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常菜 菜谱家常菜做法

菜谱家常菜做法

要我说啊,这年头随便上网一搜,什么菜谱没有?步骤给你列得清清楚楚,几克油几克盐,恨不得把菜都帮你切好。可你知道吗?家常菜这东西,它不是数学题,不是跟着公式走就能出满分的。它得有“人味儿”,得有你的手温,有你的心意,还得有那些你可能自己都没察觉到的小习惯、小讲究。

就拿我做红烧肉来说吧,外面那些号称“正宗”的,好多我吃着都不对劲。要么甜得发腻,要么就是肉柴得嚼不动,再不然就是颜色不对,死死的黑,一点儿不透亮。我的红烧肉,嘿,那得是油光锃亮,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筷子轻轻一夹就颤巍巍的,送到嘴里不用怎么嚼就化了,满嘴都是肉香和那种恰到好处的复合味儿——不是简单的甜咸,而是带着一点点焦糖的厚重,香料的幽远,和肉本身炖足了时间的醇厚。

做这道菜,我的第一个“固执”就从选肉开始。不是什么五花肉都行。你得去熟悉的肉铺,跟老板说你要的是猪腹部偏后一点儿的五花肉皮要薄肥瘦要分明、一层一层跟“宝塔”似的,而且肥肉和瘦肉的比例要接近一比一。太靠前的五花肉筋膜多,瘦肉柴;太肥的吃两块就齁得慌;太瘦的炖出来干巴巴的,哪里还有红烧肉该有的油润?我喜欢带皮的,皮上的胶质是让汤汁浓稠、肉皮软糯的关键。肉买回来了,别急着切,先用温水洗干净,然后用喷枪把皮烧一下,把残留的毛茬燎干净,还能去掉一些腥气,增加一点焦香的风味,这可是很多菜谱里不会细写的小细节。

接下来就是切块儿。切多大?我喜欢切麻将块大小,大约三四厘米见方吧。太小了容易炖烂不成形,口感不好;太大了不容易入味儿,得炖太久。切好之后,冷水下锅,放几片姜,倒点料酒,把肉飞水(焯水)。记住,一定是冷水!这样血沫才能慢慢地、充分地被逼出来。水烧开后,撇干净浮沫,再滚个两三分钟,捞出来用温水冲洗干净。很多人直接用冷水冲,那样肉遇冷会收缩,口感就紧了。要用跟肉差不多的温水,把肉块上的浮沫和油腻洗干净,沥干水分,这样才能保证后续上色和煸炒的效果。

好了,肉备好了,重头戏来了——炒糖色。这是红烧肉颜色和风味是否“高级”的决定性一步。我不用红烧酱油,也不光用老抽上色,那颜色是死的。我的秘诀是冰糖。锅里放一点点底油,凉油就下冰糖,量大约是肉的十分之一到八分之一吧,看你喜欢的甜度。然后就用极小的火慢慢地耐心地熬。你会看到冰糖先是融化成液体,然后冒小泡,泡泡从小变大,颜色也从透明变成淡黄,再到金黄,焦黄,最后变成琥珀色甚至红褐色。这个过程,你得盯着,闻着。当它变成琥珀色,开始冒着均匀的小泡,闻起来有一股浓郁的焦糖香(不是苦味儿!),而且糖液看着稍微粘稠的时候,立刻把沥干水分的肉块倒进去!动作要快!

糖色这一步,火候是关键。大了容易炒糊发苦,那锅糖水就废了,肉也就跟着毁了。小火慢熬,才能熬出那种醇厚的焦糖香。当年我不知道炒糊过多少锅糖色,闻着那股焦苦味儿,心疼得要死。所以啊,这一步,别怕浪费时间,用最小的火,耐心等着,等到颜色对了,香味儿出来了,就是它了。

肉块下锅后,转中大火,快速地煸炒,让每一块肉都均匀地裹上糖色。你会听到滋啦滋啦的声音,看到肉块的边缘开始变得金黄。这时候,下姜片、葱段、八角、桂皮(一小块就好,别太多,抢味儿),如果喜欢微微一点辣,可以扔一两个干辣椒进去。继续煸炒,把香料的味儿也炒出来。煸炒这一步,是为了让肉块稍微“收紧”,把油脂煸出一部分,这样吃起来才不腻,而且能把香料的香味充分释放到油里,再裹到肉上。

煸炒得差不多了,沿着锅边淋入足量的料酒,炝出酒香味儿,接着倒生抽老抽(老抽用来调整最终颜色,少放点,生抽是提味的)。快速翻炒几下,让酱油的颜色和香味儿也裹到肉上。

然后,加热水!记住,一定是滚烫的开水!水量要一次加足,没过肉块至少一厘米。加冷水会让肉遇冷收缩,炖出来的肉就没那么软烂。水加够了,大火烧开,把刚才煸炒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浮沫再撇干净(虽然飞水过了,但炒制过程可能还会产生一点)。撇干净后,盖上锅盖,立刻转到最小最小的火,让锅里的汤汁保持在微微冒泡的状态,开始漫长的慢炖

