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觉得,这世上有些味道,是和记忆紧紧缠在一起的。提起“老面包”,你脑子里浮现的是什么?是那种外面油光发亮,内里蓬松却带着一丝韧劲的甜面团?还是那种只有街角老式点心铺才有的,沉甸甸、麦香味十足、越嚼越香的朴素滋味?对我而言,后者才是真谛。那些超市里卖的,三天两头就干得发硬,入口如棉花糖般轻飘飘的,真称不上“老面包”。在我这老饕看来,真正的老面包,那得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放上两三天依然湿润柔软,风味不减,甚至更添几分醇厚。它不华丽,但有深度,有故事。
为了找回这个味儿,我可没少折腾。从最初的瞎蒙乱撞,到后来埋头啃书,再到无数次失败的沮丧,和偶尔灵光一现的惊喜,我的厨房就没消停过。现在,我自诩琢磨出了一套“我的老面包”哲学,核心就两个字:耐心。还有,就是对食材和细节的那么一点点“固执”。
这配方,我调整了无数回,才终于达到了我心目中的标准。它不需要你有多高级的厨具,但需要你把心放进去,感受面团的呼吸,理解时间的神奇。
我的老面包配方(适合一个450克吐司模具)
核心秘诀一:汤种(TANGZHONG)
这是老面包柔软湿润,并且能长时间保持新鲜的关键。汤种,说白了就是把一部分面粉和水煮成糊状。别小看这一步,它能让面粉糊化,吸收更多的水分,从而锁住面包的湿气。
汤种材料:
高筋面粉:20克
清水:100克
汤种制作:
将高筋面粉和清水在一个小锅里混合均匀,用小火边加热边搅拌,直到面糊变得浓稠,表面出现纹路(约65℃)。离火,盖上保鲜膜,放凉至室温或冷藏备用。我通常会提前一晚做好,放冰箱冷藏,第二天直接用。那种冰凉滑腻的触感,就是成功的汤种。
主面团材料:
高筋面粉:250克 (我偏爱日本产的日清山茶花,麦香味更浓郁,吸水性也极佳。实在没有,国产的王后或金像也不错,但口感会略有差异。)
细砂糖:40克 (别怕甜,这甜度是提升风味的关键,而且有助于酵母发酵。但我喜欢用那种烘焙专用的细砂糖,颗粒小,溶解快,不会残留颗粒感。)
盐:3克 (海盐最好,能给面包带来更深沉的咸味,与甜味形成美妙的平衡。普通食盐也行,但用量要稍减一点点。)
即发干酵母:3克 (新鲜酵母当然更好,但家用不方便储存。即发干酵母就很好,但要确保是新开封的,活性才高。我总觉得那些放了太久的酵母,就像是睡着了,怎么也叫不醒。)
奶粉:10克 (没有奶粉可以省略,但加了之后面包的奶香味会更浓郁,而且烤出来颜色也更漂亮。全脂的最好。)
鸡蛋:一个(约50克)
冰水或冰牛奶:40克 (这里强调“冰”,是因为揉面会产热,用冰水能有效控制面团温度,让酵母在最舒服的环境下工作,延缓发酵速度,从而让风味更足。我个人更喜欢冰牛奶,因为能增加面包的奶香和柔软度。)
无盐黄油:25克 (切小块,室温软化。一定要无盐黄油!有盐黄油会影响面团发酵,而且不好控制整体咸度。我喜欢用安佳或者总统的,奶香味纯正。)
汤种:所有冷却好的汤种
我的老面包制作流程与心得:
-
混合除了黄油以外的所有主面团材料:
把所有主面团材料(除了黄油)和冷却好的汤种一股脑儿倒进厨师机里。先低速搅拌,让面粉和液体充分混合成一个粗糙的面团。如果你没有厨师机,手揉也一样,就是费点力气。刚开始会觉得黏糊糊的,但别急着加粉,忍住。
-
第一次揉面与“湿粘阶段”的拉扯:
转中速揉面,大概揉个七八分钟,直到面团变得光滑,能拉扯出比较厚的膜,但扯开时边缘还是锯齿状的。这时候,用手摸面团,会觉得它很有弹性,但依然有些粘手。这是正常现象。揉面过程中,你会发现面团从最初的黏答答,到慢慢变得有筋性,指尖传来那份绵软的阻力,这是面筋开始形成的信号。
-
加入软化黄油,迎接“手套膜”挑战:
把软化好的无盐黄油小块地加进去。一开始面团会变得更黏更滑,好像黄油根本不肯被吸收。别灰心,继续中速揉。这个阶段需要些耐心,大概又要揉个10-15分钟。你会亲眼见证黄油如何一点点被面团吞噬,面团从油腻不堪变得越来越有光泽,越来越有弹性。最终,当你揪一小块面团,轻轻地向四周拉伸,能拉出透明且薄如蝉翼的薄膜,即使破裂,边缘也是光滑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手套膜”了。我无数次为这一刻的到来而心潮澎湃,因为我知道,面包的完美口感就从这里开始了。
