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常菜 茴香饺子的做法

茴香饺子的做法

我这人吧,对吃,尤其是家里那口儿的吃食,总有点儿说不清道不明的执着。旁人爱山珍海味,我倒觉得,有时候一碗普普通通的饺子,只要馅儿对了,皮儿筋道,那滋味儿,比啥都来劲儿。尤其到了茴香上市的季节,我心里头那点儿小九九就开始打转转了——得,茴香饺子,这可是我家的“头牌”,每年都得来上几回,不然总觉得少了点儿啥。

说起茴香饺子,外头馆子里也常有,可总吃不出我想要的那股子劲儿。有些做得太油腻,有些茴香味儿又寡淡得让人怀疑人生,还有些肉馅儿柴得跟锯末子似的,嚼着费劲。在我看来,茴香饺子这东西,看似简单,实则门道儿不少,就跟谈恋爱似的,得讲究个“对味儿”,得有耐心,还得有那么点儿“不走寻常路”的偏执。

先说这茴香,那可是这道饺子的灵魂,没它不成气候。我选茴香,从来不爱那种又粗又壮、茎部发白的“老家伙”,那种多半纤维粗糙,嚼起来塞牙不说,茴香味儿也冲得有点儿野蛮。我总喜欢挑那些叶片儿碧绿、茎秆儿细嫩、掐一下还能感受到微微汁水、带着一股子清甜香气的小茴香苗。那种带着点儿清凉、又有点儿像八角茴香的独特香气,是这饺子能让人念念不忘的精髓。买回来之后,我通常是先大略择去枯叶黄叶,然后浸泡在清水里头,让它把身上的泥土和农药残留吐干净,再用流动水冲洗几遍,最后控干水分。控干这步很重要,不然馅儿里水分太多,饺子容易破,口感也受影响。很多人会把茴香焯水,说能去涩味,我是不大乐意的。茴香独特的风味,焯水一过,可就折损大半了,那股子生猛又清新的劲儿,才是茴香的魅力所在。要是非得处理,顶多就是开水里过一下,十秒钟都嫌多,立马捞出来过凉水,然后迅速挤干。但我家通常是直接生用,只要后期调馅儿的手法对了,那点儿所谓的“涩味”反倒成了点睛之笔。

接下来就是肉馅儿了,这是饺子的骨架,撑起整盘饺子的滋味儿。我做茴香饺子,猪肉是首选,牛羊肉固然可以,但总觉得和茴香的清雅不太搭。猪肉呢,又不能是全瘦的里脊,那样的馅儿吃起来发柴发干,一点儿汁水都没有。也不能是太肥的五花肉,那样会腻得慌。我的经验是,猪前腿肉和五花肉按比例混合比例大概是三肥七瘦,或者四肥六瘦,这个得看肉的品质和个人喜好。我偏爱猪前腿肉,它的瘦肉部分纤维细嫩,肥肉部分分布均匀,绞出来的馅儿口感最佳。如果你能买到带着猪皮的五花肉,那更是极品,把猪皮熬成皮冻加进去,或者直接带着猪皮切丁剁馅儿,能让饺子馅儿汁水饱满得让人咬一口就爆浆

说到剁馅儿,我强烈建议手剁。机器绞出来的肉馅儿,虽然省事儿,但肉的纤维都被破坏得七七八八,吃起来总少了一股劲儿,口感发散,没有嚼头。我宁愿多花点儿时间,用刀一点点把肉剁成小丁再细细地剁碎,这样出来的肉馅儿,颗粒感和黏性兼具,包出来的饺子才更有层次感。剁好的肉馅儿,先别急着和茴香搅和,得先给它“喂水”和“上劲儿”。

我把肉馅儿放入一个大盆里,先加点儿花椒水(提前用热水泡花椒,放凉后过滤,只留水,花椒粒不要),花椒水既能去腥增香,又能给肉馅儿提供水分,让它变得更滑嫩。边加花椒水边用筷子顺着一个方向搅打,这可是个技术活儿,也是保证饺子馅儿多汁的关键。搅到肉馅儿把水分都“吃”进去,变得黏稠、上劲儿,甚至能感觉到筷子搅动时带着明显的阻力,那就对了。

接下来是调味儿。我的调味儿清单其实挺简单的,但每一样都不能少,而且顺序也讲究:

首先是葱姜末,我通常是先把葱和姜切细末,用热油泼一下,激发出香味儿,再加入肉馅儿里。这步是给肉馅儿“增香去腥”的基础。

然后是生抽和老抽生抽提鲜,老抽上色,让肉馅儿看起来更有食欲。

蚝油是我的一个小秘诀,它能增加馅儿的复合鲜味和润泽度,让口感更醇厚。

一点点白糖,不是为了甜,而是为了提鲜,这点糖能让肉馅儿的鲜味儿瞬间提升一个档次。

白胡椒粉去腥增香,香油(或芝麻油)增添风味和润滑度。

最后,再加点儿食用油,这是为了把肉馅儿和茴香在混合后,各自形成一层油膜,锁住水分和香气。

这里我通常会准备一个表格,对比一下我的调味比例和一些常见做法:

