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常菜 清明粑粑的做法

清明粑粑的做法

清明时节,不下厨房,那感觉就像少了点什么。窗外细雨蒙蒙,空气里带着泥土和青草混杂的湿润味道,这不就是做清明粑粑最好的由头吗?每年一到这个时候,我那颗沉寂了一冬的胃就开始躁动,非得吃上几个自己亲手做的,才算对得起这节气,对得起老祖宗传下来的这份念想。别提外头那些什么超市速冻的,或是路边小摊上为了图省事,艾草味儿淡得跟水似的,馅料也糊弄事的,我瞅着就没胃口。要吃,就得吃那费了心思、用了真材实料的,那种从里到外都透着股子“野”味儿和“家”味的清明粑粑。

说起来,这清明粑粑的精髓,首先就得是那一口新鲜艾草的清香。你别跟我说什么干艾草泡发,那味儿差了不是一点半点!我非得是那种趁着露水未干,叶子还带着一点点青涩微霜的,跑到郊外田埂边上,或者问邻居要他们自家院子里长出来的。回来后,那股子冲鼻的清香,还没进锅呢,就已经开始馋人了。艾草的处理,这是头等大事,也是很多人容易犯错的地方。摘回来的艾草,得先仔细挑拣干净,黄叶、老梗、虫子咬过的统统不要。然后,重点来了:烧一锅开水,水里头可以稍微放那么一小撮食用碱,一点点就够,别多了,大概一锅水就指甲盖那么大点儿。水开了,把洗干净的艾草一股脑儿倒进去,飞快地焯烫,就那么几十秒,眼瞧着艾草颜色变得碧绿碧绿的,马上捞出来,赶紧用冰水透凉。这一步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留艾草的翠绿,同时去除它可能带的苦涩味儿。焯烫久了,颜色就发黄,口感也烂,艾草的“精气神”都没了。

冰水里捞出来的艾草,我习惯再用清水多冲洗几遍,然后最重要的环节是:把艾草的水分挤到最干。你得用上吃奶的劲儿,使劲儿攥,攥到它几乎成了艾草泥,摸起来湿润但不会滴水。水分多,后面和面团的时候,面团会稀,吃起来也水叽叽的。我通常是分成几小团,用纱布包起来,再拧几下,或者直接用手心挤,挤完感觉掌心都浸满了艾草的清苦香,那才叫到位。挤干的艾草,切得越碎越好,越碎越能均匀地融入面团,让每一口都带着艾草的芬芳。有些讲究的,会放进搅拌机里稍微打一下,但我更喜欢手切,保留一点点艾草的纤维感,吃起来更有嚼头。

接下来就是和面了。这面团,我可不能马虎。清明粑粑讲究一个软糯,但又不能一夹就散,所以面粉的选择和比例至关重要。我试过无数次,发现只用糯米粉做出来的,虽然软是软了,但凉了容易发硬,而且一蒸就塌,形状很难看。所以,我的秘诀是:糯米粉粘米粉(粳米粉)的黄金比例。

面粉配比 (糯米粉:粘米粉) 粑粑口感 制作难度 我的评价/偏好
100:0 极软糯,易塌陷 较高 (不易定型) 过于软烂,凉了就硬,不推荐。
8:2 软糯中带韧性,有嚼劲 适中 我最钟爱的比例,软糯又筋道,越嚼越香!
7:3 韧性更足,稍硬,更扎实 较低 (更易操作) 新手可以尝试,但艾草香气略显不足。
6:4 口感偏硬,缺少软糯感 极低 (不易失败) 完全舍弃了软糯特色,不叫粑粑了。

看吧,我就喜欢8:2这个比例,糯米粉是主体,保证软糯,但加了二成粘米粉,能让粑粑更有型,凉了也不至于硬邦邦的。把挤干切碎的艾草和这两种面粉混合,加入适量的温水,水要一点点加,一边加一边揉,直到面团光滑,不粘手,而且非常有弹性。我揉面喜欢用手掌根部去推压,感觉面团在掌心下逐渐变得温顺、细腻。揉好的面团,盖上湿布,或者用保鲜膜包好,醒发个半小时,让面粉充分吸收水分,口感会更好。

面团醒着,我就可以开始准备内馅了。我的清明粑粑,馅料必须是咸口的,而且要足足的,吃起来馅比皮还香,才过瘾!这馅料可真是五花八门,但核心的几样不能少。我用的是:猪后腿肉丁豆腐干丁春笋丁香菇丁

  1. 猪肉:得是带点肥的猪后腿肉,或者前腿肉也行,肥瘦相间,这样炒出来的馅料才香,不柴。肉切成小指甲盖大小的丁,用一点点生抽、料酒和白胡椒粉抓匀,腌制个15分钟。这是让肉入味和保持嫩滑的关键。
  2. 香菇:我喜欢用干香菇,提前泡发,泡香菇的水千万别倒,那可是精华!泡发好的香菇挤干水切丁。香菇的鲜味儿比新鲜香菇浓郁得多。
  3. 春笋:清明时节,春笋正当季,那股子脆嫩鲜甜,是馅料里不可或缺的一笔。新鲜春笋焯水去涩味,切小丁。
  4. 豆腐干:用那种韧性好的白豆腐干,切小丁,给馅料增加口感和豆香。

