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这炸麻花,就跟老物件儿似的,带着股子陈年的、熨帖的烟火气。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也不是那些个花里胡哨的网红点心,它就是那么朴实无华地存在着,却总能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把我心底里那点儿最柔软的馋虫给勾出来。尤其是在家里,厨房里油烟味儿还没散尽,灶台上还温着几根刚出锅、金灿灿、胖嘟嘟的麻花,那种香气,真是勾魂儿。不信你试试,一根根麻花条在热油里滋啦作响,由白变黄,再到金棕,那声音、那颜色,活脱脱就是一曲厨房里的交响乐,一幅会跳舞的油画。
我这人,做吃的向来有点儿“老顽固”的脾气,尤其对炸麻花,心里头有杆秤,什么样的才是“对”的?那必须得是——外酥内软,咬一口带着微微的韧劲儿,甜度恰到好处,不腻口,还能品出面粉和鸡蛋那股子纯粹的香气。外面卖的,要么太硬,嚼着费劲;要么太甜,齁嗓子;再不就是油味儿太重,吃两口就腻了。所以,这么多年摸索下来,我总结了一套自己的“麻花哲学”,说来也简单,无非就是把每个细节都抠到极致。
首先,是面粉的选择。这可是基石,马虎不得。我试过高筋、低筋,甚至掺着点儿全麦的。最后还是觉得,最最家常的中筋面粉,也就是我们平时包饺子、蒸馒头用的那种普通面粉,效果最好。它筋度适中,既能保证麻花炸出来有足够的韧性,不会一碰就碎,又能让内部组织保持松软,不会硬邦邦的。高筋面粉虽然劲道足,但容易让麻花变得过硬,失去了那份松软;低筋面粉呢,炸出来是酥,但少了一份嚼劲儿,而且不容易成形,搓条的时候就容易断。
接下来就是配料了,别看简单,里面的比例可是我用无数次“失败品”堆出来的。
我用的配料大致是这样子的:
配料名称 | 我常用的比例(仅供参考,可微调) | 作用与选择理由 |
---|---|---|
中筋面粉 | 500克 | 面粉基底,保证韧性和松软度平衡。 |
鸡蛋 | 2个(约100-110克) | 提供丰富口感和色泽,增加酥软度。 |
白砂糖 | 70-80克(依个人喜好调整) | 提供甜味,帮助上色,增加酥脆感。 |
牛奶 | 150-180毫升(或等量水) | 增加面团湿润度,使麻花更香更软。我偏爱牛奶。 |
玉米油 | 30-40毫升(用于和面) | 增加面团的延展性和滋润度,炸出更酥。 |
泡打粉 | 5克 | 关键的蓬松剂,让麻花内部结构更疏松。 |
盐 | 1-2克(手指拈一小撮) | 提升甜味,让口感不单调,我的秘诀。 |
炸制用油 | 足量(足以没过麻花) | 炸出金黄酥脆的外皮。选用无味的植物油,如玉米油、葵花籽油。 |
你会发现我放了一点点盐。很多人做甜点不放盐,觉得多此一举。但你要知道,一点点盐,就像是给甜味加了个“放大镜”,它能把糖的甜衬托得更深邃,更不腻。这是我从一个老面点师傅那里偷师来的,屡试不爽。还有牛奶,我是坚定的“牛奶派”,它能让麻花带着一股子特别的奶香,而且口感会更柔软细腻,比纯用水和面做出来的,多了一份醇厚。
揉面,这真是个体力活儿,但也是个修行。先把所有的干性材料,也就是面粉、泡打粉、白砂糖、盐,在盆里用筷子搅匀了,给它们来个“混合大趴”。然后,把鸡蛋打进去,再分次慢慢加入牛奶和玉米油。一开始你会觉得这面团稀里哗啦的,粘手得不行,别慌,这是正常现象。慢慢揉,用你的掌根去按压、揉搓,让面粉和液体充分结合。这个过程,你会明显感觉到面团从最初的湿粘,一点点变得光滑,富有弹性。我通常会揉个15到20分钟,直到面团达到“三光”——手光、盆光、面光。摸上去像婴儿屁股蛋儿似的,光滑细腻,按下去还能缓慢回弹,这就对了。
