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常菜 溜肉段的做法

溜肉段的做法

溜肉段的做法

说起溜肉段,这可真是个东北菜里的“硬茬儿”,也是我家餐桌上的常客。甭管外面饭馆里把它做得多花哨,在我心里,那份最地道的、最让人魂牵梦绕的味道,还得是自己家里鼓捣出来的。这么些年,从刚开始学厨的毛头小子,到现在厨房里能说上两句的“老油条”,这溜肉段,我可没少跟它较劲。失败的次数嘛,唉,说多了都是泪,但每次失败,就像是给味蕾上了一课,让我更懂得它藏在平凡里的不平凡。

做溜肉段,选肉是第一步,也是顶重要的一步。那些网上说什么里脊肉、后腿肉都行的,我只能说,勉强吧。真要做出那种外酥里嫩、咬下去还有肉汁的感觉,我心里的不二之选永远是 猪梅花肉。这块肉啊,肥瘦相间得恰到好处,像雪花一样分布着细密的脂肪,煎炸的时候,这些脂肪融化一部分,能让肉块口感更滋润,不柴不干。不像纯瘦肉,一炸就容易缩,咬起来跟柴火棍儿似的。买的时候,就跟肉铺老板说要梅花肉,看着纹理漂亮、颜色鲜亮的就没错了。买回家来,先用厨房纸吸干表面的血水,然后切成两三厘米见方的大块儿。别切太小啊,太小了一炸就没了,吃着不过瘾;也别太大,炸的时候不容易熟透,外面糊了里头还生着呢。这个尺寸,我是试了无数次,总结出来的最佳方案。

肉切好后,就是腌制。这是给肉块打底味儿的关键。我的配方嘛,其实也不复杂,但有几个小细节,是我自己琢磨出来的。碗里放切好的肉块,先来一勺料酒,去腥是必须的。然后是生抽、一点点老抽上色(别多啊,一点点就好,免得炸出来颜色太深发黑),一点糖提鲜,少许盐调味。这里我要特别强调,别放太多盐!因为后面调芡汁的时候还要放酱油,盐多了容易齁。接着,打一个 鸡蛋 进去。这鸡蛋可不是随便放的,它能让肉块挂糊更均匀,炸出来更蓬松。然后,重头戏来了——放 食用油。对,你没听错,腌肉的时候放一勺油,能锁住肉里的水分,让炸出来的肉段更嫩。用手抓匀,让每块肉都裹上腌料,稍微抓揉一会儿,让肉吃透味道。

抓匀腌料后,就该裹糊了。这一步是决定溜肉段是否酥脆的关键。我用的是 玉米淀粉,不是面粉哦。玉米淀粉炸出来更脆,而且不容易回软。把腌好的肉块一块一块地蘸上玉米淀粉,让肉块表面均匀地裹上一层薄薄的干粉。裹好粉的肉块,放到一个盘子里,互相之间稍微留点空隙,免得粘在一起。这里有个我的“秘诀”:裹好粉后,别急着下锅炸,让它静置个五到十分钟。这个过程叫“返潮”,裹在肉块表面的干粉会吸收肉里的水分,变得有点湿润,这样下锅炸的时候,面糊能更好地附着在肉上,炸出来的外壳会更完整、更酥脆。

炸肉段,这可是个技术活儿。得炸两遍。第一遍是炸定型、炸熟。锅里倒多一点油,得能没过肉块。开中大火把油烧热,油温大概 七成热 左右。怎么判断七成热?放一小块淀粉进去,如果淀粉迅速浮起来,周围冒着密集的小泡,但烟还没冒起来,那差不多就对了。把裹好粉的肉块,一块一块地轻轻滑进油锅。别一下子倒进去,容易粘连,油温也会一下子降很多。放进去后,先别动它,等面糊炸硬定型了,再用筷子轻轻拨散。炸到肉块表面颜色开始变黄,有点硬度了,就可以捞出来了。这一步大概也就炸个两三分钟,主要是让肉块定型。

捞出来的肉段,先放在一边控控油。然后把油锅里的火稍微加大一点,让油温升到 八九成热。怎么判断?油面开始冒轻烟了,丢进去的淀粉渣会瞬间炸焦,声音很清脆。这时候,把炸过一遍的肉段重新倒回锅里,进行 复炸!复炸的时间很短,也就 三十秒到一分钟。这一步是把肉段的外壳炸得金黄酥脆,同时逼出里面多余的油脂。炸的时候能听到油锅里噼里啪啦响得很热闹,看着肉段的颜色从浅黄变成金黄,甚至是有点焦黄,感觉外壳变得非常坚挺,赶紧捞出来。记住,复炸时间一定不能长,长了肉里的水分全炸干了,就吃不出那种外酥里嫩的口感了。捞出来的肉段,这时候你就能听到它那自带的“咔嚓”声了,这声儿,听着就让人流口水!

