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清明前后,我这双手啊,总忍不住要往厨房里钻,那股子冲动,就像是身体里有个小开关,被季节的更迭轻轻一拨就启动了。倒不是说一年到头没下过厨,而是清明这个节气,它有它独一份的味儿,带着泥土的芬芳,带着新绿的勃发,还有那挥之不去的、老祖宗传下来的记忆。对我来说,清明节不光是祭祖扫墓,更是一场味蕾的朝圣,一场对大自然的感恩。
说起清明菜,外头市面上最多的自然是青团,软糯香甜,裹着豆沙或肉松。可真要说起“家里的清明菜”,那可就五花八门了。我总觉得,外面卖的青团,终归少了那么点儿魂儿。那种魂儿,是从野地里亲手采摘艾草时指尖的摩擦,是焯水时厨房里弥漫开的,带着点苦涩又回甘的独特草本香气,更是揉面时指尖感受到的那股子糯软和筋道。
清明草的抉择:艾草与鼠曲草
要说清明菜,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鼠曲草,江南一带多用它来做青团,颜色浅绿,带着一种说不上来的清雅。但我家祖上,偏爱用艾草。我总跟人念叨,艾草的香气,那才叫“有劲儿”!它带着一股子野性,更浓郁、更深沉,虽说处理起来要比鼠曲草麻烦些,因为它的纤维感更强,处理不好容易发柴,但那股子独特的药草清香,才是清明节里我最渴望的滋味。
所以,咱们今天就以艾草为主角,来聊聊我家这些年,在清明节必做的几样吃食。
第一道:魂牵梦萦的青团——我的“绝不妥协”版
做青团,说白了就两部分:皮和馅。皮是灵魂,馅是骨架。
艾草皮的“究极奥义”:
首先是艾草的处理。我从来不嫌麻烦。采回来的新鲜艾草,得先一根根仔细挑拣,把枯叶、老梗都摘掉,只留下嫩绿的叶子和细茎。然后是洗,多洗几遍,确保泥沙都冲干净。
重头戏来了:焯水。很多人焯水就是煮一煮,这可不行。艾草的苦涩味儿重,纤维感也强。我的做法是,烧一锅大开水,水里加一点点食用碱(记住,一点点就好,多了会发黄),把艾草放进去,快速焯烫,一分钟不能多,也不能少。看到艾草颜色变得翠绿,立刻捞出来,冲凉水,再过冰水,这样能最大程度地保持艾草的翠绿,并锁住其清香。
接着,用手把艾草挤干水分,注意,是“挤干”,要使出吃奶的力气,直到它变成一个紧实的小球。这一步至关重要,不然艾草泥里含水量太多,会影响面团的软硬度。最后,将挤干的艾草放入料理机,加少量温水,打成极其细腻的艾草泥,越细越好,完全看不见纤维感,这才是青团皮口感顺滑的关键。
面粉的选择:
我家做青团皮,用的不是单纯的糯米粉,而是糯米粉和粘米粉(也叫大米粉或粳米粉)的黄金比例,通常是4:1。纯糯米粉做出来的太软糯,放凉了容易塌,也少了点嚼劲;加了粘米粉,能让青团更有型,口感更Q弹,吃起来不那么粘牙。
| 材料 | 比例(大致) | 备注 |
|---|---|---|
| 糯米粉 | 4份 | 选用优质水磨糯米粉,口感更细腻 |
| 粘米粉 | 1份 | 增加韧性,防止塌陷,使口感更Q弹不粘牙 |
| 艾草泥 | 适量 | 根据艾草泥的稀稠度调整,面团软硬适中为宜 |
| 猪油(或植物油) | 少量 | 增加面团滋润度,让青团更光亮 |
| 白糖 | 少量 | 调味,也帮助面团上色 |
| 温水 | 适量 | 调节面团湿度,艾草泥含水,所以水要慢慢加 |
将糯米粉和粘米粉混合,加入艾草泥、一小勺白糖,再加入一小块猪油。猪油是青团好吃的灵魂,它能让青团的口感更加滋润,带有独有的香气,且不易粘手。然后慢慢加入温水,一边加一边揉,直到面团达到耳垂般柔软、光滑不粘手的状态。这个过程需要耐心,要反复揉搓,让糯米粉充分吸收水分和艾草的香气。揉好的面团,盖上湿布,醒发十五分钟。
馅料的“内涵”:
甜口青团,我家偏爱自制红豆沙。外面买的豆沙,不是太甜就是油太多,吃着没意思。自己炒豆沙,可以控制甜度和油量。红豆提前泡软,高压锅煮烂,然后过筛,去掉豆皮,只留沙泥。锅里放一点猪油,烧热后倒入豆沙泥,小火不停翻炒,边炒边加白糖,炒到豆沙馅变得干爽,能抱成团,富有光泽,就好了。这其中的猪油,不能省!它能让豆沙馅的口感更油润香甜。
当然,也少不了年轻人喜欢的咸蛋黄肉松馅。咸蛋黄提前蒸熟,用勺子压碎,和肉松混合,再加入一点沙拉酱或者美乃滋,增加湿润度。但记住,沙拉酱不能太多,不然会抢了咸蛋黄和肉松的风头。
包制与蒸煮:
取一小块面团,搓圆按扁,边缘按薄,中间厚。包入馅料,用虎口慢慢向上收拢,收口捏紧,搓圆。底部垫上粽叶或玉米叶,可以防粘,还能增添一丝植物的清香。
