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厨房里最能让人踏实、安稳的香味儿,我心里总觉得不是什么炖肉的浓郁,也不是烤箱里蛋糕的香甜,反而是那种带着点热烈、又有点憨厚劲儿的油炸面食香。尤其到了冬天,屋外北风呼呼地刮,屋里暖气一开,再搓上几根麻花炸起来,那股子麦子的香、油的香、还有点点甜的香气一混合,简直能把人魂儿都勾出来。
我炸麻花,这活儿干了几十年,从年轻时跟着我妈学,那时候条件有限,面粉粗糙,油也金贵,但炸出来的麻花,哪怕是有点硬邦邦的,也觉得是世上顶好的美味。后来自己成了家,有了孩子,又折腾出了一套自己的“门道”,可以说,每根麻花里都带着我的这点子固执和满满的心血。今天我就掰开了揉碎了,跟你们好好聊聊,这炸麻花,到底要怎么搞,才能做到外酥里软,咬一口嘎嘣脆,却又不失那份面香和嚼头。
咱先不说别的,先聊聊这面粉。市面上琳琅满目的面粉,高筋低筋中筋,还有各种专用粉。但要做麻花,我的经验是,中筋面粉,也就是咱家最常用的那种普通面粉,它就是王道。你用高筋粉?那麻花炸出来韧性太足,嚼着费劲儿,失去了那种蓬松的酥脆感。低筋粉呢,又太软榻,没筋骨,炸出来容易散,也撑不起型。所以啊,别瞎折腾,就选最普通的中筋面粉,它的蛋白质含量不高不低,恰好能揉出恰到好处的筋性,让麻花既有嚼劲又不失酥脆。
再来,就是麻花的“灵魂”配方了。你看,人人都说麻花简单,不就是面粉加水炸吗?嘿,这话你可就外行了。越是看似简单的东西,越是讲究细节。
配料 | 我的“金牌”推荐比例(大致) | 备注与心得 |
---|---|---|
中筋面粉 | 500克 | 最好是当年的新麦磨的,面香会更浓郁。 |
鸡蛋 | 1个(约50-60克) | 让麻花色泽金黄,口感更酥脆,还有点蛋香。这是我炸麻花的“秘诀”之一。 |
温水(约40℃) | 150-180毫升 | 看面粉吸水性调整,宁可少加,慢慢添。温水能帮助酵母活性,也让面团更柔软。 |
干酵母 | 4-5克 | 提供蓬松度,让麻花内部组织更细腻。 |
泡打粉 | 3-4克 | 配合酵母,增加酥脆度。这是提升口感的关键。 |
白砂糖 | 30-50克 | 甜度按个人喜好,能帮助上色和提味。 |
盐 | 2-3克 | 别小看这点盐,它能提味,还能让麻花更耐放,不易受潮。 |
食用油(揉面用) | 15-20毫升 | 推荐玉米油或葵花籽油,味道清淡不抢戏。猪油也可以,更香,但口感会略显厚重。 |
食用油(炸制用) | 适量(大量,要没过麻花) | 新油最佳,炸出来颜色漂亮。 |
有些人家做麻花,喜欢加点牛奶或者奶粉,说是能增加奶香味儿。我试过,嗯,确实有奶味儿,但我觉得,那股子奶味儿反而有点儿“喧宾夺主”,把面粉和油炸后特有的那种质朴的香气给盖住了。所以,我更偏爱用鸡蛋,它给麻花带来的那种金黄和酥脆,是牛奶给不了的。而且,鸡蛋的加入,能让面团的延展性更好,后面搓条的时候会省力不少。
和面,这是第一步,也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你不能指望面团自己乖乖听话,它得你用心去“ coax”(哄)它。把面粉、糖、盐、泡打粉都倒进一个大盆里,用筷子搅和匀称了。酵母呢,用少许温水先化开,静置个几分钟,让它活跃起来,你看它表面冒小泡泡了,就说明它“醒”了。然后把鸡蛋打进去,再倒入酵母水,剩下那点温水就得边倒边搅了。记住,水一定不能一次性倒完,面粉的吸水性是不一样的,慢慢来,直到面团能初步成团,没有干粉就行。
接下来就是最考验耐心的环节——揉面。把面团从盆里挪到案板上,这时候的面团可能还比较粗糙,甚至有点黏手。别慌,先别急着加干粉,加了干粉,面团就容易变硬。你需要做的,是使出吃奶的劲儿去揉它,推出去,再拉回来,用掌根揉搓。一开始会黏,会不听话,但你得坚持。大概揉个十分钟,你会发现面团开始变得光滑,弹性也出来了。这时候,再淋上那15-20毫升的食用油,继续揉!把油都揉进面团里去。揉啊揉,直到面团变得非常光滑,富有弹性,摸上去像婴儿屁股一样细腻,而且用手轻轻一按,能感受到那种微微的阻力,但松手又能慢慢弹回来,这就对了!整个揉面过程,至少要揉够15-20分钟,一点都不能偷懒。这个步骤,揉到位了,麻花炸出来才会有层层叠叠的酥脆感,而不是死硬的。
