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花肉这东西,在我家餐桌上,从来就不是一道“随便做做”的菜。它承载着太多记忆,从我小时候奶奶那口老铁锅里咕嘟咕嘟冒出的香气,到后来我自己摸索、试错,再到如今,我敢说,在我手里,这块带着皮和层层肥瘦相间的肉,能被料理出最熨帖人心的家常味道。别看它名字简单,要真做出那种“一筷子下去颤巍巍,入口即化唇齿留香”的境界,里头门道可不少,绝不是照着菜谱按部就班就能成的。
选肉,这是第一关,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我跟你说,好不好吃,这块五花肉占了七分。我个人是有点“执拗”的,偏爱那种靠近肋骨、层次分明、肥瘦比例大约在三七开或者四六开的。你得仔细看,皮薄不薄?肥肉部分是不是雪白、紧实?瘦肉是不是鲜红、有弹性?最忌讳那种肥肉发黄发软,瘦肉颜色暗沉的。我通常会去熟悉的肉铺,跟老板提前打个招呼,让他们给我留一块“硬茬儿”——就是要那种方方正正,切面看着就漂亮,肥瘦线条感特强的。买回来之后,我会先用刀子把猪皮上残留的猪毛刮干净,这可不能省,不然吃起来影响口感。然后,通常我会把整块肉浸泡在清水里一两个小时,时不时换换水,把血水泡出来,这样能大大减少肉腥味。
处理妥当的肉,接下来就是改刀。我喜欢切成大约3厘米见方的麻将块,大小要均匀,这样受热才能一致,炖出来才好看。然后是焯水,这步我也觉得很重要,但有些朋友可能觉得麻烦就省了。我坚持要焯,为的是去除血沫和多余的腥味。冷水下锅,放入几片姜,少许黄酒,大火烧开后,撇去浮沫,煮个三五分钟,捞出来用温水冲洗干净。注意,这里是温水,不是冷水!用冷水一激,肉的纤维会突然收缩,肉质就会变硬,影响后面炖煮的口感,这个小细节,你可得记牢了。
好了,主角登场了,锅里的戏要开锣了。我家做五花肉,油,我基本不额外放。就是用五花肉自身的油。锅烧热,把冲洗干净的五花肉块儿放进去,小火煸炒。这步可是炼金术啊!你得有耐心,看着那些晶莹的肥肉在锅里慢慢“滋啦”作响,油花儿一点点冒出来,整个厨房都弥漫着一股肉香。要一直煸到肉块儿表面微微发黄,边缘焦香,肥肉部分变得透明,甚至有点缩小。这样不仅能把多余的油脂逼出来,吃起来不腻,还能给肉块增添一层焦香的风味。这煸炒出油的步骤,少说也得七八分钟,切莫心急。
煸好的肉先盛出来,锅里留底油。接着就是我个人觉得最能体现功力的步骤——炒糖色。我喜欢用冰糖,因为它炒出来的颜色更透亮,口感也更温和。取大约二三十克的冰糖(具体看你肉的量和喜甜程度,我通常一块糖能有拇指大就行),放入底油中,小火慢慢加热。一开始冰糖会融化成液体,接着会冒小泡泡,再变成大泡泡,颜色会从透明变得微黄,然后迅速变成焦糖色。这中间有个临界点,一不小心就炒过头变苦了。所以,一定要眼疾手快,颜色一到琥珀色,冒出细腻的泡沫,就赶紧把煸好的五花肉倒进去,快速翻炒,让每一块肉都均匀地裹上糖色,那颜色,看着就让人食欲大开,油亮亮的,带着一层诱人的红。
裹好糖色的肉,接下来是调味。这时候,我会迅速加入几片姜和一些拍扁的葱白段,稍微煸香。如果你喜欢香料,可以放一两颗八角,我个人不太喜欢放太多,觉得会盖住肉本身的鲜甜。接着,重头戏来了:淋入足量的黄酒!一定要沿着锅边淋进去,让酒精蒸发带走肉腥味的同时,也带来了酒的醇厚香气。然后是酱油。我家常年用的是海天的金标生抽,提鲜是第一位的,我大概会放三勺左右。再来一勺老抽,那颜色才能挂得住,才有那种油亮亮的、勾人魂魄的红。轻轻翻炒几下,让酱油的香气被肉块充分吸收。
