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常菜 面包家常做法

面包家常做法

面包家常做法

说起来,做面包这事儿,初听起来似乎是件“高门槛”的活儿,总觉得该是面包店师傅戴着高帽,在专业设备前一丝不苟的劳作。但真当你把双手埋进面粉堆里,感受那团湿粘逐渐变得柔韧、富有生命力时,你会发现,家里的厨房,才是最能生发出奇迹的地方。我做面包,算起来也有十几个年头了,从最初的战战兢兢,到后来对每一次面团的脾气了如指掌,这中间的喜怒哀乐,大概只有同道中人才能心领神会。今天,我就想把我的这份“心得”,那些真金白银、甚至是我几度失败后总结出的“秘密”,毫无保留地和你聊聊。

你知道吗?我这人,对吃食总有点近乎执拗的偏好。拿面包来说,市面上那些打着“软糯”、“拉丝”旗号的,我总觉得少点什么,要么甜得发腻,要么口感虚浮。我心里的好面包,得是外皮带着几分脆韧,内里组织细密却又充满弹性,嚼起来麦香十足,越嚼越香,即便不配任何东西,也能让人满足得叹口气。这几年,我把重心放在一款最基础、也最考验功力的家常面包上,没什么花哨的馅料,纯粹就是面粉、水、酵母、盐和一点点油脂的完美结合。

面粉的选择,这绝对是我的头号“固执”。我几乎只用 高筋面粉。市面上牌子很多,蛋白质含量也各不相同,我通常会选择蛋白质含量在12.5%以上,甚至是13%左右的。别小看这小小的百分比差异,它直接决定了你的面团能否发展出强大的面筋网络,这是面包弹性和嚼劲的基石。有些朋友为了“健康”喜欢用全麦粉,当然可以,但如果想做出我说的这种口感,刚开始还是老老实实从高筋面粉练起。全麦粉的麸皮会切断面筋,对新手来说揉出好面团的难度会大很多。至于品牌,我试过不少,某疆的特一粉,或者国外一些进口的牌子,只要蛋白质含量够,都大差不差,关键是自己用着顺手。那种摸起来特别细滑、颜色奶白的面粉,通常就是我的首选。

接下来是液体,我的秘密武器之一就是 冰水或者冰牛奶。没错,是冰的!很多方子会告诉你用温水,说是能帮助酵母活化。但我的经验是,尤其是在夏天或者室温较高的时候,用冰水能有效延缓面团的升温速度,给我们更长的揉面时间来充分发展面筋,而不用担心面团过早发酵过度。如果喜欢奶香味浓郁的,可以用全脂牛奶,但牛奶中的脂肪和乳糖也会对面筋的形成有一定影响,所以新手建议先从冰水开始。酵母,我用的是普通的 活性干酵母,如果你的配方里糖含量比较高(比如超过50克),那最好选用 耐高糖酵母,它的活性更强,在有糖的环境下也能保持良好的发酵力。盐,我习惯用海盐,颗粒更粗,风味也更温和。糖,除了提供酵母养分,还能帮助面包上色和增加风味,我通常用细砂糖,量不需要太多,但也不能省略。最后是油脂,我偏爱 无盐黄油,它能赋予面包更柔和的质地和更丰富的奶香。

好,材料都备齐了,咱们就说说最关键的 揉面。这是个体力活,也是个技术活,更是个充满禅意的过程。一开始,你会把除了黄油以外的所有材料——面粉、冰水/牛奶、糖、盐、酵母——倒进一个大碗里,用筷子搅成一个湿粘、没有干粉的团。我喜欢用手直接去感受它,那种湿乎乎、像泥巴一样的触感,是它生命的起点。然后,把面团从碗里倒出来,放到撒了薄粉的案板上。

手揉面,我的“秘诀”就是:推、叠、摔。刚开始它会很粘,粘得你恨不得放弃。但千万别加太多干粉,那样会改变配方比例,让面包变硬。坚持住,用手掌根部往前推,然后把推开的面团叠回来,再用力摔出去。重复这个动作,大概15-20分钟,你会感觉到面团从最初的“桀骜不驯”,慢慢变得光滑一些,不再那么粘手,甚至会有点弹性。这时候,就是加入软化的 无盐黄油 的时候了。把黄油一点点揉进面团里,又会经历一段“返祖”时期,面团会再次变得湿粘。别慌,继续推、叠、摔,黄油会慢慢被吸收,面团也会越来越柔软,越来越有延展性。

揉面的终极目标,是达到 “手套膜” 的状态。所谓手套膜,就是你取一小块面团,慢慢抻开,能够拉出非常薄、半透明,甚至可以看到指纹的膜,而且不容易破裂。这个阶段的面筋,才真正发展到了最佳状态,你的面包才能拥有漂亮的组织和极致的弹性。我第一次揉出手套膜的时候,兴奋得差点跳起来,那种成就感,是任何一个烘焙爱好者都无法抗拒的。如果你有厨师机,那会省力很多,但手揉的乐趣和对力道的掌控,是厨师机无法替代的。我常说,手揉面团,是跟面粉在对话,它会告诉你,它现在想要什么。

