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句实在话,我跟鹿茸菇,那真是老交情了。第一次在菜市场看到它,那造型,真叫一个“怪”,鹿角似的,蜷缩着,灰不溜秋的,当时觉得这玩意儿能好吃吗?结果,好奇心还是把我拽住了,买了一点回家,鼓捣了一回,自此算是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东西,看着不起眼,可一旦你把它从干瘪的世界里唤醒,再用点心去烹制,那味道,啧啧,鲜得有深度,香得有记忆点,不是那种直来直去的鲜,而是带着点山野的野性,又透着一股子温柔的缠绵。
我跟你说,这鹿茸菇,最最关键的第一步,就是它的醒发。别小瞧了这一步,它直接决定了菇体的口感和最终的风味。很多人图省事儿,拿热水一泡,或者急着用就稍微泡一会儿。那是大错特错!用热水泡出来的鹿茸菇,口感会发死,失了那股子弹牙的韧劲儿,而且鲜味也会流失不少。我的老规矩,也是我几十年厨房经验总结出来的“金科玉律”——一定得用足量的凉水,慢慢地泡发。
头一遍,用清水把干瘪的鹿茸菇冲洗一下,主要目的是洗掉表面的浮灰和杂质。这水就直接倒掉,毫不留恋。然后,再换一大盆清亮亮的凉水,把鹿茸菇彻彻底底地浸没进去。水一定要多,要让它们有足够的空间“舒展筋骨”。就这么静静地放着,至少得泡上两三个小时,如果像我这样,喜欢做饭前提前安排好一切,那最好是泡过夜。睡一觉起来,你会发现盆里的水已经变得有些深沉,那些干巴巴的“鹿角”们,个个都像刚从雨林里走出来似的,饱满水灵,触手带着一股子滑腻的弹润感。
这时候,别急着把它们捞出来。泡发好的水,可是有讲究的。这第二次泡发的水,如果看起来比较清澈,没有明显的泥沙,我是会留一部分的,因为它带着鹿茸菇独特的菌菇鲜味,用来炖煮,能给菜肴增添几分魂魄。但如果你对水质有疑虑,或者觉得颜色太深,那倒掉也无妨,用清水或高汤替代。捞出来的鹿茸菇,还有个小细节不能忘:用剪刀或小刀,把根部那些比较硬,或者看着颜色不对的地方稍微修剪掉。它们长得再像鹿角,也是泥土里生出来的,有些“毛边儿”是很正常的。
鹿茸菇的搭配,我个人最钟情,也是百吃不厌的,那必须是五花肉。你要是问我为什么不是鸡肉,不是排骨,我也不是没试过,但它们终究少了一份五花肉独有的烟火气和脂香。五花肉的肥瘦相间,在烹饪过程中,那层肥肉会慢慢地化作滋润的油,把鹿茸菇的菌香衬托得淋漓尽致,让它吸饱了肉汁的精华,变得软糯又带着嚼劲。那种口感上的层层递进,是其他肉类给不了的。
选五花肉,我比较挑剔。要选那种层次分明,肥瘦均匀的“三线肉”,也就是一块肉上有三层肥肉和三层瘦肉的。太肥的会腻,太瘦的又柴。买回来,得先给它“洗个澡”。冷水下锅,放几片姜、一小撮花椒,再倒点料酒,大火烧开,把肉里的血沫子逼出来。这叫焯水。等锅里翻腾出脏兮兮的浮沫,就把肉捞出来,用温水冲洗干净,这一步是为了确保肉块干净无异味。洗干净的五花肉,切成大约两厘米见方的麻将块。别切太小,因为炖煮后会缩小,太小就没存在感了。
接下来,就是这道菜“脱胎换骨”的关键了。热锅凉油,油不用多,因为五花肉自己会出油。等油温上来一点,就把切好的五花肉块倒进去,中小火慢慢煸炒。这是个考验耐心的活儿,别急。你会听到锅里发出“滋滋”的悦耳声响,那是肉皮在受热,肥肉在“哭泣”,一点点地把油逼出来。煸炒到五花肉的边缘微微发焦,表面金黄,肥肉部分变得透明,甚至有点卷曲,而锅底也铺了一层香气四溢的猪油,这才算到位。这油可不能浪费,它就是这道菜的底味。
这时候,把多余的猪油盛出来(可以留着下次拌面条或者炒菜用,香得很!),锅里留一点底油,转小火。放入几片姜片和两三瓣拍扁的大蒜,再来上两粒八角,几片香叶,如果喜欢微辣,可以丢两三个干辣椒进去。小火煸炒出香气。姜蒜的辛辣,八角的独特香气,香叶的清雅,在热油的催化下,瞬间弥漫开来,那种味道,能把你瞬间拉回小时候奶奶家的厨房,是家的味道,也是安心的味道。