馅料炒制,那也是一门学问。锅里倒油,我喜欢用猪油,猪油炒出来的馅料那叫一个香啊!油热了,先下肉丁,煸炒到变色,把肉的香味儿逼出来。然后,依次放入春笋丁、豆腐干丁和香菇丁,大火快速翻炒。这时候,锅里会响起“滋啦滋啦”的声响,各种食材的香气瞬间就窜出来了,那股子热气腾腾的烟火气,简直是厨房里最动人的乐章。炒到食材都均匀受热,稍微变软,就可以调味了。

调味顺序也有讲究:先放生抽、老抽上色,再加一点点蚝油增鲜,少许糖提味,最关键的是,把之前泡香菇的水倒进去,小火稍微焖煮一下,让所有食材的鲜味儿充分融合,汤汁也变得浓稠。最后撒上一大把小葱花,再来点黑胡椒粉,翻匀出锅。馅料不能太湿,也不能太干,要那种润而不稀,颗粒分明的状态。我通常会把炒好的馅料盛出来,放凉备用。

接下来就是包粑粑了。把醒好的面团搓成长条,分成大小均匀的小剂子。每个剂子大概有鸡蛋那么大。取一个剂子,在掌心搓圆,然后用拇指按压中间,转圈,慢慢地把面团压成一个中间稍厚、边缘薄的圆片。为什么边缘要薄?因为这样包起来,收口处就不会太厚,影响口感。馅料要舍得放,堆得冒尖尖的,然后像包包子一样,慢慢地收口,捏紧,再轻轻地把收口处搓圆,捏成一个漂亮的椭圆形。包好的粑粑,一个个圆鼓鼓、绿油油的,看着就讨喜。

包好之后,我喜欢两种做法:一部分直接上锅蒸,一部分则拿来。蒸的话,大火蒸个10-15分钟,具体时间看粑粑的大小。蒸出来的粑粑软糯清爽,艾草的清香更纯粹。但我的心头好,永远是那煎出来的清明粑粑

平底锅里倒少许油,还是猪油最好,没有的话,菜籽油也行,但别用味道太冲的橄榄油。油热后,把粑粑一个个平铺进去,小火慢煎。别急,这火候是关键。你得耐心,慢慢地煎,煎到粑粑底部变成诱人的金黄色,甚至有点焦脆。这时候,屋子里弥漫着艾草的清香和猪油煎肉的浓香,两种味道交织在一起,那股子复合的香气,简直能把人魂儿都勾出来!等到一面煎黄,再翻面煎另一面,直到两面金黄。有时候我还会盖上锅盖,利用水蒸气把粑粑内部焖熟,让它内外兼修,外面焦香,里面软糯。

刚出锅的清明粑粑,外表金黄酥脆,轻轻一掰,艾草的碧绿、馅料的油润一下子就呈现在眼前。咬上一口,先是外皮的微焦脆,接着是糯米的软糯与粘米粉的韧劲,那股子艾草特有的清新带着微微的甘苦,瞬间充盈口腔。紧接着,咸香的肉馅、脆嫩的笋丁、Q弹的豆腐干和浓郁的香菇,各种滋味在舌尖上跳舞,咸鲜回甜,层次丰富得让人想闭上眼睛细细品味。那种满足感,是任何高级餐厅都给不了的。

我爸妈最喜欢我做的清明粑粑。记得有一年清明,我妈身体不舒服,没能去踏青,我特意多做了几个,用保温盒给她送过去。她看到后,眼睛都亮了,说:“还是你做的有那个味儿!”一口气吃了三个,她说:“这才是清明节该有的味道。”那一刻,我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有人问我,这清明粑粑,加不加梅干菜?我觉得梅干菜味道太重,容易抢了艾草和春笋的风头,所以我通常不加。但如果你是梅干菜的死忠粉,那也可以尝试,只是馅料的调味上要更小心,别让它喧宾夺主。这就是我做菜的“小固执”吧,总觉得有些东西,一旦搭配不好,就不是那个味儿了。

清明粑粑,于我而言,不单单是一种节令美食,它更像是一种仪式,一种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每年亲手制作,从采摘艾草到揉面、包馅、蒸煮或煎烤,每一个步骤都带着我对土地的敬畏,对传统的传承,以及对家人朋友的爱。吃一口粑粑,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咀嚼着春天的味道,品味着人间的烟火气,以及那些藏在食物里的,不言而喻的温柔和记忆。这滋味,谁能说它不是世间顶好的呢?

清明粑粑的做法插图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