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常菜 玉米面发糕的家常做法

玉米面发糕的家常做法

我这人,做饭烧菜也好,烘焙鼓捣点心也罢,最讲究的就是一个“本真”。尤其是那些看着寻常,骨子里却透着朴素智慧的老物件儿,你甭想糊弄它,它也甭想糊弄你。就拿这玉米面发糕来说吧,打小我奶奶就爱蒸这口,黄澄澄的,带着点玉米特有的粗犷香气,甜度也恰到好处。那时候物资不丰,它就是打牙祭的稀罕物。后来长大了,外面卖的发糕也尝了不少,有的甜得发齁,有的硬得像砖头,再不然就是加了乱七八糟的色素香精,那味道,跟我记忆里的发糕完全不是一回事儿。所以我这二十来年,就跟这玉米面发糕较上劲了,非得把它琢磨透、吃明白不可。

在我看来,做发糕这事儿,讲究的就是一个“心”。你得用心去感受食材,用心去调配,用心去等那面团慢慢醒发。这不是一道能急吼吼完成的菜,它带着一种慢悠悠的从容,就跟老一辈人过日子似的。

先说这玉米面,这是发糕的魂。市面上玉米面种类可太多了,粗的细的,黄的白的。我个人呐,最钟情那种颜色金黄、手感细腻但又带着点点沙粒感的细玉米面。太粗了,蒸出来的发糕口感就糙,吃着拉嗓子;太细了,又容易失去玉米面本身的筋骨和特色,跟馒头似的,没劲。所以,你得找那种,磨得不是特别精细,但也没到能刮掉你舌苔的程度,介于两者之间的。我常去的那家杂粮铺子,老板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村大哥,他家的玉米面就是自己石磨的,带着股天然的粮食香。这就是我坚持的选择。

光用玉米面肯定不行,它筋性弱,撑不起饱满的蓬松感。所以必须得掺点普通中筋面粉。这比例就很有说道了。我最初尝试过纯玉米面,结果可想而知,蒸出来那叫一个惨烈,像一块结实的橡皮泥,根本咬不动。后来逐渐摸索,发现玉米面和面粉的比例,直接决定了发糕的口感。

玉米面 : 中筋面粉 口感描述 个人评价
1 : 1 粗犷感强,蓬松度稍逊,玉米香气浓郁。 适合追求纯粹谷物风味的人,但对牙口有要求。
2 : 3 玉米香与柔软度平衡得很好,微有韧劲。 我的黄金比例,强烈推荐! 既有玉米面的风味,又不失面粉的松软。
1 : 2 非常柔软,玉米风味较弱,更接近普通面点。 适合不喜欢粗粮口感的人,或初次尝试发糕的朋友。

就我而言,2:3这个比例,是我的心头好。它完美兼顾了玉米面的醇厚谷物香和面粉带来的松软暄腾。

接下来是甜味剂。白糖固然可以,但我觉得少了点儿灵魂。我更偏爱用红糖,特别是那种深色的老红糖。它自带一股子焦糖的醇厚,跟玉米面那股子清香搭在一起,就像是老夫老妻,和谐得让人舒服。而且,红糖还能给发糕染上一层淡淡的琥珀色,看着就让人食欲大增。用量上,我觉得甜而不腻才是王道。太多了,就成了甜点,失去了发糕的本味。我通常是玉米面和面粉总量100克配15-20克红糖,这个甜度,你吃完一整块,都不会觉得负担。

酵母自然是发糕的生命线。我一直用耐高糖的即发干酵母,省去了活化的麻烦。但如果你用普通干酵母,就得先用35-40摄氏度的温水把它“唤醒”。水温太低,酵母懒洋洋的不干活;水温太高,直接就给“烫死”了,那发糕就真成“死面疙瘩”了。这个温度,你用手试一下,就是比体温略高一点,但不烫手的感觉。

至于,我是坚持用温水来和面糊的。有些方子会建议用牛奶,说是能增加奶香味和营养。我也试过,但总觉得牛奶的味道会抢了玉米面本身独特的谷物香气,让发糕失去了那份独有的“土气”和“真诚”。所以,我选择纯粹的温水,让玉米面的香气毫无保留地散发出来。

