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面饼的做法
说起发面饼,我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不是什么复杂的配方,也不是什么高深的技巧,而是我奶奶那双常年沾着面粉的手。小时候,每到傍晚,奶奶的厨房里就弥漫着一股酵母混着麦子的香气,那是她老人家开始做发面饼的信号。那香味,比任何闹钟都准时,也比任何记忆都深刻。如今我自己也捣鼓了几十年厨房,从一个厨房小白硬生生磨成了个“老江湖”,这发面饼,也成了我家里餐桌上雷打不动的一道主食。看似简单,但要做出那种外皮微微酥脆、内里蓬松柔软、掰开后能看见均匀大孔洞、吃起来带着淡淡麦香和回甜的发面饼,里头的门道可真不少。
我见过太多方子,也试过五花八门的“捷径”,什么泡打粉啦,什么先蒸后烙啦,但我告诉你,真正能触及灵魂的,还是最传统、最纯粹的那条路。别急,听我慢慢道来,这里头有我的血泪史,也有我的得意之作。
第一,面粉的选择,这可是根基,半点马虎不得。
市面上花花绿绿的面粉袋子那么多,我独爱 中筋面粉。是的,就是那种最普通、最家常的all-purpose flour。别瞧不起它,发面饼要的就是那种不过分筋道,又能撑起内部气孔的温和质地。高筋面粉筋度太高,做出来的饼会过于瓷实,嚼劲是有了,但少了那份松软;低筋面粉又太软,撑不起内部结构,饼容易塌。所以,老老实实选好中筋。牌子嘛,我个人偏好那种面粉本身就带着股清雅麦香味的,有些廉价面粉闻起来总有点怪味,趁早弃了。
第二,酵母和水的黄金配比,以及温度的玄学。
这酵母,我是雷打不动地用 干酵母。新鲜酵母固然好,可保质期短,不易储存,咱们居家过日子,便利性也得考虑。我的秘诀是:每500克面粉,配5克干酵母。这个比例,在绝大多数家庭环境下,都能保证酵母有足够的“动力”去工作,又不至于让饼发出太重的酵母味。
水呢?重中之重!它直接决定了饼的口感。你别听那些方子说什么“大概XX毫升”,厨房里没有“大概”二字,尤其是发面。我经过无数次的实践和失败,总结出一个相对稳定的比例:500克面粉,大概需要280毫升到300毫升的水。 瞧,我用了“大概”了,但不是没理由的——因为面粉的吸水性会因批次、品牌、甚至存放环境略有差异。所以,水要 分次加。先倒一部分,边搅拌边看面粉的状态,直到所有面粉都润湿成雪花状,再一点点往里添,直到面团能初步成团,但还带着点儿黏手劲儿,就对了。记住,发面饼要软,水就得比做饺子面多那么一丢丢。
至于水的温度,这是酵母的“命门”。用冷水,它睡着了;用开水,它直接“归西”了。我每次都是用手试,感觉 温温的,像婴儿洗澡水一样,大概 35-40°C,这个温度能最大限度地激活酵母的活性,让它们欢快地跳舞,产生二氧化碳。你把酵母先用这温度的水化开,静置个五分钟,看看水面是不是起了层细密的泡沫,如果有了,恭喜你,酵母活了!要是没动静,赶紧换一包酵母吧,别耽误时间了。
我还会加一小勺 白糖,大概5克左右,给酵母提供“口粮”,加速发酵。同时,别忘了再加 3克左右的盐,盐不仅仅是为了调味,它还能让面粉的筋性变得更好,口感更丰富,而且能平衡酵母的微酸,让饼的味道更有层次。
第三,揉面:耐心是最好的调味料。
面粉、酵母水、糖、盐都倒进一个大盆里,先用筷子搅成絮状,然后上手揉。千万别急着把面团揉得光滑无比,先揉个三五分钟,让面粉和水充分结合,直到没有干粉,面团也成型了,但可能还有点坑洼不平。这时候,盖上保鲜膜,让面团“歇”个10-15分钟。这个过程叫“饧面”,能让面粉充分吸水,面筋得到放松,后续再揉就事半功倍了。
饧好后,再来揉面。你会发现,面团变得柔软了很多,也更容易操作了。这时候,就要使出你的“洪荒之力”,把面团 揉到“三光”——盆光、手光、面光。但我的标准不止于此,我更看重的是面团的 触感:它应该变得 非常柔软,富有弹性,按下去能缓慢回弹,摸起来像婴儿的屁股一样光滑细腻。这个过程可能需要10分钟甚至更久,别偷懒,揉面越充分,做出来的饼内部组织越均匀,口感越好。
第四,一次发酵(醒发),别只盯着时间。
揉好的面团滚圆,放入一个大碗里,盖上保鲜膜,或者用湿布,送到一个 温暖湿润的地方 进行发酵。我家最常用的地方是烤箱,不开火,但开着灯(利用灯泡的余温),或者厨房里阳光好的地方。
发酵时间并没有一个固定标准,它受温度、湿度、酵母活性等多种因素影响。我的判断标准是 看面团的状态:它应该膨胀到 原来的2倍大甚至2.5倍大,轻轻按压面团表面,会感觉很柔软,并且能缓慢回弹。如果快速塌陷,那就是发酵过度了,饼会有酸味;如果按下去没有回弹,面团很硬,那就是没发好。
我有一个小诀窍:用手指蘸点面粉,在面团中央戳个洞,如果洞口不回缩,或者只有非常轻微的回缩,并且内部呈现出 漂亮的蜂窝状组织,那恭喜你,发好了!