肉段炸好了,接下来是调芡汁和最后“溜”的步骤。芡汁是这道菜的灵魂之一。我的芡汁配方比较简单,但味道很正。一个小碗里,放两勺生抽、一勺醋(别怕放醋,溜肉段就是要带点酸味的,解腻提鲜)、半勺糖(调和酸咸)、一点点盐(尝尝咸淡再决定加不加)。然后是水淀粉,我一般是两勺玉米淀粉加小半碗清水,搅匀了备用。为啥要用玉米淀粉?还是因为它勾出来的芡透明、有光泽,而且不易澥。

炒锅留一点点底油,把提前切好的配料放进去炒。传统的溜肉段配料一般是 青椒、木耳和胡萝卜片。青椒和胡萝卜切成菱形片,木耳泡发撕成小朵。先把胡萝卜片和木耳放进去煸炒一下,断生。胡萝卜炒一下颜色会更漂亮,营养也更容易吸收。木耳炒的时候,能听到它“噼里啪啦”的爆裂声,挺有意思的。炒到它们颜色变深,有点软了,再把青椒片放进去。青椒不用炒太久,断生变色就行,保持一点脆感更好吃。

配料炒好后,把调好的芡汁再次搅匀(淀粉容易沉底),沿着锅边倒进去。这时候要快速翻炒,让芡汁均匀地裹在配料上。你会看到汤汁从清水状变成浓稠的糊状,而且会变得油亮油亮的,这就是“乳化”的效果。火候要控制好,别太大,容易糊锅。

芡汁浓稠后,把之前炸好的肉段一股脑倒进锅里!这时候,手要快,翻炒的动作要轻柔又迅速,让每一块肉段都裹上那油亮的芡汁。翻炒的时间也非常短,基本就是把芡汁均匀裹上的过程,最多也就十几秒。如果炒太久,刚炸好的肉段外壳就会被芡汁泡软,失去酥脆的口感了。所以我一般是芡汁一稠,肉段一下锅,快速翻两下,立刻关火,出锅!

出锅装盘,撒上一点点葱花或者香菜碎,简直是完美!一盘色泽金黄、泛着油亮光泽的溜肉段就端上桌了。闻着那股子混合着肉香、酱香、醋香和一点点蔬菜清香的味道,肚子里的馋虫瞬间就被勾起来了。夹一块肉段放进嘴里,首先感受到的是外壳那层薄薄的酥脆,接着是牙齿陷入到里面软嫩多汁的肉里,外酥内嫩的对比口感,简直太美妙了。裹着芡汁的肉段,味道层次也很丰富,有酱油的咸鲜、醋的微酸解腻、糖的提鲜、还有青椒木耳带来的清新口感,一点都不觉得油腻,反而越吃越想吃。

我记得有一次,家里来了南方朋友,我特意做了这道溜肉段。他们吃完后瞪大了眼睛说:“原来北方的锅包肉是这样的啊!”我哭笑不得,赶紧解释说这不是锅包肉,这是溜肉段,虽然都是炸肉块,但芡汁和风味完全不一样。锅包肉是酸甜的,溜肉段是咸鲜微酸的。这就是南北口味的差异,也是中华美食的有趣之处吧。不过话说回来,溜肉段这玩意儿,虽然家家户户都会做,但每个人做出来的味道,可能都有那么点不一样。有人喜欢勾芡浓一点,有人喜欢清淡点;有人喜欢多放醋,有人喜欢少放。我觉得这就是家常菜的魅力,它没有固定的教科书标准,承载的是每个家庭的口味记忆和烹饪习惯。

我家领导就特别喜欢吃我做的溜肉段,每次做这道菜,他都能多吃一碗饭。看着他吃得开心的样子,我就觉得在厨房里忙活再累也值了。有时候,一道菜不仅仅是填饱肚子那么简单,它更像是连接家人情感的纽带,是平凡日子里那些闪闪发光的小确幸。

所以啊,如果你也想试试在家做这道溜肉段,别害怕失败。第一次炸出来不够酥?芡汁没调好?没关系,下次再来。多做几次,慢慢就能找到感觉了。食材的新鲜度、油温的控制、腌制的时间、芡汁的浓稠度,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最终的味道。但这不正是烹饪的乐趣所在吗?在一次次的尝试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个味道。对我来说,溜肉段不仅仅是一道菜,它更像是我和厨房之间的一段故事,一段关于热爱、关于坚持、关于家常味道的温暖故事。希望你也能在家做出属于你的那份美味溜肉段!

溜肉段的做法插图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