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常菜 手剥笋的做法

手剥笋的做法

每到早春时节,江南人餐桌上最隆重、也最是家常的一道菜,那便是手剥笋。说起来,我这人做菜,总有些“老古板”的执拗,尤其对这种时令的、讲究本味的东西,更是半点容不得敷衍。市面上那些所谓的“袋装净笋”,又或是用机器削得整整齐齐的笋片,我是看都不看一眼的。它们哪能比得上自己亲手剥出来的那股子鲜活气儿?这不单单是吃个味儿,更是一种从指尖到心头的仪式感,是与春天、与大地最亲密的对话。

我记得小时候,外婆家院子里就有一小片竹林,每到清明前后,那地里头一准儿能冒出尖尖的毛笋来。外婆总是掐着点儿,在它们刚刚破土而出、还带着泥巴芬芳的时候,就让舅舅去挖。那时候的笋,带着一层浅浅的绒毛,摸上去有点扎手,剥起来沙沙作响,内里是奶白色,隐约能闻到一股子独特的植物清香。现在想来,那香气,简直就是春天专属的“香水味儿”。

话说回来,要做好这道手剥笋,选材绝对是头等大事,这甚至比你的厨艺还重要三分。我首选的一定是当日挖出的新鲜毛笋或雷笋,那些笋尖泛着青色、根部圆润饱满、表皮没有明显伤痕或腐烂迹象的,就是上上品。你上手掂量一下,要有沉甸甸的分量感,轻轻一掐,能感觉到那股子饱含水分的韧劲儿。要是笋尖已经发绿,或者捏起来软塌塌的,那多半是老了,吃起来会发硬发柴,即便你厨艺再好,也回天乏术。我有时为了找那一拨儿最水灵的笋,能跑好几个菜市场,甚至找相熟的农民伯伯直接预订,别人笑我痴,我却乐在其中,这才是对食材最大的尊重。

拿到这宝贝笋,千万别急着动刀。记住,叫“手剥笋”,顾名思义,就是要手剥!这是这道菜的灵魂,也是它区别于其他笋菜的精髓所在。用刀切,笋的纤维会被齐刷刷地斩断,口感会变硬,还会带点“生涩”气。而手剥呢?你沿着笋的纹理,从根部往尖部轻轻掰开,就像撕纸一样,它会自然地分裂成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笋块。掰开的笋块,横截面是犬牙交错的,这种不规则的断裂面,能最大程度地吸收汤汁,让每一口都饱满入味,而且吃起来的口感是那种带着筋道的、活生生的脆嫩,而不是死板的脆。这其中,笋根部比较老的部分,我会用刀稍微削去一点,只留下嫩的部分。剥好的笋块,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大约拇指到食指那么长,粗细随意,保持那份原始的“野趣”。

剥好的笋,可不能直接下锅。这第二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就是焯水。很多人焯水就是水开丢进去煮几分钟,那是不对的!正确的方法是:冷水下锅,水要没过笋块,大火烧开后,继续沸腾个5到8分钟。为什么要冷水下锅?因为这样笋的受热会更均匀,能充分去除笋自带的那股“麻嘴”的涩味(主要是草酸),还能让笋吃起来更鲜甜。你看,水烧开后,上面会浮起一层白色的泡沫,那就是笋里的涩味物质。煮够时间后,立马捞出来,迅速过一遍凉水,或者直接丢进冰水里,这样能最大程度地保持笋的脆度和色泽。这一冷一热的刺激,能让笋的质地变得更加紧实。沥干水分,备用。

接下来,才是我们真正的烹饪环节。这道手剥笋,我最最推崇的做法,就是清淡中求极致的鲜美,也就是“油焖”或“清炒”。但这里的“油”可是大有讲究的!我敢拍胸脯保证,离开了它,这道手剥笋就失了魂魄,变得平庸无奇。它就是:猪油。没错,就是猪油。你用再好的植物油,什么橄榄油、玉米油,跟猪油一比,在炒笋这件事上,都是“凡夫俗子”。猪油那独特的动物油脂香气,能把笋的清甜完全激发出来,让笋的口感变得醇厚润泽,吃起来有种说不出的满足感。我每次都会买块肥膘回来,自己熬猪油,那熬出来的油渣,更是香得能让人流眼泪。

