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做蛋糕,我的脑子里立刻蹦出好多画面,不是那些店里花花绿绿、堆砌着各种水果和奶油的精致艺术品,而是那种,嗯,带着家常气,甚至有点笨拙,但一入口就知道“这是我做的”的踏实感。别误会,我也喜欢漂亮的甜点,但真要自己动手,我还是偏爱那种能让我舒舒服服,不用跟一大堆陌生词汇和天书一样的操作指南搏斗的简单滋味。
很多人一听“自制蛋糕”,脑子里的警报就拉响了,觉得那是烘焙大师们才能玩转的把戏,又是黄油打发,又是淡奶油抹面,光想想就觉得工程浩大。可我跟你讲,哪有那么复杂?我做了这么多年的饭,烤了这么多年的蛋糕,现在最爱的反而是那几款,材料简单,步骤不繁琐,成功率又高的小家伙。今天,我就想把我的“入门级但绝不失美味”蛋糕心得,掰开了揉碎了,跟你唠唠。
我今天要说的这个,是戚风。对,就是那个听起来有点高冷,但实际上非常亲民的“天使蛋糕”。我特别喜欢戚风,因为它真的可以很柔软,很轻盈,像云朵一样,甜度可调,关键是,它完全不加一滴黄油!健康又清爽,吃起来一点负担都没有。我第一次做戚风的时候,也是战战兢兢,生怕它缩腰、塌陷,结果出来一尝,嘿,比我想象的还要好吃!那种从烤箱里飘出来的,带着鸡蛋和面粉混合着淡淡香草的温暖香气,一下子就把我的心给收服了。
我的戚风哲学,就是“本真”。 不追求花哨,只求把最基础的蛋、面粉、油和糖,通过恰到好处的组合和操作,幻化出最纯粹的口感。
首先是材料,你听我跟你念叨念叨,别小看这些,它们可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 食材 | 规格/要求 新鲜鸡蛋(决定蛋糕成功率的关键)。
低筋蛋糕粉120克: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一定要低筋! 高筋面粉筋性太强,做出来的蛋糕会硬邦bona,像在嚼面疙瘩,完全没有戚风应有的轻柔感。
细砂糖90克:这个甜度对大部分人来说都比较合适,但我个人更喜欢减到80克,甚至75克。毕竟,蛋糕嘛,享受的是它的蛋奶香,甜味只是点缀。如果家里有糖尿病患者,用代糖也是可以的,但量和口感可能需要自己调整。
纯牛奶80毫升:我通常用全脂牛奶,它的乳脂含量高,能给蛋糕带来更丰富的奶香味和湿润度。但如果你跟我一样,有时候图省事,或者家里只有脱脂牛奶,用脱脂也行,口感会稍微清爽一点点。
玉米油(或葵花籽油)50毫升:记住,是无色无味的植物油! 橄榄油、花生油那种味道太浓烈的,会抢了蛋糕本身的蛋香味,我个人是绝不会用的。玉米油清淡,能让蛋糕保持湿润和柔软,是戚风的绝配。
食盐1克:别小看这一小撮盐,它能提味,让甜度更有层次,不至于死甜。
柠檬汁或白醋几滴:这是给蛋白霜加持的小秘诀,能帮助蛋白更好地打发,并且让蛋白霜更稳定。
工具嘛,倒是简单:电动打蛋器、打蛋盆(至少两个,一个大点一个小点)、刮刀、面粉筛、8寸活底烟囱模具一个。这个烟囱模具是戚风的灵魂伴侣,没有它,你很难烤出完美的戚风。它的中空设计能让蛋糕受热更均匀,爬升得更高。而且,模具绝对不能涂油,不能垫烘焙纸! 戚风面糊需要攀附着模具壁往上爬,一旦抹油或垫纸,它就没有“抓手”了,一定会缩腰,甚至爬不起来。
好了,材料工具都备齐了,咱们就开始吧。
第一步:准备工作与蛋黄糊
烤箱先预热,上下火150℃。一定要提前预热到位,蛋糕才能均匀受热,爬升有力。我一般会在开始打发蛋白前就打开烤箱。
接着,把5个鸡蛋的蛋清和蛋黄彻底分离。这一步是重中之重,蛋清里绝不能混入一丝蛋黄,哪怕是一丁点油星水渍都不能有,否则蛋白就打不发了。我通常会用两个小碗辅助,先将一个鸡蛋打入其中一个碗,确认蛋白蛋黄分离干净后再倒入大盆,这样即使一个鸡蛋分失败了,也不会影响到其他鸡蛋。我的老经验是,鸡蛋冰冷时更容易分离,分离好后,再让蛋清回温到室温,这样更容易打发。
蛋黄里加入20克细砂糖和1克盐,用手动打蛋器搅打,一直打到蛋黄颜色发白,体积略微膨胀,砂糖完全溶解。再倒入玉米油和纯牛奶,继续搅打,直到所有液体充分乳化,变成米黄色,表面会有一层细小的泡沫,看起来像牛奶咖啡一样。我跟你说,这一步的乳化非常关键,它决定了蛋糕的湿润度和细腻度。不能偷懒,要多打一会儿,感觉蛋黄液变得浓稠、顺滑才行。
然后,把低筋面粉筛入蛋黄糊中。划重点,一定要过筛!面粉里偶尔会有小疙瘩,过筛能让面粉更蓬松,更好地融入蛋黄糊,也能防止结块。用刮刀以“Z”字形或者不规则地轻柔翻拌,直到面粉完全消失,形成一个顺滑、无颗粒的蛋黄面糊。注意,千万不能画圈搅拌,那样会把面粉搅出筋性,蛋糕就硬了。搅拌好的面糊放在一边备用。这个时候,你凑近闻闻,那股淡淡的蛋奶香已经很诱人了。
第二步:打发蛋白霜
这是戚风蛋糕的“灵魂”所在,成败在此一举!
