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常菜 巧克力的做法

巧克力的做法

说起来,在家里捣鼓巧克力这事儿,一开始我是拒绝的。你看看市面上,多的是琳琅满目、包装精致的小块头,干嘛非得折腾自己?但人就是这样,越是觉得“不可能”或者“太专业”的事儿,心里那点儿好奇的小火苗就越是燎原。何况,自从我那位对甜食挑剔得出了名的老友,某次不经意间叹了句“真想尝尝那种纯粹到极致,又不甜腻的巧克力啊”,我就知道,我的厨房“不务正业”清单上,又得添上一笔了。

做巧克力,首先得破除一个迷思:它可不是把巧克力块融化了倒模那么简单。要是那么容易,超市里那些闪着光泽、掰开脆响的巧克力,早就被家庭主妇们“人手一份”了。这中间,藏着一个决定成败的“魔法”——调温。别听到这个词就打退堂鼓,我跟你说,这玩意儿只要掌握了窍门,比你想象中要好玩、要容易上手得多,而且,当你亲手做出的巧克力,在灯光下闪着诱人的光泽,入口即化,发出清脆的“咔嚓”声时,那种成就感,真不是花钱买来的能比。

要做好巧克力,食材的选择是头等大事,马虎不得。我常说,做任何一道菜,食材要是选错了,那就像盖房子地基没打牢,后面再怎么修修补补都是白搭。做巧克力更是如此。咱们要选的,必须是真正的可可脂巧克力,而不是市面上那些为了降低成本,用了代可可脂的产品。代可可脂的熔点高,吃起来会有一股“糊嘴”的感觉,而且缺乏可可脂天然的丝滑与香醇。这就像你用人造黄油做曲奇,和用真黄油做出来的,口感天差地别。

那么,怎么选呢?看配料表!找那些配料表上写着“可可液块”、“可可脂”、“白砂糖”这类字眼的。至于可可含量,这完全看个人喜好。我个人偏爱70%左右的黑巧克力,它既有浓郁的可可风味,又不会过于苦涩,和各种坚果、果干搭配起来,简直是天作之合。如果你是牛奶巧克力爱好者,可以选择可可含量在30%到40%之间的,但记住,好的牛奶巧克力,入口依然是顺滑的,不应该有颗粒感,而且奶香味要纯正,不能是香精那种浮夸的气味。我常买几个固定牌子的烘焙专用巧克力豆,比如法国法芙娜的圭亚那系列,或者嘉利宝的54.5%黑巧,虽然贵点,但那份醇厚和稳定性,真的值回票价。用它们做出来的巧克力,哪怕是新手,成功率也能提升一大截。

准备好巧克力块,接下来就是融化了。这步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千万别粗暴地直接丢进锅里加热,那肯定毁了。我的做法是,把巧克力切成小块或者碎屑,这样能帮助它均匀受热,融化得更快。然后,采用水浴法。找一个大小合适的锅子,里面放水,煮到微微冒泡但又没到沸腾的状态,关火。把装有巧克力碎屑的容器(必须是耐热的玻璃碗或者不锈钢盆,而且要确保容器底部不直接接触到热水,只靠蒸汽加热)架在锅上。用一把干净干燥的刮刀或者勺子,轻轻地、耐心地搅拌。你会看到巧克力从坚硬的固体,慢慢地、优雅地变成流动的、深褐色的液体,那股浓郁的可可香气,会随着蒸汽一点点弥漫开来,瞬间就把厨房变成了个小型巧克力工厂,这种嗅觉上的享受,是买成品永远给不了的。

搅拌的时候,切记,一滴水都不能沾进去!哪怕只是一滴,也能让巧克力瞬间“翻脸”,变得粗糙、结块,这叫做“巧克力水油分离”,基本就废了。所以,从头到尾,所有接触巧克力的工具,都必须是彻底干燥的。

当巧克力完全融化,温度大概升到45-50°C(黑巧),牛奶巧和白巧的初始温度会低一些。这时候,重头戏来了——调温。调温的目的,是为了让可可脂结晶形成稳定的V型晶体结构,这样巧克力才会有漂亮的光泽、清脆的“咔嚓”声,而且不易泛白,保存时间也更长。如果你直接融化倒模,那成品多半是软塌塌的,没光泽,而且放一会儿表面就会出现灰白色的“霜”,那就是可可脂析出了,虽然能吃,但颜值和口感就大打折扣了。

我最常用的调温法,也是最适合家庭操作的,叫做播种法或者叫温度曲线法

  1. 升温: 首先把切碎的巧克力用水浴法加热到完全融化,达到初始温度。黑巧克力大约45-50°C,牛奶巧克力40-45°C,白巧克力35-40°C。这个温度,用一个烘焙专用测温计来测是最准确的,别凭手感,那不靠谱。
  2. 降温: 把融化的巧克力盆从热水上移开。这时候,关键一步来了:加入大约原有巧克力总量1/4到1/3的未融化的巧克力碎块(即“种籽”巧克力)。记住,这些“种籽”巧克力也必须是和你正在处理的巧克力同类型、同品牌的,它们身上带着我们想要的稳定晶体结构。然后,持续用刮刀温柔地搅拌,让这些“种籽”慢慢融化,同时带走盆里巧克力的热量,让整体温度下降。你得一直搅拌,直到巧克力变得稍微浓稠,并且温度下降到目标工作温度
    • 黑巧克力目标工作温度:31-32°C
    • 牛奶巧克力目标工作温度:29-30°C
    • 白巧克力目标工作温度:28-29°C

      这一步需要点耐心,搅拌不能停,直到所有的“种籽”都融化,而且温度也达到了。你可以用勺子舀起一点巧克力,在勺背上涂薄薄一层,如果它在几分钟内快速凝固并且有光泽,恭喜你,调温成功了!

