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常菜 排骨家常做法

排骨家常做法

家里头要说哪道菜,是那种只要一出锅,就得被抢到连汤汁都不剩的,那还得是这道排骨。不是什么花里胡哨的硬菜,就是一道普普通通的家常红烧排骨。可偏偏就是这最简单不过的家常味道,最能拴住一家人的胃,也最能勾起我心底里那些弯弯绕绕的旧时光。

我妈年轻的时候,手巧,但厨房里她最拿手的,偏偏不是那些大菜,而是这排骨。那时候条件没现在好,排骨算是改善生活的“硬货”。每到周末,我刚从学校疯跑回来,远远地,还没进院门,那股子甜中带咸、肉香四溢的味儿就先一步钻进鼻子里了,一闻到,就知道今晚肯定有排骨吃。现在想来,那味道啊,简直就是童年所有美好记忆的底色,掺杂着烟火气、暖意和妈妈的爱。所以这些年,无论我做了多少新奇的菜,研究了多少复杂的酱汁,唯独这道排骨,我始终坚持着最“老派”的做法,哪怕有无数的新派吃法,在我这儿,它也必须是它最本真的模样,就像是守着一块传家宝,不允许有丝毫的“走样”。

要做好这道看似简单的家常排骨,选料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可不能马虎。我从来不去超市买那种斩得整整齐齐、一块块摆得像模型一样的排骨,总觉得少了那么点儿灵魂。我偏爱去熟悉的肉铺,跟老板磨叽半天,指名道姓要肋排的中间那一段。为什么是中间?你瞧,那儿的肉质厚实,肥瘦相间得恰到好处,骨头也偏细,炖出来才真正是那种软糯又带点嚼劲的口感,一口咬下去,肉汁“滋”地一下在嘴里爆开,绝不是那种吃起来干柴或者油腻的边角料能比的。至于分量,我一般会按家里的人头来,但总是忍不住多买半斤,毕竟这玩意儿,是真的不嫌多。

排骨买回来,千万别直接下锅。这是很多新手容易犯的错误。我有个“小固执”:我不怎么爱焯水。很多人为了去血沫,直接开水一烫,可我觉得,那样一来,排骨本身的鲜味儿多多少少就流失了。我的秘诀是,冷水浸泡,勤换水。把斩好的排骨段,用流动的水冲洗几遍后,就泡在大盆里,加入没过排骨的足量冷水,里面可以稍微加几片姜或者几滴料酒,但别太多。每隔半小时,就换一次水,一直泡到水变得清澈,排骨颜色发白,基本就差不多了,通常需要至少2小时,甚至更久,耐心是美德。这样泡出来的排骨,在烹饪过程中几乎不会有恼人的浮沫,而且肉质保持得更完整,吃起来那种纯粹的肉香会更浓郁。

接下来就是正式开灶了。我的锅一般选用导热均匀的铸铁锅或者砂锅,这玩意儿能让热量均匀渗透,特别适合慢炖。

起锅烧油,油不用太多,大概是平时炒菜的量。待油温升起来,稍微有点冒烟,就可以下料了。我喜欢先下几片姜片和拍扁的葱白,煸出香味儿,那种辛辣和清新的混合香气一出来,瞬间就觉得厨房活过来了。然后把泡好沥干水分的排骨段倒进去,大火煸炒。记住,是大火!要将排骨的表面水分迅速炒干,直到排骨块块边缘开始带点焦色,甚至能听到油脂在锅里滋滋作响,那声音,简直就是一曲味觉的前奏。这步是给排骨“定型上色”,也是逼出多余油脂,让肉质更紧实的关键。

炒到排骨表面金黄,就可以沿着锅边淋入一圈料酒。我喜欢用那种糯米酿造的黄酒,带着一股子醇厚的米香,一碰到热锅,酒精瞬间挥发,带走了排骨的腥气,只留下酒的清冽。接着,就是我个人认为这道菜的“灵魂之笔”——炒糖色。把排骨稍微拨到一边,锅底腾出一点空地,放入冰糖。我通常用的是小块的冰糖,比白砂糖炒出来的颜色更晶莹,也更柔和。小火慢炒,用铲子不停地搅动冰糖,看着它从固体逐渐融化,冒着细密的小泡,颜色也从透明一点点变成浅褐色,再到琥珀色,最后甚至会泛着一点点枣红色。这过程一定要有耐心,火候不能急,一旦炒过头,糖色就会发苦,整锅排骨就毁了。当糖色呈现出诱人的琥珀色时,迅速把排骨扒拉回来,让每一块排骨都均匀地裹上这层亮晶晶的糖色。这颜色,不光是好看,更赋予了排骨一种微妙的甜度,让味道更有层次。

