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肉段这玩意儿,听着简单,想做好了,嘿,那学问可大了去了。不是随便抓把肉下锅炸炸,淋个齁甜齁咸的汁儿就叫溜肉段的。在我这儿,它得是有点儿门道的,得有灵魂。
我第一次吃着像样儿的溜肉段,是在哈尔滨一个特不起眼的小馆子里。那之前在北京吃过不少,总觉得差点儿意思,要不就是肉柴得跟嚼木头似的,要不就是面糊裹得跟盔甲一样厚,汁儿要么像水,要么像浆糊。但那回,一筷子下去,我的天!外面那层炸衣薄薄的,带着股焦香,咬开是嫩得要命的肉,汁儿呢,不是糊在外面一层,而是刚刚好挂在肉上,亮晶晶的,酸甜咸鲜平衡得恰到好处。从那以后,这味道就在我心里扎了根,回家我就开始折腾。
失败那是家常便饭。头几次别提了,炸出来的肉跟硬邦邦的石头蛋子似的,下锅一吸油,捞出来油汪汪的,还没放汁儿呢,就腻得慌。要不就是裹糊裹得跟个小馒头似的,肉丁藏在里面找不着。最惨一回,勾芡没弄好,一锅浆糊,肉倒进去直接裹成一个大疙瘩,你说气人不气人?
摸索了这么多年,我总算悟出点儿道道来。今儿就跟你们掰扯掰扯,我心里的那个“对味儿”的溜肉段,到底该咋做。
食材是第一位的。肉不能马虎。市面上最常用的是 猪里脊,因为瘦。但里脊这部位,一炸就容易柴,口感发紧。我的首选是 梅花肉,也叫肩胛肉或者上脑。这块肉带着点儿花,油花儿均匀,瘦而不柴,炸出来口感特别嫩滑,而且不会像五花肉那样腻。挑的时候,要看肉的纹理,梅花肉的纹理有点像雪花,颜色鲜红均匀。买回来别直接切,放冰箱冷冻半小时到一小时,让肉稍微硬一点,这样切丁的时候形状能规整些,大概拇指甲大小一块。
切好的肉丁得 腌制。这是给肉入底味儿,也是让它保持嫩滑的关键。我一般用点儿 生抽、一点点 老抽(为了上色,一点点就好)、一点点 料酒 去腥、然后是 盐 和一点点 糖 提鲜。最关键的是要加点儿 白胡椒粉,去腥增香效果特别好。抓匀,然后加一点点食用油,锁住水分,防止肉丁粘连。腌个十五到二十分钟就行,不用太久。
接下来是裹糊,这个环节太重要了!溜肉段要好吃,外层的酥脆感和里面的嫩滑感是核心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就靠这层糊。不是面粉!面粉炸出来容易死,不酥脆。也不是光用玉米淀粉,玉米淀粉太脆,容易掉渣,而且回软快。我的秘诀是 土豆淀粉!东北菜很多都用它。土豆淀粉吸水性好,炸出来特别蓬松酥脆,而且能裹得住肉。
裹糊的手法也讲究。先把腌好的肉丁稍微沥一下多余的汁水,或者用厨房纸蘸一下,但别全擦干。然后把肉丁放进一个大碗里,撒上足量的 土豆淀粉。先干拌,让每块肉丁都沾上干粉。这时候你会发现粉都裹在肉上,看起来很干。然后,一点一点地加 水。注意,是 水,不是蛋液。蛋液炸出来容易发硬,颜色也不太好看。水要一点点加,用手抓匀,边加边抓,直到肉丁表面裹上一层薄薄的、黏黏糊糊的、能挂住但又不会往下滴的糊。用我的话形容,就是像给每块肉丁穿了件薄薄的、有点儿湿的小毛衣。抓起来是黏糊糊的,但不是那种面疙瘩。这个状态不好形容,得凭手感多试几次。如果水多了,糊太稀,炸出来不脆;水少了,裹不匀,肉容易柴。加完水,再淋一点点食用油抓匀,防止油炸时粘连。
裹好糊,就可以准备炸了。炸溜肉段,最好是 复炸,也就是炸两遍。第一遍定型,第二遍增酥。
油要用宽油,能没过肉丁。第一次炸,油温别太高,大概五六成热(筷子放进去,周围会冒密集的小泡泡)。一块一块地下入肉丁,别一下全倒进去,容易粘连,也容易让油温快速降下来。用筷子轻轻拨散,让肉丁不要粘在一起。第一遍炸到啥样?颜色微微发黄,外壳刚定型有点儿硬度了,就可以捞出来了。这时候它们是有点软的,颜色也比较浅。
然后!把捞出来的肉丁放在漏网上控油。这时候把锅里的油继续加热,把油温拉上去!拉到七八成热(油面有点冒烟,筷子放进去周围迅速冒大量泡泡)。然后!把肉丁倒回去!这就是 复炸!听那声音!“滋啦滋啦”!爽啊! 复炸 的时间要短,大概三十秒到一分钟,看到肉丁颜色变成金黄,外壳变得更硬挺、更酥脆,就可以赶紧捞出来了。捞出来再次控油。这时候的肉段,用筷子敲一下,能听到清脆的声音,手感也是硬硬的,这酥脆度就对了!