蒸锅水开后,将青团放入蒸屉,大火蒸10-12分钟。时间不能太长,否则青团会塌陷、发硬。蒸好后立刻取出,趁热在青团表面刷一层薄薄的芝麻油或植物油,这样青团放凉后就不会干裂,能保持油亮诱人的光泽。
咬一口,糯韧的外皮带着艾草独有的清香,与甜而不腻的豆沙馅完美融合,那种滋味,是从舌尖一直暖到心里的温柔。
第二道:我家餐桌上的“硬菜”——鲜肉竹笋清明粿
如果说青团是清明节的小点心,那我们这儿的清明粿(也有叫清明粑的),就是正儿八经的家常菜。它可不是甜的,而是咸鲜味儿,馅料十足,吃起来相当过瘾。
粿皮的不同:
做清明粿的皮,为了更Q弹有嚼劲,又不至于太软糯,我的配方是糯米粉和粘米粉1:1,甚至粘米粉可以稍微多一点点,比如3:2的比例。艾草泥的加入方式和青团一样。这样擀出来的皮,薄而不破,蒸熟后咬起来也更有韧劲。
馅料的“大讲究”:
这才是清明粿的精髓。馅料的食材一定要丰富,口感要有层次。
我的基础馅料包括:
1. 猪肉:必须是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切成小丁。肥肉的油脂会在煸炒中融化,滋润整个馅料,瘦肉提供嚼劲。
2. 春笋:清明时节的春笋,那叫一个鲜!挖回来,先焯水去涩味,然后切成细丁。这股子清甜,是其他季节的笋无法比拟的。
3. 香菇:干香菇提前泡发,泡发的水不要倒掉,留着待会儿调味。香菇切丁,能提供独特的菌菇香气。
4. 豆腐干:切丁,增加馅料的咀嚼感。
5. 鸡蛋:炒熟切碎,让馅料更蓬松。
6. 葱花:最后放,提香增色。
核心操作:煸炒馅料!
炒馅料是决定清明粿好吃与否的关键。锅里不放油,先将五花肉丁放入锅中煸炒,直到肥肉出油,表面焦黄,肉香四溢。这是为了逼出肥肉的油脂,让它滋润其他食材。
接着倒入春笋丁、香菇丁、豆腐干丁,继续大火煸炒,炒出食材的香气。
调味是关键:加入生抽提鲜,老抽上色,一点点蚝油增味,白胡椒粉去腥增香,少许白糖提味增鲜,最后淋入刚才泡发香菇的香菇水,让馅料更湿润入味。炒到馅料变得香气扑鼻,汤汁收得差不多,加入炒好的鸡蛋碎和大量葱花,翻拌均匀,关火。馅料要炒得干香,不要湿哒哒的,不然包的时候容易破皮。
包制与烹饪:
清明粿的包法比青团随意些,有点像大号饺子或者迷你包子。馅料放足,收口捏紧,做成月牙形或半圆形。
烹饪方式我家通常是先蒸熟,水开后上锅,大火蒸15分钟左右。蒸好后,可以直接吃,软糯鲜香。但我的“秘诀”是:蒸熟后,在平底锅里放少许油,将清明粿两面煎至金黄酥脆!这一下,外皮的焦香和内馅的鲜美交织在一起,口感层次瞬间丰富起来,简直是人间美味!
第三道:返璞归真的清明草炒鸡蛋
这道菜,与其说是菜谱,不如说是清明时节独有的风味小炒。它简单到几乎不用思考,但味道却异常动人,最能体现艾草本身的清香。
艾草的选择与处理:
做这道菜,艾草一定要选最嫩的尖儿,那种带着露水、刚刚冒头的幼嫩艾草。处理方法和青团一样,焯水、过凉、挤干水分,然后切成碎末。
炒鸡蛋的“心机”:
鸡蛋打散,加入一小撮盐和几滴料酒,打到蓬松起泡。锅烧热,倒油,油要稍微多一点点。等到油温八成热,倒入鸡蛋液,大火快炒,迅速用铲子搅散,让鸡蛋呈现金黄色泽和蓬松软嫩的口感。不要炒得太老,一出锅立刻盛出备用。
合二为一:
锅中留底油,放入切碎的艾草末,小火慢慢煸炒,炒出艾草的清香。这一步要耐心,别急。闻到那股独特的草本香气弥漫开来,就可以倒入炒好的鸡蛋,快速翻炒均匀,加一点点盐调味,再淋上几滴香油,出锅。
这道菜,艾草的清苦与鸡蛋的鲜香完美融合,入口是淡淡的草本味,接着是鸡蛋的醇厚,最后留在唇齿间的是艾草独特的清新回甘。它就像一道诗,用最朴素的语言,描绘了清明时节最纯粹的味道。
清明节的厨房,对我而言,从不是枯燥的劳作,更像是一场带着仪式感的对话。与食材对话,与土地对话,与那些承载着味道记忆的先人对话。每一次洗艾草,每一次揉面团,每一次煸炒馅料,我都能感受到指尖传递的温度,闻到弥漫在空气中的香气,它们像一根根看不见的线,把我与那些古老的传统、那些温馨的家庭记忆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这些带着独特草本香气的吃食,不仅仅是填饱肚子,它们更是在提醒我们,无论生活如何变迁,有些根深蒂固的味道,永远值得我们用心去传承,去品味。它们是清明节里,最真挚,也最动人的“春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