然后,关键中的关键来了:加水。一定要加热水!我强调一百遍都不为过,是热水!热水!热水!因为用冷水一激,肉的纤维会瞬间收缩,肉质就会变得又老又柴,前面所有的努力就白费了。加热水要一次性加足,没过肉块大约一厘米,因为后面要长时间炖煮,中途尽量不要再加水。
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盖上锅盖,开始慢悠悠地炖煮。这可不是急事,炖煮的时间至少要一个小时,甚至一个半小时。我通常会把火调到最小,让锅里的汤汁保持微沸,那种“咕嘟咕嘟”的声音,听着都觉得治愈。这漫长的等待,是味蕾的修炼,也是心境的沉淀。炖煮的过程中,肉块在汤汁里翻滚、浸润,慢慢变得酥烂。这期间,你可以去干点别的,比如准备个清爽的配菜,或者泡杯茶看看书。那肉香会逐渐弥漫到整个屋子,勾得人心痒痒。我记得小时候,奶奶炖肉的时候,我们几个小孩儿就围着厨房打转,闻着那香味儿,馋得不行。她总会说:“急什么,好东西都得等!”
等时间差不多了,掀开锅盖。这时候的五花肉,应该已经是那种颤颤巍巍、入口即化的状态了。我通常会用筷子轻轻一戳,如果能轻松穿透,就说明火候到了。尝一下汤汁,如果觉得味道不够,这时候可以再补一点点盐。然后,转大火,进行最后一步——收汁。这一步要全程盯着,用勺子不停地翻动肉块,让汤汁均匀地裹在每一块肉上。汤汁会从稀薄变得浓稠,呈现出一种油亮亮的、粘稠的质感。当汤汁变得浓郁,能挂在勺子上,甚至发出“嘭嘭嘭”的厚重声响时,就可以关火了。
出锅前,撒一把碧绿的葱花,那红烧肉的红润,葱花的翠绿,对比鲜明,光是看着就让人心跳加速。夹起一块,颤颤巍巍地送入口中。首先是酱汁的醇厚,带着冰糖炒出来的微甜和酱油的鲜咸,瞬间引爆味蕾。接着是那肉,肥肉部分经过长时间的炖煮,已经完全褪去了油腻感,变得如凝脂般滑嫩,轻轻一抿就在舌尖化开;瘦肉部分也吸饱了汤汁的精华,酥而不柴,依然保留着一丝肉的嚼劲。皮的部分更是精彩,炖得软糯,胶质感十足,粘粘的,弹弹的,让人欲罢不能。那种复合的香气,从舌尖一直蔓延到喉咙,吃完许久,唇齿间还留有余韵。
这些年,我也尝试过各种五花肉的做法。比如加入腐乳的南乳肉,或者用啤酒代替水的啤酒焖肉,甚至放过梅干菜做梅菜扣肉。每种都有其独特的风味,但要论家常、下饭、那种能直击灵魂深处的慰藉感,我还是偏爱这种最简单纯粹的红烧做法。它不加那么多复杂的香料,就是用最基本的姜、葱、酒、糖、酱油,去凸显肉本身的风味,去熬出那种家的味道。
至于那些说吃五花肉“太油腻”的朋友,我总觉得他们没吃到真正懂行的五花肉。只要选对了肉,煸透了油,炖够了火候,收好了汁,这道菜哪还有半点油腻感?剩下的只有肉香、胶质、和那份经过时间沉淀的温柔。这不仅是一道菜,更像是一个关于耐心、关于付出、关于回报的故事。每当我看到家人吃得心满意足,那碗底的酱汁都被米饭蘸得干干净净时,所有的辛苦都值了。有时候,一道菜的意义,远不止填饱肚子那么简单,它填饱的是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