关键步骤 | 常见误区 | 我的“秘诀” | 效果 |
---|---|---|---|
发酵温度 | 水温过高/过低 | 35-40°C 温水激活酵母 | 酵母活性最大化 |
揉面力度 | 揉不够,或只追求“三光”而忽略面团弹性 | 充分揉至面团 柔软有弹性,手感像耳垂 | 面筋形成,饼更劲道暄软 |
二次醒发 | 忽略或时间不足 | 饼胚明显膨胀,轻按回弹慢 | 气孔均匀,口感更松软 |
烙饼火候 | 大火焦外,小火不熟 | 中小火 慢烙,盖锅盖 | 外酥里嫩,内外熟透 |
第五,整形与二次发酵,这是松软的保障。
发酵好的面团取出,轻轻按压排气。你揉的时候能听到气泡“噗噗”的声音,闻到一股淡淡的发酵香气。别揉得太过分,把气都揉没了,就前功尽弃了。
将面团分成大小均匀的小份,我一般分成80-100克一个。然后 揉圆,再用擀面杖轻轻擀成厚约1厘米的圆饼胚。这里千万注意,不要擀得太薄,不然烙出来会像死面饼,不够蓬松。如果喜欢,擀开时可以在饼胚中间抹薄薄一层油,再对折叠起来,这样烙出来的饼会有更多层次,但我更偏爱直接擀圆,要的就是那份纯粹的暄软。
擀好的饼胚,不能直接下锅!这是很多新手容易犯的错误。它们需要 二次发酵。把饼胚整齐地码放在铺了烘焙纸的托盘上,互相之间留些空隙,然后再次盖上湿布或保鲜膜,放到温暖湿润的地方,进行 第二次醒发。这次时间会短一些,大概15-20分钟。你还是得观察状态:饼胚会变得 明显膨胀,比刚擀好时大了一圈,用手指轻按,会缓慢回弹,就说明二次发酵完成了。这一步,是让饼内部气孔更均匀、口感更松软的关键。
第六,烙饼,火候的艺术。
取一个 平底不粘锅,中小火预热。锅里倒上 少许食用油,我偏爱玉米油或者花生油,花生油烙出来的饼带着一股独特的坚果香,非常诱人。油不用多,薄薄一层润锅底就行,烙发面饼不需要大油,太油了反而会腻。
油热后,将醒发好的饼胚小心翼翼地放入锅中。别心急,不要一下子放太多,避免锅里温度下降太快。一次烙一到两个,确保锅里有足够的空间。
盖上锅盖,用 中小火 慢烙。盖锅盖能让饼内部受热均匀,也能利用水蒸气让饼更柔软。烙大概2-3分钟,你掀开锅盖,看到饼底已经 金黄,并且饼身 明显膨胀,鼓起来了,甚至像个小枕头一样,这时候就可以翻面了。
翻面后,继续盖盖烙2-3分钟,直到两面都变成 漂亮的焦糖色,用铲子轻轻按压饼身,感觉富有弹性,并且能听到内部气孔被挤压时的 “吱啦”轻响,饼就熟了。整个过程,闻着饼的麦香弥漫开来,看着它从一个扁扁的面团,慢慢变得圆润饱满,内心会涌起一种特别的满足感。
我的小固执和个人感悟:
有些人喜欢在面粉里加点牛奶,说这样更香。我也试过,是香,但总觉得少了点麦子的纯粹香气,而且牛奶有时会让饼的表皮变得过硬,不如清水做的那么“娇嫩”。所以,我还是坚持用清水。
还有,我见过有人烙饼之前会先蒸一下,说是为了确保熟透。但那样烙出来的饼,少了那层直接接触锅底产生的 金黄酥脆的外壳,口感就大打折扣了。对我来说,发面饼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外酥里嫩”,蒸过的饼总少了那份“烟火气”。
做发面饼,说白了,是件跟时间、跟温度、跟手感打交道的事。它不像做蛋糕那样需要精准到克的配方,也不像做雕花那样需要巧夺天工的技艺。它更像是一种生活的智慧,一种对食材的尊重,一种对过程的耐心。当你亲手撕开一个刚出锅、还冒着热气、香气扑鼻的发面饼时,看着它内部均匀的气孔,感受它蓬松柔软的触感,再咬上一大口,感受那股淡淡的麦香和微甜在口腔中弥漫开来,你会觉得,所有的等待和付出,都值了。
这发面饼,可以就着一碗热粥吃,可以夹上奶奶腌的酸豆角,或者夹一筷子酱牛肉,那滋味,就是家,就是童年,就是千金不换的温暖。它不是什么高级料理,但它承载的情感,是任何米其林星级餐厅都给不了的。这就是我的发面饼,带着我的烟火气,带着我对我奶奶,对我厨房记忆的那份深深的眷恋。你呢?也试试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