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常菜 芝麻糊的做法

芝麻糊的做法

冬日里,有什么比一碗热腾腾、香气扑鼻的芝麻糊更能熨帖人心呢?尤其当它不是速溶冲剂、不是街边摊上加了各种奇怪增稠剂的所谓“浓郁”,而是真真切切从一把把黑芝麻、一撮撮糯米变幻而来的醇厚。那种满足感,可不是超市货能比拟的。说起来,我做芝麻糊,不是为了炫技,纯粹是嘴馋,也为了那份记忆里,外婆亲手磨出来的味道。那味道,是自带温度的,是融在血脉里的慰藉。

要说芝麻糊,讲究可多了。我这人,在吃上面,一向是有点“固执”的。尤其芝麻糊,最要紧的就是那股子纯粹的芝麻香,不能被别的味道抢了风头。

第一关:选芝麻,定乾坤。

我敢拍着胸脯说,芝麻糊的成败,一半系于这颗小小的黑芝麻。别小看它,里头学问大着呢。市面上芝麻种类繁多,买的时候,我习惯用手指捻一捻,好的黑芝麻,颗粒饱满,油光锃亮,一捏就感觉到那股子实在劲儿。要是捏起来干瘪、色泽暗淡、甚至有些灰蒙蒙的,那多半就是放久了或是品质不佳,赶紧绕道走。还有啊,我特别在意芝麻的“干净程度”。那种买回来还得挑半天沙子的,简直是噩梦。所以我宁愿多花点钱,也得买那种分拣得比较好的,至少肉眼可见的杂质少。

芝麻买回家,并不是直接下锅。我通常会把它倒进一个大盆里,用清水反复淘洗。这个步骤特别重要,别嫌麻烦!你会发现,即便看起来再干净的芝麻,淘洗几遍后,水还是会变得浑浊,底部还会沉淀下细小的沙子或灰尘。我一般会洗个三五遍,直到淘米水变得相对清澈,这才算过关。洗好后,一定要把芝麻彻底沥干。我通常是用细密的滤网兜着,然后找个大点的簸箕或者平盘,把芝麻薄薄地铺开,放到通风的地方晾上半天,甚至一个晚上。要是一点水汽都没了,那最好不过,炒的时候才不会溅油,也更容易炒香。

第二关:炒芝麻,香气爆棚。

这是决定芝麻糊灵魂的关键一步,也是最考验耐心的。我的经验是,一定要用小火慢炒。绝对不能心急开大火,那样芝麻外面焦了,里面还没熟透,炒出来的糊会有股子苦涩味儿。

把沥干的芝麻倒入不粘锅(划重点,不粘锅很重要!),开最小的火,用锅铲不停地翻炒。一开始,你不会闻到明显的香味,只能看到芝麻在锅里翻滚。大概炒个三五分钟,锅里的芝麻会开始“跳舞”,发出“噼里啪啦”的轻微爆裂声。这声音啊,简直就是厨房里的催情剂,因为我知道,香味马上就要来了!这时候,你要更专心地翻炒,注意观察芝麻的颜色。它会从深黑色变得更加乌黑发亮,而且,最关键的,是那股子浓郁到能把你整个厨房都包裹住的芝麻香,会一点点地弥漫开来。当你闻到这种强烈的、带着烘焙感的坚果香时,就差不多了!千万别炒过头,炒过了就像烤糊的面包,苦得没法吃。我通常会铲起一两粒,放凉后尝尝,要是嚼起来酥脆、满口留香,那就赶紧关火,把芝麻立刻盛出,摊开在干净的盘子里晾凉。记住,锅子有余温,不及时盛出来,余温也会让芝麻继续受热,容易炒糊。

第三关:搭档米,点睛之笔。

光有芝麻可不行,芝麻糊的醇厚口感,还得靠它——糯米。有人用大米,甚至有人干脆只用芝麻粉,但我跟你说,那出来的口感是完全不一样的。大米做的会偏稀薄,没有那种绵密浓稠的“挂嘴感”;纯芝麻粉做的,则少了那种顺滑的胶质感,而且容易分离。糯米,就是那个让芝麻糊变得Q弹、顺滑、入口即化的秘诀!它能为芝麻糊提供那种独特的粘稠度,让每一勺都沉甸甸的,充满满足感。

糯米的选择倒没芝麻那么复杂,普通超市里买的圆粒糯米就行。我一般会用芝麻:糯米大概5:1或者6:1的比例。如果你喜欢更浓稠的,可以适当增加糯米的比例,但别太多,否则会变成“芝麻粥”,失去芝麻糊的细腻。

