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厨房里什么东西最能带给我踏实又蓬勃的生命力,那必须是面团。尤其是做馒头,这玩意儿看似朴实无华,但一旦你入了门,你会发现它简直是万能的画布。不是我吹,这些年光是花样馒头,我摸索出来的就不止四十种了,每一种都藏着我的一点点小心思,一点点烟火气。今天就想好好聊聊,我是怎么把这平平无奇的馒头玩出花来的。
说起馒头,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北方大汉手里的那个,实实在在、顶饱管饿。但对我来说,馒头远不止是填饱肚子的主食,它更是可以和孩子们一起玩耍的黏土,是送给朋友的带着心意的礼物,是餐桌上能让人眼前一亮的艺术品。我的厨房里,很少有几天是闻不到酵母那股子独特、带着微微酒意的香气的。那种味道,一闻就觉得日子过得真切。
做花样馒头,基础的面团是根本。这就像盖房子,地基不稳,再华丽的楼阁也得塌。我个人偏爱用中筋面粉,它的蛋白质含量不高不低,做出来的馒头既有弹性又足够松软,不像高筋面粉那样筋道得过了头,会牺牲掉那种特有的蓬松感。至于酵母,我几乎都是用耐高糖干酵母,除非做些特别的老面馒头,不然它的发酵效果最稳定。
我的面团基础配方是这样的:
中筋面粉 500克
耐高糖干酵母 5克
细砂糖 20克(这个糖量是为了帮助酵母发酵,不会让馒头变甜)
温水 250-260克(水温大概在35-40摄氏度,手摸着微暖不烫)
揉面这一步,我从来不偷懒。我知道现在有厨师机了,省力,但手揉的乐趣是机器给不了的。面粉、酵母、糖先大致混合,然后慢慢加入温水,边加边用筷子搅拌成絮状。接着就是上手了!一开始会很黏,别急,用你的掌根去按压、搓揉,把面团往外推,再折叠回来。这个过程大概要持续15-20分钟,直到面团变得光滑、细腻,用手轻轻按压,能缓慢回弹,切开看没有大气泡,达到所谓的“三光”境界——手光、盆光、面光。这个揉面揉到位了,馒头的组织才会均匀细致,不容易开裂或者出现死面疙瘩。
一次醒发(也叫基础发酵)是关键。我通常会把揉好的面团滚圆,放到一个抹了薄油的大碗里,盖上保鲜膜,放在温暖湿润的地方。夏天室温就好,冬天我习惯放进烤箱里,旁边放一碗热水,营造一个湿润温暖的环境。时间大概需要60-90分钟,直到面团发酵到原来的两倍大,用手指蘸点面粉,轻轻戳一个洞,洞口不回缩不塌陷,就说明发好了。如果洞口迅速回缩,说明没发够;如果洞口塌陷,那就是发酵过度了。发酵过度,馒头会有酸味,而且容易塌陷。
花样馒头的“花”字,一半在颜色,一半在造型。
先说颜色,我几乎不用人工色素。厨房里信手拈来的食材,就是最好的调色板。
颜色效果 | 常用天然食材/粉末 | 用量建议(每250g面粉) | 特点与注意事项 |
---|---|---|---|
绿色 | 菠菜汁、抹茶粉 | 菠菜汁约100g;抹茶粉3-5g | 菠菜汁需焯水打泥过滤;抹茶有微苦。 |
黄色 | 南瓜泥、玉米粉、姜黄粉 | 南瓜泥约80-100g;玉米粉10-15g;姜黄粉1-2g | 南瓜泥水分含量高,需减少水量;玉米粉有粗砺感。 |
紫色 | 紫薯泥、紫甘蓝汁 | 紫薯泥约80-100g;紫甘蓝汁约80g | 紫薯泥需蒸熟压泥;紫甘蓝汁在酸性下会变红。 |
红色 | 红曲粉、甜菜根汁 | 红曲粉2-3g;甜菜根汁约80g | 红曲粉色泽正,但略有特殊气味;甜菜根汁不稳定。 |
黑色 | 黑芝麻粉、竹炭粉 | 黑芝麻粉10-15g;竹炭粉2-3g | 黑芝麻粉自带香味;竹炭粉无味,但安全性有争议。 |
棕色 | 可可粉、红糖 | 可可粉5-8g;红糖10-20g | 可可粉微苦,适合巧克力风味;红糖有独特香甜。 |
这些天然色素的使用,需要注意的是它们大多带有一定的水分或纤维。比如南瓜泥、紫薯泥,它们本身就是湿的,所以揉面的时候就要相应地减少水的用量。我一般是先蒸熟压成细腻的泥状,放凉后和面粉一起混合,再一点点加水调整。如果是粉类,比如抹茶粉、可可粉,就直接和面粉混合均匀就行。
造型才是花样馒头的灵魂所在。有了五颜六色的面团,就像画家有了各种颜料。我从最简单的开始:
