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常菜 叉烧包的做法

叉烧包的做法

每次说起叉烧包,我脑子里第一个画面永远不是茶楼里那种白胖胖、一笼笼冒着热气的样子,而是小时候,我妈总要偷偷摸摸把她从广州带回来的那包半干半湿的秘制叉烧酱藏好,生怕被我这个小馋猫提前发现。那酱汁的味道,真是从我骨子里就带着的记忆点,有点甜,有点咸,带着说不清道不明的鲜香,混合着烤肉的焦香,闻一下就能让人口水止不住。

说起来,做叉烧包这事儿,我可没少吃过苦头。刚开始那几年,我完全是照着网上那些“10分钟搞定”、“新手小白零失败”的方子一顿猛操作,结果呢?不是包子皮硬得像石头,就是馅料干得能噎死人,再不然就是蒸出来那包子皮,黄了吧唧,一点都不透亮,更别提茶楼里那种蓬松得像云朵一样的口感了。每次看着自己辛辛苦苦捣鼓出来的“作品”,心里都直犯嘀咕:这叉烧包,到底是哪门子邪术?

后来我才明白,叉烧包这东西,看似简单,实则门道深着呢。它可不光是把叉烧肉切碎了往面皮里一裹那么敷衍,它是一场面点和肉馅的完美交响乐,缺一不可。尤其是那个包子皮,简直是叉烧包的“灵魂”。你以为只要面粉加水加酵母就能搞定?大错特错!

先说说这面粉。市面上那么多面粉,什么高筋、中筋、低筋……做叉烧包,我个人是偏爱用中筋面粉,但要选蛋白质含量在10%左右的那种,别太高也别太低。高了容易出筋,做出来的包子皮就硬,没那种蓬松的“弹性”;低了呢,又撑不起来,软塌塌的没劲儿。有些老师傅会建议用专门的包子粉,说是里面加了点澄粉什么的,能让包子更白更透亮。我试过,确实有点效果,但我觉得对于家用来说,普通的中筋面粉掌握好技巧也一样出彩。

揉面可不是个轻松活儿。我家里那台厨师机,平时就用来打蛋清,揉面包面团。但叉烧包的面团,我更喜欢用手揉。那感觉啊,从最初的黏糊糊、沾得到处都是,到慢慢变得光滑、柔软,能感受到面筋一点点形成,这种成就感是机器给不了的。水温也讲究,我一般是用温水,大概35-40度,用手摸着不烫手,比体温略高一点就行。把酵母用温水化开,再一点点加进面粉里,揉到盆光、手光、面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光”境界。这时候的面团,就像一个胖乎乎、光滑细嫩的小婴儿屁股,按下去还能慢慢回弹,那状态才算合格。

揉好的面团,盖上湿布,放到一个温暖湿润的地方进行第一次醒发。夏天嘛,室温就行;冬天我就会把烤箱预热到30度然后关掉,面团放进去,里面再放一碗热水,营造个“桑拿房”。等它发到两倍大,用手指戳一个洞,不回缩也不塌陷,就说明发好了。这一步绝不能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也蒸不出好叉烧包。

第一次发好后,把面团取出来,大力揉搓排气,把里面的气泡都挤出去。这步很关键,能让包子皮更细腻,没有恼人的大气孔。然后分成小剂子,擀成中间厚边缘薄的包子皮。擀的时候手感要好,面皮要圆,这才方便后面包馅。

说到馅,那就得说说叉烧肉了。我通常会选梅头肉,也就是猪颈肉和前腿肉之间那一块。为啥是它?因为这部位肥瘦相间,肉质细嫩,有天然的油花,烤出来滋润不柴,又不会过于油腻。那种纯瘦肉的叉烧,吃起来就是柴,口感干瘪,简直是暴殄天物。当然了,如果是为了方便,也可以直接买现成的广式叉烧回来切丁。但若想把叉烧包的灵魂彻底拿捏住,那还是得自己动手烤叉烧。

我的叉烧秘方其实也不复杂,但有几个点特别要强调:

  1. 腌制时间:至少要腌制24小时,冰箱冷藏。让肉充分吸收酱汁的精华。
  2. 酱汁配比:我用的是市售的李锦记叉烧酱作为基底(别笑,这酱确实经典),然后我会额外加入大量的蜂蜜(不是白糖,蜂蜜烤出来颜色更亮,味道更醇厚),一点点玫瑰露酒(这可是点睛之笔!会让叉烧带上独特的香气),再少许老抽提色,蚝油增鲜,还有蒜蓉姜汁
  3. 烘烤:烤箱预热到200°C,中层,烤20-25分钟,期间拿出来刷两三次蜂蜜水(或剩余酱汁),让表面形成焦糖色泽。最后几分钟可以升高到220°C,来点高温急烤,制造一点点焦香感。但得守着,别烤糊了。