肉段炸好了,接下来是调汁儿和炒制。这又是考验手艺的时候。有人喜欢酸甜口,有人喜欢纯咸鲜。我家比较折中,是酸甜咸鲜都有点儿。
我的基础汁儿是这样的(比例可以根据自己口味调整,这是个参考):
调料 | 大概用量(以炒一盘肉段为例) | 作用 |
---|---|---|
生抽 | 2勺 | 咸鲜底味 |
老抽 | 半勺 | 颜色 |
醋 | 2-3勺 | 酸味,解腻 |
糖 | 1-2勺 | 甜味,平衡 |
料酒 | 1勺 | 去腥 |
白胡椒粉 | 少许 | 提味 |
清水/高汤 | 小半碗 | 溶解调料,形成汤汁 |
水淀粉 | 适量 | 勾芡,让汁挂在肉上 |
我会先把这些调料(除了水淀粉)在一个碗里混合均匀。醋的量很重要,醋加少了发腻,加多了太冲。我的习惯是,醋的量跟生抽差不多,甚至可以略多一点点,酸味能很好地解炸肉的腻。糖用来平衡酸味,让味道柔和不尖锐。
对了,我家做溜肉段,还喜欢加点配菜。虽然有些老派东北馆子只用肉,但我总觉得加点儿菜颜色更好看,口感也丰富。我爱放的是 青椒 和 木耳。青椒切块,木耳泡发撕小朵。这俩焯一下水断生,或者过一下油,保持颜色和脆感。 胡萝卜 也行,切菱形片,烫一下。
锅里留一点点底油,烧热。下 蒜片 和 姜片 爆香。我的习惯啊, 蒜 一定要多!蒜香是溜肉段咸鲜口儿的灵魂伴侣。爆香后,可以把配菜(如果用了)倒进去快速翻炒几下。然后!把刚才调好的料汁儿倒进去!瞬间蒸腾起来的香气,带着醋的微酸,糖的甜润,混合着蒜香,太诱人了!
汁儿烧开后,转小火,开始勾芡。 水淀粉 要用土豆淀粉加水调的,调稀一点,别太稠。一点一点淋入锅里,边淋边用勺子搅动汤汁,直到汤汁变得浓稠透亮,能挂在勺子上,而不是流淌下来像水,也不是凝成一团像浆糊。这个度也得练。如果觉得汤汁太少,可以再加点水或高汤调整。
勾好芡,汤汁儿是明亮的、黏稠的,看着特别诱人。这时候!转大火!把炸好的肉段和配菜(如果之前没加)一起倒进锅里!快速!用勺子或锅铲快速颠锅翻炒!让每一块肉段都均匀地裹上亮晶晶的汤汁儿。这个过程一定要快,目的是让汁儿裹上肉,同时尽量减少肉段在锅里停留的时间,保持它的酥脆感。翻炒均匀,看到汁儿都裹上去了,就可以关火,盛盘!
讲究一点的,出锅前可以淋几滴 香油 增香。
盛出来的溜肉段,看着颜色金黄,外面裹着亮亮的汁儿,偶尔夹杂着绿的青椒、黑的木耳、红的胡萝卜。夹一块,放到嘴里,先是外壳“咔嚓”一声轻微的酥脆感,接着是裹着浓郁酱汁的嫩滑肉丁,蒜香、醋酸、糖甜、酱油的咸鲜,各种味道在嘴里爆炸。吃起来一点都不柴,也不腻。配碗大米饭,那感觉,绝了!
这道菜,我妈爱吃,我爸爱吃,我对象爱吃,我家的狗子闻到味儿都能蹲在厨房门口流哈喇子。它是道硬菜,是道能镇场子的菜。每次做,都得备足了肉,因为一盘肯定不够吃。
说来说去,做溜肉段没有唯一的标准,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那个“对味儿”的版本。我的这些心得,也都是在厨房里一点点折腾出来、失败了无数次才摸索出来的。可能跟外头饭店的招牌做法不一样,但对我来说,这就是家的味道,是花时间花心思,带着点儿个人小执念做出来的,最能让我心满意足的溜肉段。你们要是也想在家试试,别怕失败,多做几次,找到属于你自己的那个“对味儿”的点儿,就好了。别被那些条条框框框死了,厨房是自己的乐园嘛,怎么高兴怎么来!但肉一定要嫩,炸一定要脆,汁儿一定要平衡!这是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