双色卷: 白面团和彩面团分别擀成长方形薄片,叠加,卷起来,切段。侧面就是漂亮的螺旋纹。
玫瑰花: 擀几个大小一致的圆形面片,叠起来,从一头卷起,中间切开,就是两朵含苞待放的玫瑰。
小动物: 这是孩子们的最爱。小猪、小兔子、小鱼、小乌龟……用面团搓圆、捏扁、剪几下,再用黑芝麻点上眼睛,瞬间活灵活现。比如小猪馒头,就是取一小块粉色面团搓圆做身体,再搓一个更小的圆球按扁做猪鼻子,用筷子戳两个鼻孔,搓两粒花生米大小的尖角做耳朵,粘上去。
叶子、蝴蝶、玉米: 擀面片,用刀切出叶脉、翅膀的形状,或者搓成玉米的雏形,再用剪刀剪出玉米粒的纹路。
造型完成后,是二次醒发,这步绝不能省!很多人抱怨馒头蒸出来皱巴巴的、硬邦邦的,往往就是二次醒发没到位。造型好的馒头胚,要间隔开摆放在蒸屉上,盖上湿布或者保鲜膜,再次放到温暖湿润处醒发20-30分钟。这次不用发到两倍大,而是馒头胚肉眼可见地变大了一圈,变得轻盈饱满,用手轻轻拿起感觉像拿着一团棉花,而且轻轻按压能缓慢回弹。醒发好的馒头胚,蒸出来才会松软膨胀。
蒸的学问也大着呢。我个人习惯冷水上锅。把醒发好的馒头胚放进蒸锅,盖上锅盖,开大火。水开后转中大火,蒸12-15分钟(根据馒头大小调整)。时间到了,关火后不要急着揭盖! 这又是一个我的“小固执”秘诀。让馒头在锅里焖5分钟再揭盖。这样可以防止馒头因为突然遇到冷空气而回缩、塌陷。每次掀开锅盖,看到一个个白胖圆润、造型可爱的馒头乖巧地躺在那里,那种成就感,比山珍海味都来得更让人心满意足。
这些年,我在馒头这件事上,也交了不少“学费”。
记得有一次,我心血来潮想做个巨型寿桃,结果面粉比例没算好,揉面的时候水加多了,面团黏得一塌糊涂,最后成了个软趴趴的“烂桃”。还有一次,夏天太热,酵母放多了,或者说没控制好发酵温度,馒头还没上锅呢,就已经“面目全非”了,蒸出来一股子酸味儿,组织也粗糙得像蜂窝煤。当时特别沮丧,觉得怎么就做不好一个简单的馒头呢?后来才明白,面团是有生命的,它对温度、湿度、揉捏的力度,都有着自己的脾气。你得像对待老朋友一样,去理解它,去感受它。
慢慢地,我开始学会倾听面团的声音:它在揉面时发出“滋滋”的摩擦声,在发酵时内部膨胀的微弱“嘶嘶”声,还有蒸熟后出锅时弥漫的,那股子面粉独有的清甜麦香,混合着淡淡的酵母味儿。这些声音和味道,成了我厨房里最动听的交响乐。
我常常会做各种填充馅料的花样馒头。比如用红糖姜汁做内馅,冬天吃暖胃又暖心;或者炒一点肉末香菇丁,加点生抽老抽蚝油调味,做成小肉包子的形状,但用的是馒头的面团,口感特别扎实有嚼劲;更简单的,直接揉入葱花和椒盐,做成咸香的葱油花卷,咬一口,层次分明,香气扑鼻。
也有朋友问我,花样馒头好看是好看,但好不好吃呢?我的原则是,好看绝不能牺牲口感。那些为了造型而牺牲面团品质的做法,我是一概不取的。比如过度揉搓、过多添加一些不必要的辅料等等。一个好的花样馒头,首先得是个好馒头,它得松软、有弹性、有面粉的清香。然后才是它的外貌。就像一个人,内在品质是第一位的,外在装扮是锦上添花。
花样馒头的魅力,还在于它的无限可能。你可以根据季节来调整颜色和口味:春天用菠菜和草莓做嫩绿色和粉红色;夏天用西瓜和黄瓜汁做清爽的红绿搭配;秋天南瓜和紫薯正当季,做成金黄和深紫的馒头;冬天就多用些红糖、黑芝麻,做成暖色调的。过年过节,做个寿桃、金鱼、元宝,更是能为节日增添不少喜庆气氛。
所以你看,馒头,这个我们从小吃到大的寻常物,在我的手里,它就不再寻常了。它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是我传递爱意的方式,更是我厨房里永远玩不腻的魔术。如果你还没尝试过,真的建议你动手试试看。那份揉面的踏实感,看着面团慢慢膨胀的喜悦,还有馒头出锅时那热腾腾的香气,都足以让你爱上厨房,爱上这充满烟火气的日子。别怕失败,每一次的尝试,都是在通往美味的路上又迈出了一步。来,把你的手洗干净,我们一起,把日子过成馒头一样,白胖,暄软,带着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