锅烧热,放入一大勺猪油,等猪油融化,油面微微冒烟的时候,先下入几片姜和两段葱白煸香。姜是去腥增鲜的,葱是提香的,但它们都不能抢了笋的风头,所以量不必多,意思意思就好。等到葱姜的香气弥漫开来,赶紧把沥干水分的笋块倒进去,大火快速煸炒。记住,一定要大火!让笋块与锅底充分接触,发出滋滋啦啦的声响,这声音听着都让人心生欢喜。炒到笋块边缘微微发黄,香气扑鼻,差不多要炒个三五分钟,让笋的水分稍微蒸发掉一点,这样笋味儿才能更集中。

接着就是调味了。我在这道菜上,调味是极其“吝啬”的。只放适量的盐。盐的量要掌握好,既不能太淡,笋的鲜味出不来;也不能太咸,掩盖了笋本身的清甜。你可以在炒的过程中,尝一小块,慢慢调整。我还会偷偷地放一小撮糖,注意,是“一小撮”,指甲盖大小就够了,千万不能多,多了就变甜口菜了。这糖的作用是提鲜,它能很好地衬托出笋的自然甘甜,让味道更有层次。如果家里有高汤,可以稍微淋入一点点,让笋更润泽,也增加一点点底味。如果没有,就加一点点开水,不要多,免得笋味变淡。

然后就是收汁。开着大火,让汤汁在锅里咕嘟咕嘟冒着泡,直到变得浓稠,能均匀地裹在每一块笋上,笋的表面看起来油亮亮的,这道菜就算成了。最后,撒上一点翠绿的葱花或者香菜末,增加一点颜色和清新气,就可以出锅了。

这道菜,我吃过许多种做法。有人喜欢和咸肉、百叶结一起炖个“腌笃鲜”,汤汁奶白,味道浓郁。是,腌笃鲜是好吃的,但那更像是肉汤里有了笋的鲜味,而我做的手剥笋,是让笋的鲜味成为了绝对的主角。也有人喜欢用酱油、耗油烧个浓油赤酱的“油焖笋”,味道是更重口些,下饭是极好的,但笋本身的清雅就被抢去了风头。我做的手剥笋,追求的就是那份纯粹。第一口下去,是猪油的醇厚香气,紧接着是笋的清甜脆嫩,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回甘,再嚼几下,纤维在齿间崩裂,汁水充盈,最后满口都是春天的味道。那不是大鸣大放的美味,而是细水长流、越品越有滋味的那种。

这道菜,承载了我太多美好的记忆。它是我每年春天的固定念想,也是家人餐桌上雷打不动的一道风景。我记得有一次,我妈吃了一口我做的手剥笋,筷子在碗里顿了顿,然后说:“嗯,这味道,像你外婆做的。”那一刻,厨房里的油烟味儿都变得温柔起来。这或许就是家常菜的魅力吧,它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串联起一代又一代人情感的纽带。

当然,如果你的笋买回来比较多,不能一次性吃完,或者想要错峰品尝这份鲜美,也有个小妙招。焯水后的笋,放凉后用保鲜膜分装,然后放入冰箱冷冻。虽然口感会比新鲜的略逊一筹,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笋的鲜味,比市面上那些冷冻笋段可好太多了。

最后,我想说,做菜这件事,最终还是回到自己心里。不用去刻意追求多么复杂的技巧,或者多么昂贵的食材。只要你用心去感受食材,用爱去烹饪,即便是一盘简简单单的手剥笋,也能散发出无与伦比的光芒。这道菜,你不需要过多的调料去掩饰它的缺点,因为它的优点本身就足够出众。简简单单,却让人魂牵梦萦,这才是真正的“手剥笋”哲学。

常见问题 可能原因 我的独家解决办法
笋吃起来发涩/微苦 焯水不够彻底,草酸未去除 凉水下锅是关键,水开后至少煮5-8分钟,捞出后立刻过冰水(如果没有冰块,用流动的凉水冲洗至凉透)。
笋口感发硬/嚼不动 笋本身太老;烹饪时间不足 选购时挑嫩的毛笋或雷笋,根部发白、笋尖不发绿的。焯水要足,后续炒制确保熟透,但避免过度烹饪导致失去脆度。
成品味道平淡 调味太保守;未用猪油提香 猪油是灵魂!盐要放足,但避免过量;一小撮糖是点睛之笔。大火爆炒能最大限度激发出笋的清香和鲜味。
笋的鲜味不突出 未充分手剥;炒制火候不足 手剥能保留最佳口感和风味。炒制时火力要猛,煸炒时间要足够,让笋的味道充分释放。

手剥笋的做法插图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