态:面光、盆光、手光。这揉的过程,我喜欢开着音乐,或者干脆放空,只听面团在掌下被挤压、摩擦的“嘶嘶”声,感受它从死板变得柔软、再变得紧实弹性的变化。那种感觉,就像是赋予它生命一样。
揉好的面团,不能立刻擀。它里面的面筋还处于紧张状态,你一擀,它会跟你较劲,不断回缩。所以,必须让它“醒发”。用一块湿布或者保鲜膜盖好面团,静置至少30分钟,最好一个小时,甚至更久。天气冷的时候,可以延长到两小时。这期间,面筋会慢慢松弛,面团变得更加柔软、有延展性。我经常头天晚上揉好面团,放冰箱里冷藏,第二天拿出来用,那面团的延展性,简直是惊喜!擀面的时候,几乎不用费力,轻轻一推就开。
醒好的面团,拿出来在案板上再次揉几下,让它恢复紧实,排出多余气体。然后就可以擀面了。擀面的时候,案板和面团上都要撒上足够多的干面粉(高筋)作为防粘手粉,别不舍得撒,面条粘连了,一切白费。擀面时,擀面杖从面团中心开始,向四周均匀地擀开。每次擀动,都要把面团转动一下方向,这样才能擀得又圆又薄。擀到一定程度,可以把面团卷在擀面杖上,来回擀压,这样能擀得更均匀。我擀面的习惯是,先擀成一个大大的圆形,然后折叠起来,再擀薄。要擀到什么程度?我的标准是:拿起面皮,能隐约看到手指的轮廓,或者说,越薄越好,只要它不破。
擀好的面皮,要均匀地撒上防粘手粉,然后像折扇子一样,一层层地折叠起来。折叠的时候,要确保每一层之间都有足够的干粉隔开,否则一切开,面条就粘在一起了。刀功好的,可以一刀下去,把面皮切成均匀的细丝或宽条。我喜欢切宽面,那种吃起来特别有满足感。切的时候,刀要直,速度要快,这样切出来的面条才不会粘连,而且粗细均匀。切好的面条,抖散,让每一根都沾上薄薄一层手粉,然后就可以准备下锅了。
煮面条,看似简单,也有讲究。锅里水要多,必须宽水煮面。水烧开后,下入面条,用筷子轻轻拨散,防止粘连。第一次开锅,点一点冷水,让水温降下来,面条有个“激”的过程,这样能让面条更筋道。等水再次沸腾,再点一点冷水。通常,我点两次冷水,第三次水沸腾时,面条也就差不多熟了。尝一根,咬起来有韧劲,中间没有白芯,就好了。别煮过了,煮过头面条就会失去弹性,变得软烂,那真是暴殄天物。
煮好的面条,捞出来直接放入碗里,浇上自己喜欢的面卤或者佐料。我家常吃的是西红柿鸡蛋面的卤子。做法也简单,但有我的小秘诀。鸡蛋要多油少盐炒散,炒得焦香蓬松,这是第一个关键。西红柿要选熟透的,去皮切块,用猪油煸炒,炒出沙,炒出浓浓的红色汤汁,这是第二个关键。最后,加入炒好的鸡蛋,加一点盐、生抽、少许白糖提鲜,再来点蚝油,大火咕嘟两分钟,让番茄和鸡蛋的味道充分融合。那个颜色,红彤彤,蛋黄灿灿,香气扑鼻。
也有时候,我会做一碗葱油拌面。那种简单纯粹的香气,能让人瞬间回到小时候。我的葱油,是用小葱段和红葱头一起炸的,油温要低,慢慢地把葱段和红葱头的香味完全逼出来,炸到金黄酥脆。炸好的葱油,加入一点生抽、老抽、白糖,小火熬一下,让味道融合。最后淋在煮好的面上,撒一把炸得酥脆的葱酥,再来点白胡椒粉,呼啦啦一拌,那香气,简直能把魂儿都勾走。面条被葱油浸润,根根闪着油光,入口Q弹,葱香四溢,妙不可言。
我一直觉得,做面条,不仅仅是做一顿饭,更是对手艺的一种传承,对生活的一种情怀。从一捧面粉到一碗面条,每一个步骤,都凝结着时间与耐心。看着家人把一碗面吃得精光,听着他们满足的叹息,那种成就感,是任何山珍海味都给不了的。外头卖的面条再花哨,总少了家里炉灶上的那股烟火气,少了那份带着体温的爱意。所以,哪怕再麻烦,我还是乐此不疲地,用我的双手,我的心意,去揉那一团面,去擀那一根根的,带着家味道的面条。这或许,就是我这点“小固执”的意义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