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饼这东西,说起来真是我们家的“压箱底儿”功夫。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也不是多复杂的大菜,就是那么一丁点儿面粉、一捧水、一点点油,却能变出让人魂牵梦绕的烟火气。我总说,烙饼,它不光是吃食,它更是家的味道,是忙碌生活里那点儿踏实和温柔。我学烙饼可不是看什么菜谱学的,是跟着我妈,我奶奶,她们那双长满了老茧,却又带着面粉香气的手一点点摸索出来的。她们可没有精准的克数,全凭手感,那才是真功夫。
说起这烙饼的面,我是有点儿“固执”的。市面上总有人争论,烙饼到底是该用烫面、冷水面还是半烫面?我的答案,毫不犹豫:半烫面!这就是我的“秘诀”,也是我妈几十年烙饼的经验之谈。全烫面做出来的饼是软和,可没了筋骨,吃起来有点儿发粘,不够“劲道”。冷水面呢,又太有嚼劲,对牙口不好的人不太友好,而且放凉了容易发硬。唯独这半烫面,它取了两者的优点,既柔软又富有弹性,凉了也不会硬邦邦的,回锅一热,照样软乎。
我的烙饼,用的就是最普通不过的 中筋面粉。别去追求什么高筋低筋,家常烙饼,它要的就是这份朴实无华。面粉里,我就撒一小撮 细盐,提个味儿,也让面团有点儿筋性。
至于水,我的经验是:大约一半开水、一半凉水。具体比例,要根据你面粉的吸水性来调整,所以别死盯着数字,感受面团才是王道。一般我用250克面粉,大概需要150-160毫升的水。先用大概70-80毫升的 滚开的热水 泼到面粉上,用筷子搅成雪花状,然后慢慢加入剩下的70-80毫升 凉水,揉成一个初步的面团。这个过程,你会感受到水汽腾腾的热气扑面而来,面粉在热水的滋润下,变得湿润而柔软。
揉面,这是个细致活儿,也是个体力活儿。刚开始面团会有点儿粗糙,甚至有点儿粘手。别怕,也别急着加干粉。你要做的,就是耐心。用你的掌根,一点点往前推揉,再把面团收回来,不断重复。你会看到面团从一开始的粗糙,慢慢变得光滑,直到它呈现出那种“三光”的状态——面盆光、手光、面团光。这时候的面团,摸起来就像婴儿的皮肤一样细腻,带着温润的弹性。这一步,至少要揉个 10-15分钟。揉好了,用保鲜膜把面团盖严实了,让它好好 醒发。夏天至少醒半小时,冬天可以延长到1小时,甚至更久。面团充分醒发后,内部的筋性会得到充分放松,擀起来就不费力了,口感也更松软。
醒面的时候,我来准备点儿烙饼的“灵魂”—— 油酥。我的油酥很简单,就是一点点 食用油。我偏爱 玉米油或者菜籽油,它们味道比较清淡,不会抢了面饼本身的麦香。有些人喜欢用猪油,说更香更酥,但我觉得猪油味儿太重,而且吃多了容易腻。也有人会在油酥里加点儿面粉,做成稀面糊,让层次更分明。我觉得在家做,没必要那么讲究,单纯的油也足够了。
面团醒好了,取出来放到撒了薄薄一层干粉的案板上。不需要再揉,直接分成大小均匀的剂子。我通常分四到六个,看你想烙多大的饼。取一个剂子,用你的 擀面杖,从中间往四周擀开。擀成一个又薄又大的长方形面片,尽量擀得均匀,厚度大概也就一两毫米。这一步是需要一点巧劲儿的,别擀破了。擀好后,均匀地在面片上刷上一层薄薄的 食用油。然后,从面片的一端开始,像折扇子一样,一折一折地把面片折叠起来。折叠的宽度大概一厘米左右。折好后,你会得到一条长长的、像手风琴一样的面带。然后,把这条面带从一端开始,轻轻地 卷起来,卷成一个螺旋状的圆饼。卷好后,把收口处压在饼的下方,再用手轻轻按扁。这一系列的折叠和卷曲,就是烙饼分层的奥秘。
卷好的饼胚,别急着下锅,让它再 松弛10分钟。这一步很关键,不然你一擀,它就回缩,很难擀开。松弛好了,轻轻地把饼胚擀开,擀成你想要的圆形饼状,厚度大概两到三毫米。别擀得太薄,不然烙出来容易干硬;也别太厚,不然不容易熟透,而且口感会发死。
重头戏来了——烙饼!我的锅具,常年就用一口 铸铁平底锅,不粘锅也行,但铸铁锅的受热更均匀,烙出来的饼上色也更漂亮。开 中小火,锅子烧热后,淋入一点点 食用油,晃匀,让锅底均匀沾上油。油不必多,一点点就够,避免饼太油腻。把擀好的饼胚小心地放入锅中。
你很快就会听到“滋啦”一声,那是面团和热油亲密接触的声音。一开始,饼的表面会冒出小小的气泡,别管它。等到底面烙到金黄色,边缘微微上翘时,就可以 翻面了。翻过来,你会看到饼的另一面也慢慢鼓起,变得蓬松。用你的锅铲轻轻按压一下饼的边缘,如果它很快弹起来,就说明内部也熟了。我通常会来回翻三到四次,让饼的两面都均匀受热,烙到两面都呈 金黄色,并且用铲子轻拍有“砰砰”的空鼓声,就说明它熟了。
刚出锅的烙饼,热气腾腾,边缘带着焦香,中间鼓得圆滚滚的。赶紧把它取出来,放到案板上。我有个小习惯,喜欢用两只手,从饼的边缘往中间轻轻挤压,你会听到“咔嚓咔嚓”的声响,那是面饼内部的层次在分离,饼也变得更加松软。这时候掰开一块,热气氤氲,香气扑鼻,层层分明,外焦里软,简直是一种享受。
烙饼吃什么?我的答案是,什么都行!配一碗小米粥,几碟小咸菜,就是最舒服的早餐;卷上京酱肉丝,那是地道的北方风味;甚至,就那么空口吃,蘸点儿蒜泥酱油,都是人间美味。
我把面粉和水的配比总结了一下,如果你是初学者,可以参考一下:
面粉种类 | 热水用量 (毫升) | 凉水用量 (毫升) | 总水量 (毫升) | 最终饼的口感描述 |
---|---|---|---|---|
中筋面粉 | 70-80 | 70-80 | 140-160 | 经典家常半烫面,软韧适中,凉了不易硬,富有弹性。 |
中筋面粉 | 0 | 150-160 | 150-160 | 冷水面,非常劲道有嚼劲,适合牙口好的人,久放偏硬。 |
中筋面粉 | 150-160 | 0 | 150-160 | 烫面,非常柔软,甚至有点粘糯,凉了容易塌,筋骨弱。 |
当然,这只是一个参考,面粉的品牌、气候的干湿度都会影响吸水率,所以最重要的还是“手感”。面团太硬,加一点点水;太软,加一点点面粉,慢慢调整。
这烙饼,看似简单,其实处处都是学问,都是耐心。它没有华丽的食材,没有复杂的烹饪手法,却承载着我们对家,对简单的美好生活的向往。每一次和面,每一次擀饼,每一次看着它在锅里慢慢鼓起,都像是一场与食物的对话,与生活握手言和。当你把热腾腾的饼递给家人,看着他们满足的笑容,那一刻,所有的辛苦都化作了最温暖的滋味。这,就是我心目中最简单、也最“有味儿”的家常烙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