炖多久?这真不是一个固定数字。取决于你的肉质,你的锅具,甚至你的火候控制。我的经验是,至少一个小时。你可以用筷子戳一下肉皮,如果能轻松戳穿,说明胶质已经软烂了。如果想吃那种入口即化的感觉,那就得一个半小时甚至更长。慢炖的过程,就是让肉块在汤汁里慢慢地吐出多余的油脂,同时充分吸收汤汁的香味儿,让肥肉变得软糯,瘦肉变得酥烂。

有人喜欢在这时候放几个煮好的鸡蛋一起炖,或者放点炸过的土豆块。我嘛,偶尔也会放,但多数时候还是喜欢纯粹的红烧肉。我觉得加了别的,会稍微分散那种纯粹的肉香。不过这是个人喜好,看你。如果你放土豆,那得炖到肉差不多了再放,土豆比较容易烂。鸡蛋嘛,无所谓,一起炖入味儿更好。

等肉炖到你满意的酥烂程度,打开锅盖,转大火开始收汁。这时候你可以尝一下味道,根据自己的口味加少量的盐(酱油已经有咸味了,盐只是用来调整咸度)或者再加一点点糖提鲜。大火收汁是让汤汁变得浓稠,紧紧地包裹在肉块上,形成那种油光发亮的效果。你得盯着锅,用勺子不停地把汤汁往肉上淋,或者轻轻翻动。汤汁会越来越少,气泡会从均匀的小泡变成大的、粘稠的泡泡。这个过程也得注意火候,别收得太干,容易糊锅,而且留一点汤汁拌饭可是极品!收汁到汤汁变得油亮浓稠,能挂在勺子上往下流,但流得慢,感觉像一层亮晶晶的糖衣裹在肉上时,就可以关火了。

别急着吃!让它在锅里稍微焖个十分钟,让味道更均匀地“吃”进肉里。

你看,这么一道红烧肉,从选肉到最后的收汁,哪一步没有讲究?哪一步不是经验的累积?它不像有些菜,调料一扔就行。红烧肉,就是得慢工出细活,得花心思。

我记得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红烧肉是逢年过节才吃得上的“大菜”。我妈做的红烧肉,就是这个味儿。那时候没有冰糖,她用白砂糖炒,火候全凭感觉,但一样炒得油亮油亮的。她总说,做菜跟做人一样,得实在,得用心。现在我每次做红烧肉,闻着锅里冒出来的香气,总能想起小时候围在灶台边等着吃肉的情景。那不仅仅是一道菜,那是一种记忆,一种情感。

很多人问我,为啥你做的红烧肉不腻?除了选对肉,飞水洗净,煸炒出油,小火慢炖更是关键。它不是煮肉,是“煨”肉,是让肥肉里的油慢慢地、心甘情愿地释放出来,融入汤汁,再被瘦肉吸收一部分,这样炖出来的肥肉才软糯Q弹,瘦肉才滋润不柴。

至于那些加山楂、加茶叶、加啤酒的做法,我也试过。山楂能让肉更快软烂,解腻效果也不错;茶叶能增加一股清香,也能解腻;啤酒能增加麦芽的复合香味。这些都是创新和改良,挺好。但我个人还是偏爱最“基础”的做法,只用冰糖、酱油和几种基础香料。我觉得这样最能突出肉本身的原味和炒糖色的醇香,味道也最“正”,最符合我记忆里那个味道。就好像唱歌,花里胡哨的技巧固然精彩,但最打动人的往往还是那份干净纯粹、直抵人心的声音。

炒糖色啊,火候对比,你看看这张简单的“经验表”:

熬糖时间/火候 糖液颜色 气味变化 状态描述 结果
刚融化 / 小火 透明至淡黄 无明显焦糖味 稀薄液体 无法上色或上色很浅
变黄 / 小火 金黄 微弱焦糖香 略微粘稠,冒小泡 上色不够,味道不醇厚
琥珀色/红褐色 / 小火 琥珀色到红褐色 浓郁焦糖香 均匀小泡,渐变粘稠 颜色红亮,风味醇厚
过深 / 中大火或时间太长 深褐色到焦黑 焦苦味或糊味 冒大烟,液体变黑粘稠 发苦,无法使用

所以,耐心,小火,闻着味儿,看着色儿,这门手艺急不来。

你看,写着写着,这篇哪儿是什么按部就班的菜谱?全是我的絮叨,我的经验,我的偏执,还有那些藏在味道里的回忆。家常菜就是这样,它不是流水线产品,它是生活的切片,是情感的载体。每家有每家的味儿,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做法。我的红烧肉,就是我的味道,带着我的故事。你呢?你家最拿手的家常菜是什么?里面又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小秘密或者特别的记忆?说来听听?

菜谱家常菜做法插图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