-
第一次发酵(基础发酵):低温长时间的秘密:
将面团滚圆,收口朝下放入一个抹了薄油的容器中,盖上保鲜膜。现在,重点来了——低温长时间发酵。我通常会把它放进冰箱冷藏室,进行12-18小时的慢发酵。没错,要这么久!虽然有些食谱说室温发酵一小时就行,但那出来的面包,风味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低温慢发酵能让酵母更充分地分解面粉中的糖分,产生更多复杂的芳香物质,让面包的风味更加醇厚,口感也更细腻。当你第二天早上打开冰箱,看到面团膨胀到两倍大,带着一股微微的酒香,就知道这漫长的等待是值得的。
发酵环境 建议时长 面包风味 面包组织 室温(25-28℃) 60-90分钟 麦香味较直接 柔软,略欠深度 低温冷藏(4-6℃) 12-18小时 醇厚,麦芽香浓郁 湿润,细腻,有韧性 -
排气与分割滚圆:温柔的对待:
取出冷藏发酵好的面团,轻轻地按压,将里面的气体排净。这一步要温柔,别暴力对待,以免破坏面筋。将面团从容器中取出,放在撒了薄粉的操作台上,大致称重,然后分成三等份(或者根据你的吐司模具大小来分)。每一份都轻轻滚圆,盖上保鲜膜,让它们松弛15-20分钟。这时候,面团会变得非常听话,按下去会有一点阻力,说明筋性回来了。
-
整形:塑造面包的灵魂:
取一个松弛好的面团,用擀面杖从中间向两端擀开成长椭圆形。然后从上向下卷起,卷成一个紧实的筒状。再松弛5分钟。接着,把筒状面团再次擀开成长条形,长度要与你的吐司模具长度接近。再从一端紧密地卷起,收口朝下。这一步的紧实度非常重要,它决定了烤出来面包的组织是否均匀,是否有漂亮的螺旋纹。
-
第二次发酵(最后发酵):湿润的温暖:
把整形好的面团放入抹了油的吐司模具中。盖上保鲜膜,或者放入一个温暖湿润的环境中进行二次发酵。我通常会在烤箱里放一碗热水,制造一个温暖潮湿的环境。发酵大概需要40-60分钟,直到面团膨胀到模具的八九分满。用手指轻轻按压面团表面,如果凹陷下去的痕迹缓慢回弹,就说明发酵到位了。千万别发酵过度,那样面包会塌陷,组织粗糙。看着面团慢慢长大,那是一种无言的喜悦。
-
烘烤:温度与时间是艺术:
烤箱提前预热到170-180℃。入炉前,可以在面团表面刷一层蛋液,让面包颜色更金黄诱人。我通常会先用180℃烤10分钟,让面包迅速定型并上色,然后降到170℃再烤25-30分钟。具体时间要根据你的烤箱脾气来调整。烤到面包表面金黄,轻敲表面有空洞的声音,闻到浓郁的麦香味,就差不多了。如果担心顶部上色过深,可以盖一张锡纸。
判断面包是否烤熟,除了看颜色,我还有个小窍门:用温度计插入面包内部,如果达到90-95℃,就说明熟透了。刚出炉的面包,整个屋子都弥漫着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带着麦芽香的暖意,简直是冬日里最美好的馈赠。
-
冷却与享用:耐心的最后一公里:
面包出炉后,立刻脱模,放在晾网上彻底冷却。切记,一定要彻底冷却,至少等一两个小时。热面包切开会回缩,内部组织也容易发黏。凉透的老面包,用手轻轻掰开,你会看到里面一丝丝的拉丝,尝一口,那份柔软湿润,淡淡的甜意,混合着麦芽的醇香,让人忍不住闭上眼睛细细品味。
我记得有一次,我妈吃了我做的老面包,只是轻轻地说了句:“这味道,倒是有点像我小时候吃过的那种。”我心里一下子就暖了起来。这大概就是我一直以来追求的,那种穿越时空的味觉记忆吧。
这老面包,可以抹点黄油,配杯咖啡;也可以夹片培根煎蛋,做成早餐三明治。它不像那些花里胡哨的面包,有着千变万化的造型和馅料。它的美,在于那份返璞归真的味道和口感。每一次揉面,每一次等待,都不仅仅是为了一个面包,更是为了那份对生活的热爱,对食物的尊重。希望你也能在自己的厨房里,找到属于你的“老面包”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