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常菜 炸牛奶的做法

炸牛奶的做法

炸牛奶的做法

说起炸牛奶,我鼻子尖儿仿佛就闻到了那股子奶香混合着油炸后特有的焦糖气儿,嘴里瞬间分泌出唾液。这玩意儿,甭管是街头小吃摊上的速成品,还是粤菜馆子里讲究的出品,总有那么一股子勾人的魔力。可要我说啊,真正能让人魂牵梦绕的炸牛奶,还得是家里自己捣鼓出来的,那份用心和对食材的讲究,是任何工业化生产都给不了的。

我这人,做菜就爱较真儿,尤其对这种看似简单实则处处有门道的小点心,更是恨不得把每个环节都拆解开来研究个透。炸牛奶,外头瞧着就一层酥壳儿,里头是白胖胖、滑溜溜的奶冻,可要真做起来,从选料到火候,哪一步不拿捏好了,出来的东西不是软塌塌就是硬邦邦,要么就是外壳儿不脆,吃一口还齁甜。我可受不了那种。

牛奶的选择,这是基石,绝对不能含糊。别听网上那些随便拿个纯牛奶就说能做的,那都是忽悠!要做出口感醇厚、奶味儿足的炸牛奶,全脂牛奶是唯一的选择,而且最好是那种乳脂含量高一点的,不是说非得找进口的,但至少你得选个品牌过硬、奶味儿浓郁的。那些脱脂的、低脂的,做出来就是寡淡无味,吃着跟嚼蜡似的,你信我,这钱省不得。我通常都用那种玻璃瓶装的鲜牛奶,感觉它天生就带着一股子浓郁的“贵气”,做出来的奶冻口感更绵密,没有那种水巴巴的感觉。

接下来是淀粉。这玩意儿是凝固奶冻的关键,也是决定它“娇羞”程度的秘密武器。市面上常见的有玉米淀粉马铃薯淀粉(土豆淀粉)。很多人觉得随便用一种就行,大错特错!玉米淀粉做出来的奶冻,口感会更Q弹,带着一点韧劲儿,而且成品颜色会更透亮。而马铃薯淀粉呢,它的吸水性更强,做出来的奶冻会更软糯,甚至带一点“化水”的趋势,凝固力也稍弱。我个人是偏爱玉米淀粉的,因为它能给奶冻一种恰到好处的支撑感,炸出来不易塌陷,而且在嘴里那种“duangduang”的弹性和之后瞬间融化的丝滑,简直是艺术。当然,你也可以尝试用木薯淀粉,它做出来的会更“滑”,但可能就少了玉米淀粉的那点儿嚼头。我曾试过将玉米淀粉和马铃薯淀粉按2:1的比例混合,想取个中庸,结果发现反而把两种优势都给稀释了,不如单用玉米淀粉来得纯粹。所以,我的经验就是:纯玉米淀粉,别掺和。

的用量也很讲究。这东西是调味,但绝不是越多越好。炸牛奶的精髓在于奶香和炸制的酥脆感,过甜反而会抢了牛奶的风头,还容易腻口。我的比例通常是牛奶和糖的比例控制在10:1到8:1之间,具体看你牛奶的天然甜度和你个人嗜甜的程度。我喜欢用细砂糖,融化快,不容易在奶糊里结块。

好了,絮叨了这么多,是时候说说我的“炸牛奶哲学”了。

我的炸牛奶,是这么个搞法:

【食材清单】

  • 全脂牛奶:500毫升 (记住,一定是全脂!)
  • 玉米淀粉:60克
  • 细砂糖:50克 (可根据喜好调整,初次尝试建议这个量)
  • 炼乳:1汤匙 (可选,但强烈推荐,能增加奶香和风味层次)
  • 面糊(外衣)
    • 低筋面粉:50克
    • 玉米淀粉:15克
    • 鸡蛋:1个(只用蛋清
    • 水:适量(大约50-80毫升,具体看面粉吸水性,调到能挂住薄薄一层奶冻的稠度)
    • 泡打粉:1克 (可不加,但加了会让外皮更酥脆蓬松)
  • 食用油:足量(用于油炸)