同样,糯米也需要提前浸泡。至少要泡2小时以上,最好能泡一夜。泡好的糯米会变得胀鼓鼓的,一捏就碎,这样打磨起来才更容易,糊的口感也更细腻。

第四关:研磨,精细活儿。

这是体力活,也是耐心活。把炒好的黑芝麻和泡好的糯米(沥干水分)一起倒进破壁机或者料理机里。我习惯分批次打。一次性放太多,机器转不动,也打不匀。

加水是研磨的关键。水不能一次性加太多,不然打出来的糊会太稀。我通常是先加没过食材一半的水量,开始打。边打边观察,如果机器转起来很费力,或者食材抱成一团打不开,就少量多次地加水。水的量要控制到,让食材能在机器里顺畅地打转,但又不能稀得像水一样。这个状态,打出来的糊才最细腻。

打磨的过程,要足够久。我一般会打磨至少5分钟,直到用勺子舀起来,看不到明显的颗粒,整个液体呈现出一种非常细腻、均匀的灰黑色糊状。有时候我甚至会打个两遍,先粗打一遍,再加少许水精打一遍。至于要不要过滤?我的答案是:看个人喜好。如果你追求极致的顺滑,像牛奶一样无颗粒感,那可以拿个细密的纱布或者滤网过滤一遍。不过,我个人是偏爱带一点点“沙沙”口感的,觉得那样更有手作的温度,所以一般不会过滤。如果你过滤了,那些滤出来的“渣”也别浪费了,加点糖和面粉,做成芝麻小饼干,一样香得不得了!

第五关:熬煮,化繁为简。

把打磨好的芝麻糊倒入一个厚底的锅里(厚底锅能有效防止糊底)。开中小火,然后就是漫长的不停搅拌。这个步骤是绝对不能偷懒的!从开始到结束,手里的铲子就不能停下来。一开始,你会看到锅里的液体是稀稀拉拉的,有点像洗米水。但随着温度的升高,糯米的淀粉会慢慢糊化,整个液体会变得越来越浓稠。这时候,糊底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

我通常是先用中火烧开,期间就得不停搅拌,等它开始冒小泡泡了,就把火调到最小。然后就是耐心地搅拌、搅拌、再搅拌。看着它从稀薄变得开始挂勺,再到越来越浓稠,像岩浆一样缓慢地冒着泡,那种成就感,真是无以言表。

加糖的时机也很重要。我习惯在芝麻糊煮到八九分熟,也就是已经变得很浓稠的时候,再加入冰糖。为什么是冰糖?因为它比白砂糖的甜味更柔和,而且能让芝麻糊呈现出一种自然的晶亮光泽。加进去之后,继续搅拌,直到冰糖完全融化,芝麻糊变得更加透亮。尝一下甜度,根据自己的喜好调整。有人喜欢清甜,有人喜欢甜到心里,这个没有定论。我通常是甜中带一点点芝麻本身的微苦,这样才更有层次感。

第六关:我的小固执与“偏见”。

关于芝麻糊,外界总有些“争议”。比如:

做法/添加物 我的看法 理由
加花生? 坚决反对 花生味道过于浓郁,会完全盖过黑芝麻本身醇厚的香气,让芝麻糊失去纯粹性。
加陈皮? 偶尔,微量 如果真的喜欢,可以放极小一小片陈皮,提一点点清香,但绝不能多,会变味。
加牛奶/奶粉? 不推荐 会让芝麻糊的“中式”风味变得奇怪,失去了原有的古朴。如果喜欢奶味,不如做西式甜点。
加玉米淀粉/藕粉增稠? 不必要 只要糯米比例得当,熬煮到位,芝麻糊自然会浓稠,无需额外增稠剂。

我做芝麻糊,就喜欢那份纯粹的、来自芝麻和糯米的本味。它不需要花哨的点缀,也不需要复杂的加持。它的美,就在于那份返璞归真的香浓。

煮好的芝麻糊,应该是乌黑发亮,质地均匀,勺子舀起来能缓缓流下,却又能在勺背上挂上一层厚厚的糊。尝一口,香气瞬间充满口腔,口感绵密顺滑,温润暖心。那种满足,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

每次我做芝麻糊,家里就弥漫着一股浓郁的芝麻香。小孙子总会哒哒哒跑过来,扒着我的腿,眼睛亮晶晶地盯着锅里。他最爱看我用勺子刮锅底,把最后一滴糊都刮干净,然后迫不及待地接过那碗冒着热气的芝麻糊,小口小口地吹凉了喝。看着他满足的小模样,再想想自己小时候外婆给我做的,那碗芝麻糊里,就不仅仅是芝麻和糯米了,还盛满了我们祖孙三代的情谊,和那些说不完的温暖故事。

所以啊,这碗芝麻糊,对我来说,不只是一个甜品,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份家的味道。它让你慢下来,用心去体会食材的本真,去感受厨房里的烟火气,去品味那些平淡却又充满力量的幸福。别再买速溶的了,自己动手试试吧,你会被它俘虏的!

芝麻糊的做法插图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