香料的灵魂已经被唤醒,接下来,就要请鹿茸菇登场了。把泡发好、修剪干净的鹿茸菇沥干水分,倒进锅里。和五花肉、香料一起,大火翻炒几下。让鹿茸菇也沾上肉香和料香。这时,你会发现鹿茸菇的颜色变得更加油亮,瞬间有了食欲。
重头戏来了,调味。我个人习惯用两种酱油。先淋入一勺老抽,主要是为了上色,让肉和菇都带上诱人的酱红色。然后,倒入大约三到四勺的生抽,用来提鲜和增加咸度。接着,我的“秘密武器”之一——一小块冰糖。这冰糖可不是仅仅为了甜味,它能让肉色泽红亮,而且味道也会变得更加醇厚,带着一丝回甘,避免了纯咸的单一。再来一圈料酒,从锅边淋入,让酒精在高温下迅速蒸发,带走肉的腥味,只留下酒的清香。如果你泡鹿茸菇的水很干净,这时候可以倒进去,没过食材,如果不够,就加热水或者高汤。记住,一定要加热水,冷水会骤降锅内温度,影响肉的口感。
所有材料都放进去,大火烧开。当锅里的汤汁开始咕嘟咕嘟冒泡,香气随着蒸汽氤氲而上,整个厨房都被这股浓郁的酱香味填满的时候,就转到最小的火。盖上锅盖,让它们在锅里慢慢地,慢慢地,小火慢炖。这个过程,至少需要一个小时,甚至一个半小时。别嫌时间长,好东西,都是等出来的。
炖煮的过程中,你可以去干点别的,比如洗洗碗,看看书,或者像我一样,时不时掀开锅盖,看一眼那锅里翻滚的酱汁,闻闻那越来越浓郁的香气。你会发现,汤汁逐渐变得浓稠,肉块变得酥软,鹿茸菇也变得更加饱满,颜色也越来越深,吸足了肉的油脂和酱汁的精华。这时候,你可以尝一下味道,如果觉得不够咸,可以再加一点盐。但一般来讲,生抽和老抽的量是足够的。
出锅前,我还有个小习惯,也是我多年来的“心得”。我会淋上几滴香醋,注意,是几滴,绝对不能多。这一点点的醋,不是为了让菜有酸味,而是为了解腻增香,它能巧妙地化解肉的肥腻感,同时把鹿茸菇的鲜味和肉的醇厚感衬托得更加立体,这招,是我奶奶传给我的,她总说:“一点点酸,能把鲜味‘吊’出来。”最后,撒上一把碧绿的葱花,或者香菜碎,给这道浓郁的菜肴增添一抹清新的色彩和香气。
这鹿茸菇烧五花肉,出锅那一刻,简直就是艺术品。五花肉红亮诱人,颤巍巍的,仿佛一碰就要化开,而鹿茸菇则像是吸饱了墨汁的海绵,呈现出一种深沉的酱色,边缘还带着一点点不规则的褶皱,显得那么有生命力。舀上一大勺,浇在热腾腾的米饭上,那汤汁浓郁得能挂碗,裹挟着肉香、菇香、酱香,一股脑儿地冲进你的鼻腔。夹一块五花肉放进嘴里,肥肉入口即化,瘦肉也软烂不柴,带着酱汁的咸香和微微回甘。再来一片鹿茸菇,那口感,软糯中带着一丝韧性,菌菇特有的鲜味混合着肉汁的香醇,在舌尖盘旋,越嚼越香,妙不可言。
我家里,这道菜上桌,必定是米饭遭殃。我先生平时不爱吃肥肉,可这道菜里的五花肉,他总是能吃个精光,他说:“这哪里是肥肉,分明是吸饱了汤汁的精华,是香的。”而我家小孩,虽然刚开始对鹿茸菇的形状有点抗拒,但尝过一口,就再也停不下来,一个劲儿地嚷嚷:“妈妈,再给我多一点那个‘树枝’!”看着他们吃得满足,我心里也跟着暖洋洋的。
偶尔,我也会尝试一些“非主流”的搭配,比如用它和鸡翅根一起炖,或者加一些腐竹。但说来说去,鹿茸菇和五花肉,在我心里,永远是天作之合。这种搭配,就像一对历经岁月考验的老夫妻,彼此成就,缺一不可。那些用鹿茸菇做快炒的,我个人觉得是暴殄天物。鹿茸菇的魅力,就在于它需要时间去“沉淀”,去吸收,去释放,只有慢炖,才能让它的灵魂彻底绽放。
你看,一道寻常的家常菜,也能承载这么多故事和感情。厨房,对我来说,不只是做饭的地方,它是我释放压力、享受生活、连接家人情感的秘密基地。每一道菜,都有它的脾气,有它的灵魂,而我,只不过是那个读懂它们,并把它们美好的一面展现出来的“摆渡人”罢了。下次你买到鹿茸菇,不妨也试试我的这个笨办法,耐心点,花点时间,你会发现,这份等待,绝对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