还有个小争议点——鸡蛋和泡打粉。有人说加个鸡蛋能让发糕更松软,颜色更黄亮。我试过,确实会多一份醇厚。但鸡蛋味儿也挺明显的,我还是倾向于不加鸡蛋,只靠酵母的自然发酵。至于泡打粉,我基本上是能不加就不加。我喜欢纯酵母发酵的产物,那种气孔均匀、口感自然的蓬松感是泡打粉给不了的。泡打粉会让你发糕立马膨胀得很好看,但往往会带着一点点涩味,而且那种“虚假”的松软,嚼着没劲。只有在万不得已,比如酵母状态不好,或者时间特别紧张的时候,我才会象征性地加一点点,不超过面粉总量的1%,意思一下。

好了,唠叨了这么多,是时候动真格了。

第一步,混合干料。把玉米面、中筋面粉、红糖倒进一个足够大的盆里,用蛋抽搅散,让它们充分认识认识。

第二步,酵母活化与和面。如果你用即发酵母,直接跟干料混匀就行。如果用普通干酵母,就得先用35-40摄氏度的温水把它溶解开,静置个5分钟,看到水面冒出一层细小的泡沫,说明酵母精神头足着呢。然后把这酵母水慢慢地、分次地倒入干料里,一边倒一边用筷子搅拌,直到看不到干粉。我的经验是,面糊的状态像那种浓稠的酸奶,或者说,像你小时候吃的那种黏糊糊的玉米糊糊。千万别太稀了,也别太干了。宁愿稀一点,蒸出来口感也更湿润。

第三步,第一次醒发。这是决定发糕成败的关键一步。把搅拌好的面糊用保鲜膜盖严实,放到一个温暖湿润的环境里。我一般是烤箱,里面放一小碗热水,制造一个“桑拿房”。室温高的话,就室温放着。夏天可能1小时就够了,冬天就得2小时甚至更长。你得耐心点,别老去偷看。等面糊体积膨胀到原来的1.5到2倍大,表面出现密密麻麻的细小气孔,就说明它发好了。用勺子轻轻扒开,能看到里面是那种蜂窝状的组织,这叫一个漂亮。

第四步,排气与加料。发好的面糊,用勺子轻轻搅拌几下,把里面的大气泡排出去,但要保留住那些小气泡,它们是发糕蓬松的保证。这个时候,也是你发挥创意的时候。我最爱往里加点儿切碎的红枣肉或者泡软的葡萄干。红枣自带的清甜和葡萄干的Q弹,能给发糕增添不少层次感,吃起来也更有趣。

第五步,上模具与二次醒发。找个你喜欢的蒸屉模具。我用的是家里的不锈钢大盘子,或者是活底的蛋糕模。记得模具内壁要均匀地抹上一层薄薄的食用油,不然等下发糕蒸熟了,粘得你抠都抠不下来。把面糊倒进去,不要倒太满,七八分满就够了,还得留着它膨胀的空间呢。然后用勺子稍微抹平表面。盖上保鲜膜,进行第二次醒发,大约20-30分钟。这一步很多人会省略,但我告诉你,这是发糕口感更松软细腻的“小秘诀”。经过二次醒发,发糕的组织会更加均匀,气孔也更细密。

第六步,蒸制。蒸锅里水烧开,一定要水开之后再把模具放进去。盖上锅盖,大火蒸18到25分钟。具体时间要看你模具的大小和面糊的厚度。我一般用一个20厘米的圆盘,20分钟就差不多了。蒸好之后,别急着开盖!关火,让它在锅里焖个5分钟。这个“焖”的动作,能防止发糕因为骤然接触冷空气而回缩,蒸出来的发糕会更饱满,也更漂亮。

等锅盖一揭开,那股热腾腾的、混合着玉米和红糖特有香气的蒸汽扑面而来,真是太治愈了。金黄色的发糕,表面微微隆起,看着就讨喜。等它稍微晾凉一点,沿着边缘用小刀划一圈,倒扣在案板上,再切成你喜欢的小块。

我喜欢在清晨,配着一杯热豆浆,咬一口自己亲手蒸的玉米面发糕。那暄软弹牙的口感恰到好处的甜度带着一丝丝谷物的清香,吃下去,整个胃都暖和起来,心里也跟着熨帖。这不仅仅是一块发糕,它是我厨房里的一份坚持,是我对平淡生活的一种认真,更是我对记忆深处那份温暖的致敬。

这么多年,做玉米面发糕我已经驾轻就熟了,但每次蒸好,闻到那熟悉的香气,看到家人满足的笑容,心里还是会泛起一阵小小的得意。美食这东西,有时候不需要多么华丽的食材,多么复杂的技法,只要你用心去感受,去赋予它情感,它就能成为生活里最温暖的注脚。这不就是我们这些厨房爱好者,最纯粹的快乐吗?

玉米面发糕的家常做法插图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