【核心操作步骤】

  1. 熬制奶糊(内馅儿的灵魂)

    找个不粘锅,先把玉米淀粉和一小部分全脂牛奶(大约50毫升)在碗里彻底搅匀,确保没有一点儿颗粒,这一步是避免结块的关键。然后,把剩下的全脂牛奶、细砂糖和炼乳(如果加的话)倒进不粘锅,用小火加热。记住,小火!大火会焦底,而且淀粉还没完全糊化,牛奶就沸腾了。

    等到锅里的牛奶微微发热,边缘开始冒小泡泡的时候,就把搅好的淀粉牛奶液再次搅匀,然后慢慢倒入锅中,一边倒一边用刮刀或者手动打蛋器不停搅拌。这一步是需要耐心和臂力的,千万不能偷懒!你得一直搅动,感受锅里液体从稀到稠的变化。你会发现它会越来越浓稠,像浆糊一样,甚至搅拌时能感觉到阻力。当奶糊变得非常浓稠,用刮刀划开一道痕迹,不会马上合拢,而是缓慢地流回,这就对了。关火,但手别停,再多搅两下,用余温让它彻底熟透,顺滑无颗粒。

  2. 凝固塑形(等待的艺术)

    把熬好的奶糊迅速倒入一个抹了薄油的方形容器(我喜欢用乐扣乐扣的保鲜盒,因为它自带盖子,密封性好),用刮刀把表面抹平。我通常会用保鲜膜紧紧地贴在奶糊表面,这样可以防止奶糊表面结皮。然后,就是漫长的等待——将其放入冰箱,彻底冷却凝固,至少需要4小时,最好是过夜。我偶尔心急,会放冷冻室半小时到一小时,让它快速定型,但千万别冻硬了,那样会影响口感。等到它硬挺到像一块豆腐,用手轻按有点弹性,就算成功。

  3. 切割与包裹(准备“出嫁”)

    把凝固好的奶冻从冰箱取出,倒扣在案板上,如果抹油了,通常会很容易脱模。用一把锋利的刀,蘸一点水,将奶冻均匀地切成你喜欢的大小和形状,通常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小块。大小要适中,太大了不好炸透,太小了又容易炸焦。

    接下来就是我的秘制面糊了。这层外衣是炸牛奶酥脆的关键!很多人只用面粉加水,或者裹上面包糠,但我试过太多次,面包糠容易吸油,而且炸出来不够“脆”,只有面粉加水又显得“硬”。我的面糊是这样的:低筋面粉玉米淀粉、一点点泡打粉(为了让外壳更蓬松酥脆,但用量要极少,否则会有怪味儿)、还有关键的蛋清,最后慢慢加水调成稀稠适中的面糊。为什么要加蛋清?它能让炸出来的外壳更轻盈,更薄脆,还有一点点蛋白特有的香气。面糊的稠度很关键,不能太稀,否则挂不住;不能太稠,否则炸出来是厚厚的一层“盔甲”,影响口感。用筷子提起面糊,能缓慢而均匀地流下,并在筷子上挂住薄薄一层,基本就对了。

    将切好的奶冻块,一块一块地放入面糊中,确保均匀地裹上一层薄薄的面糊。

  4. 油炸(高潮的爆发)

    找一个深一点的锅,倒入足量的食用油,油量一定要能没过奶冻块。开中高火加热油,油温是炸牛奶成功与否的另一个关键。大概170-180℃是比较理想的。怎么判断?扔一小滴面糊进去,如果面糊迅速浮起,并在油锅里冒着小泡泡,说明油温差不多了。如果面糊直接沉底没反应,那就是油温不够;如果一下去就焦黑,那就是油温太高了。