揉好的面团,别急着上手。盖上一层保鲜膜,或者湿布,让它在室温下醒面至少30分钟,最好能有1小时。冬天冷的时候,我还会把盆放在暖气旁边,或者用个温毛巾盖上。醒面这个步骤,是为了让面粉里的谷朊粉充分吸水膨胀,形成更好的面筋网络,这样面团才会变得更柔软,延展性更好,搓条的时候才不会断裂,炸出来的麻花也更蓬松。
接下来的扭麻花,才是真正考验你耐心的活儿,也是这道点心最有趣的地方。把醒好的面团取出来,在案板上稍微揉几下,排排气。然后搓成长条,切成一个个小剂子,大概每个20-25克左右。取一个小剂子,用手掌搓成一根长长的细条,大概筷子粗细,长度能有30-40厘米。搓的时候要两头细,中间略粗,这样扭起来才好看。
现在是重点了,怎么扭?我教你一招:把搓好的面条对折,两只手捏住两端,然后反方向搓动,就像拧毛巾一样,面条就会自动缠绕起来。等到它自己缠成一股麻绳状,把两头捏紧,一个漂亮的麻花就完成了!是不是很简单?一开始可能会手生,扭得歪七扭八,多试几个就熟练了。记住,每一根都要扭得均匀、紧实,这样炸的时候才不容易散开。
所有的麻花都扭好了,排队站好,准备下锅。炸麻花,油温是灵魂!家里没有测温计怎么办?别担心,我教你个老办法:在锅里倒入足量的油,要能没过麻花。开中火把油烧热,然后扔一小块面团进去,如果面团迅速浮起,并且周围冒着细密的小泡泡,但不会马上变色,那这个油温就对了,大概在150-160°C之间。如果面团沉底不冒泡,说明油温不够;如果扔进去直接焦黑了,说明油温太高,赶紧关火等一会儿。
把麻花分批次小心翼翼地放入油锅。千万别一下子放太多,否则油温会骤降,麻花也炸不透。看着它们在油锅里翻滚、膨胀、变色,真是件治愈的事情。炸的时候,要用筷子不停地给它们翻面,让它们受热均匀,每个面儿都变得金黄金黄的。一开始,麻花会沉在锅底,等它慢慢膨胀浮起来,就说明里面已经开始变得蓬松了。转小火慢炸,把麻花内部炸熟炸透,同时让外皮变得更酥脆。这个过程大概需要5-7分钟,具体时间要看你的火力和麻花大小。直到麻花呈现出那种诱人的金棕色,就可以捞出来了。
捞出来的麻花,第一时间放在铺有吸油纸的沥油架上,把多余的油分沥干。那股子热腾腾的香气,混着油炸特有的焦香和面粉的醇香,简直能把人香晕过去。刚炸出来的麻花,外面那层酥脆得就像一层薄薄的脆壳,轻轻一碰就碎了,里面却是软糯有嚼劲儿,带着点弹性,甜而不腻,你闭上眼睛细细品,还能咂摸出鸡蛋和牛奶的醇厚。
我家孩子最喜欢刚出锅的麻花,等不及凉透,就小手伸过来,烫得直哆嗦也要咬一口。老人家则偏爱放凉一点的,说那样口感更扎实,更耐嚼。反正,这炸麻花,就是有这样一种魔力,能满足一家老小的胃口。
当然,除了我这“常规版”,也有人喜欢加点芝麻,炸出来更香。还有人喜欢用酵母发面做,那样炸出来的麻花会更像面包,内部组织更细腻,但就少了那份外酥内软的“灵魂”了。我个人还是偏爱用泡打粉的这种做法,它能很快捷地让麻花达到理想的蓬松度,而且口感是那种恰到好处的酥脆与柔软结合。
特性/配料 | 泡打粉(我的首选) | 酵母(另一种选择) |
---|---|---|
蓬松度 | 快速膨胀,孔洞均匀,外酥里软的典型结构 | 需发酵时间长,组织更细腻,有面包般的弹性 |
口感 | 外部酥脆,内部紧实有嚼劲,略带蓬松 | 整体更软,更有韧性,但酥脆感会稍弱 |
操作时间 | 简单快捷,无需长时间等待发酵 | 耗时较长,需精确控制发酵温度和湿度 |
味道 | 纯粹的面香和蛋奶香 | 略带酵母发酵的独特香气 |
上手难度 | 容易,适合新手 | 相对复杂,需掌握发酵技巧 |
我倒是觉得,做吃的,只要你用心,琢磨透了每一步的道理,那做出来的东西,就带着你自己的精气神儿,是任何流水线产品都比不了的。这麻花,就是我厨房里的小确幸,一口咬下去,满嘴都是踏实又满足的甜香,还有那股子经年累月沉淀下来的,家的味道。你下次也试试,保准你爱上这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