叉烧烤好放凉,切成小丁。这可不能直接拿来包,因为叉烧馅的精髓,在于那浓稠晶亮的酱汁。把烤叉烧时滴下来的酱汁收集起来,加入少量清水或者高汤,再加点蚝油调整味道,用玉米淀粉水勾芡。这芡汁要勾到什么程度呢?得是那种能挂在勺子上,亮晶晶、颤巍巍,又不会滴下来的状态。把切好的叉烧丁倒进去,再加点洋葱碎(我个人偏爱加一点,能增加层次感和天然的甜度,但也有人不喜欢)和葱花,拌匀。这馅料,光是看着就让人流口水了。

以下是我常用于叉烧包面团和馅料的一些核心比例,仅供参考,具体还需根据面粉吸水性和个人口味调整:

成分 面团配料 (约12个包子) 馅料配料 (500克叉烧肉)
面粉 300克 中筋面粉
温水 150-160毫升
干酵母 3克
30克 50-70克 (依个人口味)
猪油 10克 (可不加,但推荐)
叉烧酱 100克
蚝油 20克
老抽 5毫升
玫瑰露酒 5毫升
蜂蜜 20克 (烤叉烧用)
玉米淀粉 15克 (勾芡用)
高汤/水 50-80毫升 (勾芡用)
蒜蓉/姜汁 适量
洋葱碎/葱花 适量

面皮和馅都准备好了,就到了包包子这一步。擀好的面皮,中间厚边缘薄,放上满满一勺馅料。包叉烧包,最经典的莫过于那“菊花口”了,一捏一褶,像朵小花一样收口。刚开始学的时候,手笨得要死,捏出来的不是歪瓜裂枣就是直接露馅。后来多练了几次,发现诀窍在于:馅料不能放太多,八分满就好;捏的时候,拇指托底,食指和中指配合,一边转一边捏褶,最后收口要紧。即使捏得不那么完美,也没关系,自家吃嘛,味道好才是王道。

包好的包子,不要急着上锅,而是要进行第二次醒发。这步尤其重要!把它放在铺好油纸的蒸笼里,每个之间留足空间,盖上盖子,静置15-20分钟。这时候,你会看到那些胖胖的包子又稍微长大了一圈,用手轻轻按一下,非常有弹性。

蒸的时候,火候是关键!我通常会用冷水上锅。你没听错,是冷水。冷水慢慢加热的过程,能让包子有一个温和的“预热”阶段,让酵母继续工作,包子皮更好地膨胀起来,而不是一下子受热过度,导致“死面”或者塌陷。大火烧开后,转中大火10-12分钟(具体时间看包子大小)。

最最关键的一点,也是我曾经无数次踩坑的地方:蒸好后不要立刻开盖! 关火后,让它在锅里焖2-3分钟。这是为了让锅内温度和包子内部温度缓慢平衡,避免骤然开盖,冷空气进入,导致包子皮瞬间收缩,形成“塌陷”或者“缩水”的悲剧。这个小细节,能决定你的叉烧包是胖嘟嘟地开裂笑,还是皱巴巴地哭丧脸。

当热气腾腾的叉烧包出锅,那瞬间的香气啊,真是直冲脑门!白白胖胖的身体,带着诱人的光泽,轻轻掰开,里面是红亮的叉烧馅,汁水在里面盈盈晃动。咬上一口,先是松软蓬松、带着面香的包子皮,然后是甜中带咸、酱汁浓郁、肉质软嫩的叉烧馅,每一口都满足得让人想闭上眼睛。特别是那股若有似无的玫瑰露酒香,给整个叉烧包带来了更丰富的层次感。

我记得第一次把亲手做的叉烧包端给家里人吃,我爸妈当时眼睛都亮了。我妈尝了一口,连连点头说:“这味道,这口感,比外面买的还要好!特别是这皮,蒸得真地道!”得到我妈的肯定,比什么都高兴。我那挑剔的小侄女,平时对什么都兴趣缺缺,结果一口气吃了两个,还直嚷嚷着要我下次再做。那一刻,我觉得所有的辛苦和失败都值了。

做叉烧包,对我来说,不单单是做一道菜。它更像是一种生活的仪式感,一种对传统味道的坚守。每次揉面,每次等待面团醒发,每次看着蒸锅里热气腾腾,我的心也跟着慢慢沉静下来。那种从一堆简单的食材,通过自己的双手,变成一道充满温度和爱意的美食,送进家人嘴里,看着他们满足的笑容,这大概就是厨房带给我最纯粹的快乐吧。它不需要你有多么高超的厨艺,只需要你肯花心思,肯去琢磨那些小小的细节。所以啊,别怕失败,大胆去尝试吧,你也能做出专属于你家的,有灵魂的叉烧包!

叉烧包的做法插图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