在干净无油无水的打蛋盆里,倒入蛋清,滴入几滴柠檬汁或白醋。用电动打蛋器开高速搅打。一开始,蛋清会变成粗大的鱼眼泡,这时候加入三分之一的细砂糖(大概20-25克)。继续高速搅打,蛋白霜会变得越来越细腻,泡沫也越来越小,颜色发白,体积明显膨胀。等到蛋白霜提起打蛋头时,能拉出弯曲的尖角,呈现湿性发泡状态时,再加入第二次三分之一的细砂糖。
继续高速搅打,你会明显感觉到蛋白霜越来越稠密,阻力也越来越大。当提起打蛋头,能拉出短小、直立、有力量的小尖角时,就是戚风蛋糕最完美的干性发泡状态了。这时候把剩下的细砂糖全部加入,再低速搅打几十秒,让糖和蛋白霜充分混合均匀,也顺便把粗大的气泡打掉,让蛋白霜更稳定、更细腻。这一步我通常会格外小心,因为打发不足,蛋糕爬不起来;打发过度,蛋白霜会失去弹性,变得粗糙,面糊混合时也容易消泡。我的经验是,干性发泡的蛋白霜,用刮刀挖一勺,倒扣过来,蛋白霜纹丝不动,而且尖角坚挺,那就对了。
第三步:混合面糊与烘烤
取三分之一的蛋白霜,加入到蛋黄面糊中,用刮刀轻柔快速地翻拌均匀。记住,是翻拌,像炒菜一样从底部往上翻,或者用“J”字形手法切拌,绝对不能画圈搅拌! 这是为了避免蛋白消泡,否则蛋糕就发不起来了。这一步不需要特别均匀,大致混合即可。
然后,把这混合好的面糊全部倒回到剩余的蛋白霜盆中,继续用同样的手法翻拌,直到面糊颜色均匀,没有蛋白块。这一步要小心翼翼,但也要速度快,翻拌均匀就好,不要过度。混合好的面糊应该是轻盈蓬松的,而不是水水的。
将混合好的蛋糕糊,从距离模具约20厘米的高度,慢慢倒入8寸烟囱模具中。这样做能有效震出面糊里的大气泡,让蛋糕组织更细腻。倒入后,轻轻端起模具在台面上震动两三下,把表面的大气泡震出来。
送入预热好的烤箱中层,上下火150℃,烤60分钟左右。具体的烘烤时间和温度,要根据自家烤箱的脾气来调整。我家烤箱就有点傲娇,我通常会稍微调低5度,时间拉长一点点,这样烤出来的蛋糕表皮不容易开裂,内部也熟得更透。在烘烤过程中,你会看到蛋糕慢慢膨胀起来,从模具中高高地冒出头,表面变成金黄色,那股香味能飘满整个屋子,每一次闻到,我都会觉得特别满足。
判断蛋糕是否烤熟,可以用牙签插进蛋糕中心,如果取出时牙签是干净的,没有湿面糊带出,那就说明熟了。我个人还会用手轻轻按压蛋糕表面,如果按下去很快回弹,就说明差不多了。
第四步:出炉与冷却
蛋糕烤好后,立刻从烤箱取出,重重地在台面上震一下! 这一震,是为了让蛋糕内部的热气快速排出,防止蛋糕回缩。然后,马上倒扣! 倒扣在冷却架上,让蛋糕彻底冷却。我通常会扣上一两个小时,或者直到蛋糕摸起来完全不烫手为止。倒扣是为了防止蛋糕因为重力而塌陷,保持它蓬松的形态。
等蛋糕完全冷却后,用小刀沿着模具边缘轻轻划一圈,再沿着底部脱模。然后,你就可以看到一个完美、蓬松、细腻的戚风蛋糕了。它的表皮会有些韧性,内部组织像棉花一样柔软,孔洞细密均匀。
关于戚风,我还有点“小固执”的偏好:
我总觉得,最经典的戚风,就应该光溜溜地出场。 不用抹奶油,不用加水果,顶多就是撒上一层薄薄的糖粉,或者配上一杯清茶、咖啡。那种纯粹的蛋香和柔软的口感,就是最好的调味品。当然,如果你非要加点花样,打发点淡奶油,或者淋上点巧克力酱,也未尝不可,但对我来说,那已经不是戚风“本真”的味道了。
我还记得有一次,我妈来家里,我给她做了这个戚风。她吃了一口就惊呼:“这比外面买的还好吃!还真不是虚的。” 我心里那个得意劲儿啊,别提了。其实,她夸的不是我的手艺有多么精湛,而是 homemade 独有的那份心意和温度。
做蛋糕,对我来说,不只是做甜点,更像是一种冥想。从打蛋、搅拌,到看着它在烤箱里慢慢膨胀,空气中弥漫着温暖的香气,整个过程都让我觉得平静又充满期待。它承载着我对家人的爱,对生活的热情,每一次成功,都是对我细致耐心的肯定。就算偶尔失败了,比如有次蛋白打发过头,烤出来的蛋糕有点硬,我也不会太沮丧,那不过是下次做得更好的经验值嘛。
所以你看,自制蛋糕哪里是难事?只要你选对了方子,摸清了食材的脾气,再加上一点点耐心和爱,厨房小白也能烤出让家人朋友惊艳的美味。而且,当你把亲手做的蛋糕端上桌,看着大家吃得津津有味,那种满足感,是任何金钱都买不来的。去试试吧,你会爱上这种亲手创造甜蜜的感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