  3. 保温: 如果你的厨房温度太低,巧克力可能会很快变硬。这时候可以把巧克力盆重新放回温水锅上,但水温一定要低,大概就比你手温高一点点,让盆底稍微接触水面即可,目的只是维持住工作温度,防止巧克力凝固,而不是再次升高温度。切记,温度不能再升高了,否则晶体结构会再次被破坏,你就得重新开始调温。

我也有过失败的经验。有一次,我心急,降温时“种籽”加少了,结果温度降不下去,或者就是降到一半就停了。出来的巧克力虽然也凝固了,但表面有明显的白霜,而且掰开来也没有那种脆生生的感觉。另一次是冬天,我怕巧克力凝固太快,直接把盆子架在了一直加热的水上,结果温度蹭蹭往上窜,好不容易调好的温又破功了,最后只能打碎了重新来过。所以说,耐心精准的温度计,是调温成功的两大秘诀。

如果你家里有大理石台面,也可以尝试大理石调温法。这种方法更适合一次处理大量巧克力。将融化好的巧克力倒出2/3到大理石台面上,用刮刀来回推动刮平,利用大理石的低温快速冷却和结晶,直到巧克力变得浓稠。再将这部分浓稠的巧克力倒回剩余1/3的温巧克力中混合,搅拌均匀,达到目标工作温度。这种方法视觉效果很酷,但需要点臂力和经验。

调温方法 优点 缺点 适合人群
水浴播种法 操作相对简单,器具要求低 降温速度较慢 家庭烘焙新手
大理石台面法 效率高,控温精准 需要特定台面和技巧 专业人士/熟练者
微波炉少量多次法 快速便捷,适合少量 温度难控制,易过热 经验丰富的快手派

当巧克力调温成功,呈现出丝滑、有光泽、流动性好的状态时,你就可以进行灌模了。我通常用硬质的聚碳酸酯模具,它们能让巧克力边缘清晰,脱模后有完美的镜面光泽。当然,硅胶模具也很方便,但光泽度会稍逊一筹。把巧克力小心地倒入模具中,不要倒太满。倒好后,轻轻在台面上敲几下模具,把里面的气泡震出来,这样成品表面会更光滑,没有气孔。

接着,就是冷却凝固。这不是直接丢冰箱就行的。最好的方式,是在18-20°C左右的室温下,让巧克力自然缓慢地凝固。如果家里实在太热,或者急着吃,可以放进冰箱冷藏室(不是冷冻室!)大概15-20分钟,等巧克力完全变硬,轻轻一敲,就能自动脱模了。如果脱模不顺利,那多半是调温没到位,或者冷却时间不够。

做好的纯巧克力固然美味,但我更喜欢在里面加点“小心思”。比如,在倒入模具前,撒上一些海盐片,那咸甜的碰撞,能把可可的醇厚衬托得淋漓尽致,像是在舌尖上跳舞。或者,拌入烘烤过的杏仁碎、夏威夷果碎,增加酥脆的口感。我还会尝试加入一点速溶咖啡粉,咖啡的微苦和巧克力的浓郁结合,简直是绝配,能把巧克力的风味提升好几个层次。要是再大胆点,加一点点辣椒粉,那股火辣与甜美的反差,绝对会让你惊艳。

我记得第一次把亲手做的巧克力拿给那位挑剔的老友,他拿起一块,先是端详了一下,然后掰开,听到清脆的“咔嚓”声,他眼神亮了一下。放入口中,慢慢融化,最后他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然后睁开眼,只说了两个字:“绝了!”那一刻,我真觉得比什么都甜。

做巧克力,对我来说,不单单是把可可变成美味的食物,更像是一种治愈。从融化时那股温柔的香气,到搅拌时巧克力的丝滑流动,再到最后成品的光泽和清脆的响声,每一步都充满了掌控感和艺术性。它不像炒菜那样火急火燎,也不像烘焙那样对酵母锱铢必较,它更像是一场关于温度和等待的冥想。当你把这份心意满满的“黑金”递到家人朋友手上,看到他们脸上惊喜的表情时,你会觉得,厨房里所有的“折腾”,都值了。

所以,别再犹豫了,找个晴朗的下午,准备好材料,打开你的厨房大门,让巧克力的香气,也把你家的厨房变得像个充满魔法的小作坊吧。相信我,你会爱上这份甜蜜而充满成就感的“折腾”的。

巧克力的做法插图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