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常菜 炸酱面家常做法

炸酱面家常做法

我跟你说,这世上要找一道能让我魂牵梦绕、吃多少回都不腻的家常饭,那非炸酱面莫属了。不是外面饭馆里那些花里胡哨的,就得是我自己在家,从头到脚亲手捣鼓出来的,带着十足烟火气的炸酱面。每次一说起它,我这胃里的馋虫就忍不住打鼓,鼻腔里仿佛都能嗅到那股子浓郁的酱香了。

我这人吧,对吃向来有点“执念”,尤其是家常菜,讲究一个原汁原味,还得有那么点儿自己的脾气。炸酱面,在我眼里可不是简单的几样食材一锅烩,它是有灵魂的。酱怎么炸,面怎么煮,菜码怎么配,每一步都藏着我家几代人的味道记忆,也融入了我这些年厨房里摸爬滚打的那些“小心机”。今天,我就来跟你唠唠,我这个“老饕”是怎么鼓捣出那碗,一入口就能把人拉回童年夏夜的炸酱面的。

咱先说这炸酱面的灵魂,那就是酱。酱不对,一切白费。我对酱料的选择,可是一点不含糊。那些个只用单一甜面酱或者黄豆酱的,我都觉得差点意思。我多年的经验,就得是甜面酱和干黄酱的强强联合。甜面酱的甘醇柔和,干黄酱的咸鲜浓厚,一甜一咸,一柔一刚,才能把那股子醇厚的酱香给彻底勾出来。

甜面酱,我喜欢用六必居的,或者天源的,味道就是正。干黄酱呢,也得是老牌子,比如六必居的。比例上,我通常是甜面酱和干黄酱各半,或者甜面酱稍微多一点点,比如2:1,这得看你家的口味偏好,是不是更喜欢带点回甜的。

但是,这两样酱可不能直接往锅里倒!这是很多新手容易犯的错误。干黄酱嘛,质地比较硬,直接炒容易糊锅,而且口感不够细腻。甜面酱也一样,太稠。所以,我的第一步“秘诀”就是——提前泄酱。找个大碗,把甜面酱和干黄酱倒进去,然后用温水或者煮面的汤(后者的鲜味更足,强烈推荐!)一点一点地兑开,用筷子搅散,直到酱体变成一种比较稀,但又不是水汤汤的状态,像那种可以缓缓流动的稀泥浆,里面没有大的结块。这个过程,大概需要加酱料体积一半到等量的水。泄好的酱,质地会更顺滑,炒的时候也更容易均匀受热,不易焦糊,而且能更好地释放出本身的香气。

接下来就是了。炸酱面的肉丁,绝不是随随便便的瘦肉就能顶替的。我跟你说,最好的选择,必须是带皮的五花肉,或者梅头肉。五花肉肥瘦相间,能炸出诱人的油花,让酱更香。梅头肉呢,肥肉分布均匀,口感会更嫩滑。我一般选用肥三瘦七的五花肉,吃起来既有肉的实在感,又不会太腻。把肉皮剔掉(有些人喜欢带着皮,但我个人觉得皮炒出来口感有点硬),然后切成指甲盖大小的小丁。注意是丁,不是末,这样吃起来才有嚼头,有存在感。

好家伙,重头戏来了,下锅炸酱

锅里要舍得放油。炸酱面,可不是省油的灯,没有油,酱香出不来。我通常用大豆油或者菜籽油,量要比平时炒菜多一倍。如果家里有猪油,那就更好了,用猪油炸出来的酱,那个香气是植物油比不了的,一下就把酱的醇厚感提起来了。

油热到六七成,先把切好的五花肉丁一股脑倒进去。记住,先别急着放酱。要先煸炒肉丁。火可以稍微大一点,把肥肉里的油分充分逼出来。你会听到锅里滋啦滋啦作响,看着肉丁慢慢从粉嫩变成金黄,甚至边缘带着一点点焦色。这个过程特别美妙,油脂的香气会慢慢弥漫开来。等肉丁炒到金黄焦香,肥肉丁已经变得有点透明和焦脆的时候,把多余的油倒出来一些,只留下锅底一层薄薄的底油和焦香的肉丁。这些煸出来的油,可千万别浪费,后面拌面的时候,淋一点点,那滋味……啧啧!