面团揉好了,它也累了,咱也累了,都得休息休息。找个大碗,碗底抹点油,把面团放进去,盖上保鲜膜或者湿布,放到温暖的地方进行第一次醒发。冬天可能要1-2小时,夏天就快多了,大概40-60分钟。面团会慢慢膨胀,变成原来的1.5倍到2倍大,用手指蘸点面粉,轻轻戳一下,洞口不回缩或者缓慢回缩,说明就发好了。
醒发好之后,把面团取出来,轻轻揉搓排气,再揉成长条,平均分成大小均匀的小剂子。每个小剂子大概20-30克,这个大小炸出来的麻花会比较秀气,也更容易炸透。然后就是麻花成型的关键了——搓条和拧麻花。
取一个小剂子,用手掌心搓成长约30厘米左右的细长条。这需要点耐心和巧劲儿,力道要均匀,才能搓得又细又长,而且粗细一致。搓好的长条,两端分别向相反方向搓,让它自己打卷儿,然后两头合在一起,它自己就会拧成一股麻花劲儿了。再稍微拧紧一点,让它拧成双股的麻花状。这一步,多练几次就有手感了。如果你喜欢更复杂的形状,也可以搓成两根小细条,然后像编辫子一样编起来,或者拧成三股的,都行,但我觉得最经典的还是双股的,炸出来最漂亮。
搓好的麻花,不能直接下锅炸,还得给它们最后一次醒发。把搓好的麻花整齐地码放在铺了烘焙纸或者撒了干粉的案板上,盖上湿布或者保鲜膜,静置15-20分钟。别小看这短短的十几分钟,它能让麻花更蓬松,下锅后更容易膨胀,炸出来口感更酥脆。
终于,到了最激动人心的炸制环节。这可是决定麻花最终命运的时刻!取一个深一点的锅,倒入足量的食用油,一定要多,至少要能没过麻花。火候是油炸的命脉,炸麻花尤其如此。我的经验是,先中火把油烧到五成热。怎么判断五成热?你扔一小块面团进去,它会迅速浮起,周围冒着细小的泡泡,但不会立刻变色,这就差不多了。油温千万不能过高!如果油温太高,麻花一入锅就会瞬间焦黑,外面糊了,里面还是生的。
油温到了,就可以下麻花了。一次不要放太多,要留够它们翻身和膨胀的空间,以免挤在一起受热不均。当麻花一入锅,你就能听到那令人心旷神怡的“滋啦”声。这时候,火候要稍微调整一下,转中小火。刚下锅的麻花会沉底,慢慢地,它们会自己浮起来,颜色也开始慢慢变黄。用筷子轻轻拨动,让它们均匀受热。
等麻花变得金黄,并且表面开始出现细密的裂纹时,就需要将火稍微调大一点点,转成中火甚至中大火。这最后几分钟是“抢酥”的关键。高一点的油温能把麻花内部的水汽彻底逼出来,让它变得更加酥脆,同时也能让颜色变得更加诱人。持续炸到麻花呈现出漂亮的枣红色,并且用筷子敲击时能听到清脆的“咯嘣”声,就说明它已经熟透并且足够酥脆了。立马捞出来,放到铺有吸油纸的沥油网上,让多余的油分沥掉。别急着吃,刚出锅的麻花内部热气腾腾,口感还没完全稳定,稍微放凉一些,等它温度降下来,那嘎嘣脆的口感就会完全展现出来。
我记得有一年冬天,我第一次尝试自己揉面炸麻花。那天,面团怎么也揉不光滑,黏得我手上、案板上都是。好不容易搓成条,下锅炸的时候又把油温弄得太高,第一锅麻花,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就焦黑一片,味道苦涩,简直是场灾难。我当时那个沮丧啊,差点就把整盆面都扔了。后来是我妈来了电话,我跟她抱怨,她就慢悠悠地说了句:“傻闺女,做面食,面团有它自己的脾气,你得跟它磨合,急不得。火候更是要慢慢体会,多炸几次,你就懂了。” 真是说得在理啊。从那以后,每次做面食,我都会告诉自己,要耐心,要体会食材的“脾气”。现在再做麻花,那份从容和自信,都是从一次次失败中摸爬滚打出来的。
吃这麻花啊,我个人最喜欢的是原味儿的,就那样,带着点淡淡的甜,有点咸,透着麦子的香和油炸的酥。有人喜欢再撒点白糖粉,或者淋点蜂蜜,甚至裹一层糖浆。当然,这些吃法也各有风味,但我觉得吧,最能体现麻花本来味道的,还是趁着刚炸好,热气散去后,那份纯粹的酥脆和香甜。
炸麻花,不仅仅是炸几根面条子,它承载的是一份家的味道,一份儿时的记忆,更是我厨房里那份不急不躁、精益求精的执着。下次,当你也想吃口热乎乎、香喷喷的麻花时,不妨也拿起面粉,亲手试一试。相信我,当你看着那一根根面条在热油里翻滚膨胀,变成金黄酥脆的麻花时,那份成就感和满足,绝对比买来的香上百倍不止。而且,那种充满烟火气的厨房,才是我们最温暖的港湾,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