裹好糖色,就是调味环节了。依次加入生抽(提鲜增味)、老抽(上色,让排骨看起来更有食欲),稍微翻炒几下,让酱油的香气充分释放出来。有时候我还会放一小块八角、一片桂皮和一两片香叶,这些香料能给排骨带来复合的香气,但切记不要多,多了反而会盖过肉本身的味道。

接下来,是加水。一定要加热水没过排骨,大概高出两指节左右。为什么是热水?冷水会让排骨的肉质突然收缩,变得紧绷,影响口感。热水则能保持肉质的软嫩,并且避免降低锅内温度,让炖煮过程更加稳定。水量要足,因为这锅汤汁在炖煮过程中会慢慢浓缩,最后还要用来“收汁”。

水加足后,大火烧开,撇去可能还有的一点点浮沫(如果之前泡水做得好,这里基本就没什么了),然后转小火,盖上锅盖,让它咕嘟咕嘟地慢炖。这个“慢”字,是这道菜的精髓所在。急不得,一点都急不得。炖煮的时间,我通常会至少炖足45分钟到1小时。这期间,你可以去干点别的,比如洗洗碗,看看书,或者准备点配菜。但是耳朵得竖着,听着锅里那有节奏的、温柔的咕嘟声,那是时间和火候在施展魔法,把排骨从紧实变得软烂,把味道从表层渗透到骨子里。

关于炖煮时长,我曾经也尝试过用高压锅来缩短时间,虽然肉会变得非常软烂,但总觉得少了点“韧”劲儿,那种用时间熬出来的醇厚风味,还是差了那么一口气。所以,我还是坚持用砂锅或者铸铁锅慢慢炖,那种等待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我个人对炖煮时长的口感偏好如下:

炖煮时长 (Simmering Time) 肉质口感 (Meat Texture) 骨肉分离度 (Bone-Meat Separation) 推荐指数 (Recommendation) 备注 (Notes)
30-40 分钟 略有嚼劲,但已熟透 尚可,需费力分离 ★★★☆☆ 适合喜欢有“咬头”的口感
45-60 分钟 软烂入味,不失弹性 轻松脱骨,但仍附着 ★★★★★ 经典家常口感,肉汁饱满,强烈推荐!
70-90 分钟 极致软烂,可能略柴 完全脱骨,甚至会散开 ★★★★☆ 适合老人和小孩,筷子一碰即散

炖煮到差不多时间,打开锅盖,你会看到汤汁已经变得浓稠,排骨的颜色也变得更深,油亮亮的,散发着勾人的香气。这时候,转大火,进行收汁。这一步,是考验眼力和经验的。要不停地用铲子翻动排骨,让它们均匀地裹上每一滴汤汁,让汤汁变得像糖浆一样粘稠,紧紧地挂在排骨上。锅里的汤汁会从冒着大泡到冒着小泡,最后变得越来越少,越来越粘稠。当汁水收到你觉得够浓稠,能完美包裹住每一块排骨,并且呈现出油亮的光泽时,就可以关火了。有些人喜欢在收汁快好的时候加一点点,比如香醋或者陈醋,稍微点一下,能让排骨的肉味更突出,也能解腻,那是一种微妙的酸,不是那种酸甜排骨的“酸”,而是为味道提个“醒”。我有时会加一点点,但绝不会多,因为我希望它还是以浓郁的肉香和酱香为主。

也有人喜欢在收汁时加点蚝油,我觉得那是锦上添花,但不是必须。这道排骨,最打动人的,是它那份纯粹和本真。

出锅,装盘,撒上几颗碧绿的葱花,那画面,简直就是一幅活色生香的画卷。排骨块块色泽红亮,油光发亮,肉质软糯,用筷子轻轻一拨,就能轻松地骨肉分离。随便夹一块,放进嘴里,那滋味,咸甜适中,浓郁醇厚,带着淡淡的酱香和肉香,一口咬下去,肉汁“biu”地一下冒出来,再嚼嚼,肉皮带着一点点韧劲,肥肉部分已经炖得入口即化,瘦肉部分也一点不柴,反而吸饱了汤汁,鲜美得让人想把舌头都吞下去。

这道排骨,不光是解馋,更是我生活里的一种仪式感。它承载着记忆,也连接着现在。每当我做这道菜,看着家人吃得心满意足,那满足感啊,比自己吃上十块八块还要来得真切。它提醒我,最好的味道,往往不在于多么复杂的技巧,多么稀有的食材,而在于那份用心,那份对时间的耐心,以及藏在每一滴汤汁里的,对生活的热爱。有时候啊,幸福就是这么简单,一碗冒着热气的米饭,几块炖得酥烂入味的家常排骨,再配上一家人围坐桌边的欢声笑语,那便是人间值得。你说是不是?

排骨家常做法插图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