调味料 我的建议比例(每500g肉馅) 常见做法(可能差异) 备注
猪肉馅 500g(三肥七瘦) 随意肥瘦比 关键在于肥瘦搭配,手剁最佳。
花椒水 50-80ml 可能不用或用料酒 花椒水去腥增香,还能让馅更嫩滑。
葱姜末 适量(姜比葱略多) 葱姜蒜末 蒜末在我看来会抢茴香风味。
生抽 2汤匙 1-3汤匙 提鲜,根据咸淡喜好调整。
老抽 1茶匙 可能不用或少量 上色,增加食欲。
蚝油 1汤匙 可能不用 提鲜增润,强烈推荐。
白糖 1/2茶匙 可能不用 提鲜,吊出肉的本味。
白胡椒粉 1/2茶匙 随意 去腥,增香。
香油/芝麻油 1汤匙 随意 增香,润滑。
食用油 2汤匙 可能不用或少量 锁住馅料水分和香味,避免出水。
最后调味 最初加入 我习惯最后放盐,避免肉馅儿出水,更能精准控制咸度。

所有调料都加进去后,再次顺着一个方向搅打均匀,让肉馅儿充分吸收味道,并且再次“上劲儿”。搅拌过程中,你会看到肉馅儿变得越来越抱团,颜色也越来越诱人。这时候,我通常会用筷子挑一小点儿尝尝咸淡,不放心的话,微波炉叮个十几秒熟了再尝。只有自己满意了,才能继续下一步。

肉馅儿调好,就轮到茴香出场了。之前控好水的茴香,切得越细越好,但别剁成泥。切好的茴香,我会先用一点点香油或者食用油拌匀,让油在茴香表面形成一层薄膜,这样能有效地防止茴香出水,也能锁住它的清香。拌好的茴香,再和调好的肉馅儿混合,用筷子或者手轻轻抓匀,记住,不要过度搅打,只要混合均匀即可,过度搅打会让茴香出水,影响口感。

馅儿好了,我们来擀皮儿。饺子皮儿,我讲究个韧劲儿和口感面粉我通常会用中筋面粉,但为了增加嚼劲,我有时候会混合一部分高筋面粉,大概中筋面粉七成,高筋面粉三成水温也特别讲究,用温水和面,大概是四五十度的样子,手摸着不烫但又暖暖的。温水能让面粉充分吸水,面团儿也更柔软,擀出来的饺子皮儿有延展性,煮的时候不容易破。水和面的比例,我通常是面粉:水 = 2:1,也就是500克面粉大概加250毫升水,但这个比例得根据面粉的吸水性调整,宁可一点点加水,也别一次性倒太多。

和面揉面是个力气活,也是功夫活。面团儿从最初的疙疙瘩瘩、手上黏黏糊糊,到后来变得越来越听话,像个温顺的胖娃娃,表面光滑细腻,一按下去还有点儿回弹的劲儿,那就是差不多了。揉到“三光”:面光、盆光、手光,这面团儿就算到位了。揉好的面团儿,还得让它“醒发”一下,盖上湿布或者保鲜膜,放在一边至少醒上三十分钟。这期间,面粉里的蛋白质会充分吸水,形成面筋,面团儿会变得更加柔软有弹性,擀皮儿的时候才不会费劲,口感也会更好。

面醒好了,取出来揉成长条,切成一个个小剂子,然后擀成饺子皮儿。擀饺子皮儿,中间要厚,边缘要薄,这样包出来的饺子肚子才能鼓起来,馅儿也能包得多,煮的时候边缘薄的地方也能很快熟透,还不至于破。我擀皮儿的手法是一手拿着剂子边转边擀,一开始可能笨手笨脚的,但熟能生巧,没多久就能擀出又圆又薄的皮儿了。

包饺子我就不细说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和手法。我喜欢包成元宝状的,既美观,馅儿也足,而且封口严实,煮的时候不容易露馅儿。看着一个个白胖胖的饺子排成队,心里那叫一个满足。

最后,煮饺子也得讲究点儿。水要宽,锅要大,水开后点点盐,这样煮出来的饺子皮儿不会黏连,也更筋道。饺子下锅后,用勺子轻轻推动,防止它们粘底。等水再次沸腾,点一次凉水,让水温降下来,防止饺子皮儿快速膨胀破裂,同时也能让馅儿均匀受热。连续点三次凉水,也就是所谓的“三点三开”。每次点完水,水再次沸腾后,再点第二次、第三次。等到饺子浮起来,肚子鼓鼓的,摸起来富有弹性,那就差不多熟了。捞出来沥干水分,一个个晶莹饱满,带着茴香特有的清香,简直让人垂涎三尺。

吃茴香饺子,我通常就配个简单的蘸料,一点点醋,一点点生抽,再来一勺自己做的辣椒油,要是再来点蒜末,那简直是绝配。茴香饺子的馅儿本身味道就够足,蘸料不宜太抢味儿,要让茴香的独特风味尽情释放。

我记得有一年冬天,我妈来我家住,正好赶上我包茴香饺子。她看着我从揉面、剁馅儿、调味到擀皮儿,一步步慢悠悠地折腾,笑呵呵地说:“你这哪是包饺子,分明是做艺术品呢!” 我回她:“可不是嘛,这吃食啊,带着心气儿做出来的,味道就是不一样。” 等饺子一上桌,热气腾腾的,我妈咬了一口,眼睛都亮了:“嗯,这茴香的味道真足,肉馅儿也嫩,有我小时候吃的那股子味儿!” 听她这么一说,我心里头比吃了蜜还甜。

茴香饺子这东西,它不像大鱼大肉那么隆重,但它带着一股子浓浓的烟火气,是家里头寻常日子里最熨帖的温暖。每一次和面,每一次剁馅儿,每一次闻到那股子混合着肉香和茴香特有清香的味道,都觉得生活变得特别踏实、特别美好。或许这就是食物的魅力吧,它不仅仅是填饱肚子,更是承载着记忆、情感和家的味道。所以啊,别嫌麻烦,花点儿心思,亲手做一顿茴香饺子,你一定会爱上那份专属的清甜与满足。

茴香饺子的做法插图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