然后,转小火!这是关键。把泄好的酱慢慢倒入锅中。刚倒进去的时候,酱会比较稀,别慌。用铲子不停地搅动,让酱均匀受热,防止糊底。你会发现,随着小火的慢慢熬煮,酱的颜色会越来越深,香气也会越来越浓郁。炒酱的过程,考验的就是耐心和火候。一开始的酱可能是浅黄色的,慢慢地,它会变成深褐色,然后变成一种油亮亮的红褐色。

我会放点姜末和葱白末,在炒酱过程中加进去,能更好地去腥增香。有些人还喜欢加点八角或者花椒,但我个人偏好酱料本身的纯粹香气,所以一般不加。

炒酱,可不是三五分钟就能完事儿的。我通常会用小火慢熬至少15到20分钟,甚至更久。要持续搅动,你看着锅里的酱,会从一开始的稀,慢慢变得浓稠,油脂和酱体开始乳化,水汽蒸发,酱的醇厚感逐渐显现。最后,你会看到酱面上冒出一层红亮亮的油光,这就是炸酱成功的标志——油酱分离,但又融洽地结合在一起。这时候,酱的香气会变得非常醇厚,带着一种独特的焦糖香和豆子的发酵香,闻着都让人流口水。

等到酱炸到颜色红亮,质地浓稠,并且香气达到顶点的时候,我会再往里面加一点点白糖,不是为了让它变甜,而是为了提鲜,中和一下干黄酱的咸味,让炸酱的口感更有层次感,带一点点回甘。临出锅前,再沿锅边淋上一点陈醋(对,你没听错,是醋!),迅速搅匀,这醋一下去,立刻能让酱香气升华,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清爽,但又不会有酸味。我的“独家秘诀”,就是这勺醋。

炸好的酱盛出来,那一碗,色泽红亮,肉丁饱满,油光锃亮,光是看着就觉得踏实。

再说说面。我家吃炸酱面,必须得是手擀面,粗一点,有嚼头的那种。当然,如果时间不允许,买超市里那种切面也行,但一定要选宽一点、筋道一点的

煮面嘛,锅要大,水要多,水开了再下面,面条下锅后用筷子搅散,防止粘连。水再次滚开后,我会习惯性地点上两次凉水,让面条内部充分熟透,又不会煮得太烂,保持它弹牙的筋道。面条捞出来,最好过一下凉开水,这样口感会更清爽,不容易坨。

最后是菜码,这也是炸酱面的点睛之笔。菜码的种类,讲究一个时令性多样性。新鲜的菜,能带来解腻的清爽。我常用的有:黄瓜丝、萝卜丝、心里美萝卜丝、绿豆芽、焯水后的黄豆、青蒜末。夏天有焯水后的香椿芽,冬天有蒜苗,都是极好的。切丝的时候,一定要切得细细的、均匀的,这样拌起来才好看,吃起来口感也一致。豆芽和黄豆需要焯水,断生即可,保持清脆。

一切就绪,开始享用!

碗底先铺上过好水的面条,然后把炸好的酱豪爽地浇上去一大勺,再把各式各样的菜码,像彩虹一样,码在面条四周。最后,我会再根据个人喜好,淋上一点点香油,点缀上几粒生蒜末,有些人喜欢吃生蒜瓣,那就直接剥几瓣放在旁边,一口面一口蒜,那叫一个过瘾。

拌面的时候,用筷子从碗底把酱料和面条、菜码充分搅拌均匀。看着白胖的面条,被油亮的酱汁包裹,再混合着五彩斑斓的菜码,那一刻,所有的等待和辛苦都值了。

挖上一大筷子,裹挟着酱香、面香、菜香,带着生蒜的辛辣,一口送进嘴里。咸香醇厚的酱汁立刻占领味蕾,肉丁的焦香、面条的筋道、菜码的清脆,多种口感在嘴里交织,层次丰富得让人想闭上眼睛,慢慢品味这人间至味。那种满足感,是任何米其林餐厅都给不了的。

当然,也有人喜欢炸酱里加黄瓜丁、加土豆丁,甚至是番茄丁,那些可能更偏向于南方的一些做法,或者改良版本。但对我而言,传统的京味炸酱面,就是得遵循我说的这些老规矩。那种纯粹的酱香和肉香,才是炸酱面的根本,容不得太多“花哨”的干扰。

你看,一碗小小的炸酱面,承载的不仅仅是饱腹的需求,更是对家、对过往时光的深深眷恋。每当我把这碗面端上桌,看着家人吃得津津有味,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时,我就觉得,厨房里的这点折腾,值了。这不单单是一道菜,它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美食,对生活,最深沉的爱。下次你做炸酱面,不妨试试我的这些“小固执”,也许你会发现,有些老味道,真的值得我们用心去传承。

炸酱面家常做法插图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