面团揉好了,就到了 第一次醒发 (Bulk Fermentation)。找一个大碗,抹上一层薄薄的油,把面团放进去,盖上保鲜膜,放在温暖湿润的地方。我一般会把烤箱预热到30度左右然后关掉,再放一碗热水进去,营造一个“发酵箱”。理想的发酵温度是26-28摄氏度。发酵的时间,不是固定的,而是要看面团的状态。通常是1到1.5小时,面团会膨胀到原来的2-2.5倍大。怎么判断?用手指蘸点面粉,轻轻戳一下面团,如果洞口不回缩或者回缩很慢,就说明发酵好了;如果迅速回弹,那就是没发够;如果整个面团塌陷,那就是发酵过度了。过度发酵的面团会有酸味,烤出来的面包组织粗糙。

发酵好的面团要轻柔排气,分割成你想要的大小。我通常会分成三份,做成一个大吐司,或者分成八九份,做成小餐包。排气的时候,动作要轻,千万别把好不容易发起来的气泡全部压光。然后就是 整形。小餐包就简单,揉圆即可。吐司的话,需要卷两到三折,让面团内部的组织更加均匀紧实。整形完成后,把面团放到模具里,或者放在铺了烘焙纸的烤盘上。

接着是 第二次醒发 (Final Proof)。再次把它放到温暖湿润的环境中,这次发酵到1.5倍大左右,面团会变得更轻盈,手指轻轻按压有弹性,但又不会很快回弹。这一步通常需要30-45分钟。发酵快结束的时候,就可以预热你的烤箱了。

烘烤,这是成果验收的时刻。我的烤箱是180-190摄氏度(具体看你的烤箱脾气,我家烤箱温度偏高,所以我一般设180度),预热至少20分钟,让烤箱内部温度足够稳定。面包入炉前,我有个小“秘诀”:在烤箱底部放一碗开水,或者在烤箱预热时放入一个空烤盘,入炉时倒入半杯开水,瞬间产生大量蒸汽,这能让面包外皮更好地膨胀,烤出 脆薄的表皮,而不是厚硬的“铁皮”。烤制时间根据大小而定,小餐包大约15-20分钟,吐司可能需要30-35分钟。烤到面包表面呈金黄色,拍打底部有空洞的回响,就大功告成了。

问题 可能原因 解决方案
面包像石头一样硬 揉面不足、发酵过度或不足、烤箱温度过低 揉出“手套膜”、调整发酵时间、提升烤箱温度
表皮过厚过硬 烤箱内湿度不足、烘烤时间过长 增加烤箱湿度、缩短烘烤时间
内部湿粘 烘烤不足、面团含水量过高 延长烘烤时间、下次适当减少水量
面包有酸味 发酵过度、酵母过多 缩短发酵时间、减少酵母用量
塌陷 发酵过度、整形不紧实 缩短发酵时间、紧实整形

出炉的那一刻,满屋子都是面包的香气,那是一种带着麦子和烘烤的温暖香气,闻着就让人觉得安心、幸福。刚出炉的面包,外皮是热乎乎的,带着薄脆,内里却柔软得像云朵。我通常会忍着烫,掰一块,放在嘴里,那种温热、蓬松、充满嚼劲的口感,是任何冰冷的面包店货色都无法比拟的。

我的孩子们,从小就是吃着我做的面包长大的。他们每次放学回家,闻到面包香,就会冲进厨房,等不及凉透就想撕一块。看着他们满足的样子,听着他们对“妈妈牌面包”的赞不绝口,我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我甚至记得有一次,我揉面揉到晚上十一点,因为面团一直没达到我理想的“手套膜”状态,那次我真是气馁到想放弃。但第二天早上,当那个完美的吐司从烤箱里出来,金黄的表皮,轻盈的口感,所有的抱怨都烟消云散了。

做面包,不仅仅是做一道食物,更像是在跟时间、跟温度、跟面粉的脾气打交道。它需要耐心,需要细致的观察,更需要一点点“屡败屡战”的勇气。每一个步骤都环环相扣,一个环节出了错,都可能影响最终的结果。但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每一次成功,都是对你付出的最大肯定。

所以,如果你也想尝试做面包,别害怕。从最基础的配方开始,多感受面团的状态,多观察烤箱的脾气。把厨房当成你的实验室,把每一次的尝试都当成一次探索。你会发现,当香气溢满厨房,当热腾腾的面包出炉时,那种踏实又充满成就感的幸福,是真正能治愈人心的。而这,就是我这些年,在厨房里最大的收获。

面包家常做法插图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