    待油温达标,将裹好面糊的奶冻块,小心翼翼地放入油锅中,不要一次性放太多,否则会降低油温,导致炸出来的奶冻吸油。保持中高油温,炸至表面金黄酥脆。你会听到油锅里传来“滋滋”的欢快声响,看着奶冻块在油里翻滚,慢慢变成诱人的金黄色,那感觉,真是充满期待。等到两面都炸至金黄酥脆,迅速捞出,沥干多余的油。我通常会放在厨房纸上吸吸油,减少油腻感。

【我的“炸牛奶哲学”与感悟】

这炸牛奶啊,做起来确实有点小繁琐,从熬奶糊时那种得紧盯着火候、手不能停的紧张感,到等待奶冻凝固时的漫长,再到油炸时看着它在热油中蜕变,每一步都像在跟食材对话。

我记得有一次,我心血来潮,想给家里小孩做个“健康版”炸牛奶,就用了低脂奶,结果熬出来的奶糊稀拉拉的,怎么都凝固不好,最后炸出来也是松松垮垮,一点儿没有那种“外酥里嫩”的惊喜。小孩吃了一口,一脸嫌弃地问:“妈妈,这个牛奶块怎么没有外面卖的那么香?” 那一刻我才明白,有些经典,就是不能瞎改,它的美味是建立在最“本真”的食材和最“传统”的工艺上的。从那以后,我对全脂牛奶的执念就更深了。

还有一次,我炸的时候油温没控制好,一开始太低,导致奶冻在油里泡了太久,吸足了油,吃起来腻得慌。后来又嫌它不脆,猛地把火开大,结果外壳一下就焦了,里头还没完全热透。所以说,中高油温,并且保持油温稳定,真是门艺术。你得学着去听油锅的声音,去看炸物的颜色,去感受油温的变化,这都是经验的积累。

关于不同外衣的对比,我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

外衣类型 优点 缺点 口感评价(我个人感受)
纯面粉+水面糊 制作简单,成本低 外壳较硬,不够酥脆,易回软 就像吃炸油条的边角料,缺乏轻盈感。
面包糠 视觉效果好,貌似很脆 吸油严重,口感略显粗糙,奶香被掩盖 一口下去满嘴油,酥脆度不够均匀,偶尔还有扎嘴的感觉。
我的秘制面糊 外酥里嫩,口感轻盈,奶香突出 制作略复杂,需调配 咬开瞬间“咔嚓”一声,然后是温柔细腻的奶冻,甜而不腻,绝配!

你看,我的“固执”不是没道理的。我这面糊,虽然多加了几样东西,但出来的效果绝对值得你花那点心思。尤其是蛋清,它能让面糊在高温油炸下迅速膨胀,形成薄而脆的蜂窝状结构,把奶冻紧紧地包裹住,同时又不会过于厚重。

这炸牛奶,最好是趁热吃。刚出锅,金黄的外壳还带着一丝油炸的香气,咬下去,“咔嚓”一声,那层薄而酥脆的外壳瞬间裂开,露出里面洁白如玉、吹弹可破的奶冻。入口时,奶冻的温热与柔滑带着醇厚的奶香,与外壳的酥脆形成强烈对比。甜度刚刚好,不齁,能恰到好处地衬托出牛奶本身的清甜。那种口感,既有童年的回忆,又有成年后对美食的追求。

每次我做完这道炸牛奶,看着家人围着桌子,一人一块,吃得眉开眼笑,那种满足感真是比自己吃还幸福。我妈总说,这炸牛奶,就是我专门给她做的“小甜心”,吃一口就能想起小时候的味道。可能这就是家常菜的魅力吧,它不仅仅是果腹,更承载着一份情感,一份记忆。所以,你下次想吃炸牛奶的时候,别再只想着外面卖的了,自己动手,一点一滴地投入进去,你一定会发现,那份亲手制作的美味,是任何米其林餐厅都给不了的。当然了,油炸这种东西,偶尔为之就好,毕竟健康第一嘛。但这份“偶尔”,绝对值得你全身心投入,好好享受一番!

炸牛奶的做法插图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