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人,做菜就跟写文章似的,最忌讳的就是平铺直叙、没有个性。尤其面对一道像炒腊肉这样,看似家常得不能再家常的菜,要是只按部就班地告诉你一二三四,那简直是辜负了这盘菜里头,沉淀着多少个季节的风干雨露,多少次炉火边的人间烟火。我常常跟那些初入厨房的小朋友们说,别总想着照本宣科,菜有菜的脾气,人有人的性子,能把自己的性子揉进菜里,那才叫真本事。
就拿这炒腊肉来说吧,我敢拍着胸脯讲,市面上那些速成攻略,十有八九都漏了最关键的那一两步,或者根本没讲到精髓。很多年前,我也是个厨房小白,照着菜谱炒出来的腊肉,不是硬得咯牙就是咸得齁嗓子,那滋味儿,别提多糟心了。后来,跟着家里的老辈儿学,又自己琢磨,才慢慢悟出门道。
首先,腊肉的挑选,这可是整个菜的灵魂所在,马虎不得。我个人,偏爱那种用五花肉做的腊肉,尤其是带着一层薄薄的肉皮,肥瘦分明,层次感足。那种纯瘦肉的腊肉,炒出来没油水,干巴巴的,吃着一点不过瘾;全是大肥的,又腻得慌。最好的状态是:瘦肉呈现深红色,肥肉呈半透明的蜡黄色,带着一股子烟熏的陈香,而不是那种冲鼻子的化学味儿。你拿鼻子凑近闻闻,那股子混合着柴火香、肉香、盐香的味道,一下就能把你带回到村口老房子里,烟熏火燎的热闹场面。我通常会去相熟的农家铺子买,那里的腊肉都是自家挂在灶头,慢慢熏出来的,带着一种工业化生产线永远给不了的质朴和醇厚。
买回来的腊肉,可不是直接下锅切片就能用的。它得先“沐浴更衣”。第一步,清洗。表面附着的灰尘、烟熏的残渣,都得用温水仔细冲洗干净。有些朋友习惯用刷子刷,我觉得也行,但一定要轻柔,别把表皮刷破了,那层皮可是腊肉风味的“保护膜”。洗干净后,重头戏来了——浸泡与蒸煮。这步至关重要,是决定腊肉口感和咸度的关键。我的做法是,先用冷水浸泡至少4-6小时,甚至可以头天晚上泡上,第二天起来再处理。浸泡的过程,能让腊肉中的盐分慢慢析出,同时软化肉质。浸泡后,捞出,冷水下锅,加入几片姜,少许料酒,大火烧开转小火,至少蒸(煮)30分钟到1小时,直到用筷子能轻松扎透肥肉部分。我个人更倾向于蒸,因为蒸能最大程度保留腊肉的香味,且肉汁不易流失。煮的话,香味会随着水蒸气散发掉一部分。等腊肉蒸好,放凉到不烫手的程度,这才能开始切片。
切片,也是个讲究活儿。太薄,炒出来容易碎,失去嚼劲;太厚,口感又会显得粗笨。我经验是,大约2毫米左右的薄片,这个厚度能让腊肉在后续煸炒中达到外表微焦香脆,内里柔韧弹牙的完美平衡。切的时候,最好逆着肉的纹理切,这样吃起来不塞牙。看着那些晶莹剔透、肥瘦相间的肉片,一股子期待感就油然而生了。
配角也不能含糊。炒腊肉,我最钟爱的“绿叶”是蒜苗。不是蒜苔,也不是青椒,是那种带着浓郁蒜香味、碧绿挺拔的蒜苗。蒜苗的清香和腊肉的醇厚,简直是天作之合。它的纤维感恰到好处,能吸收腊肉的油脂,又不至于软塌塌地失去个性。选蒜苗,要挑那些叶片翠绿、根部洁白、质地饱实的。切成斜刀段,比指节稍长一点,这样既能保证卖相,又能均匀受热。当然,如果你实在买不到好的蒜苗,蒜苔或者新鲜的青椒(尤其是杭椒,带点微辣)也能凑合,但味道上总是差了一截,那股子灵魂深处的契合感,就没那么强烈了。
至于调味料,我向来奉行“少即是多”的原则,但有些东西是绝对不能省的。
- 豆瓣酱: 我个人偏爱郫县豆瓣酱,而且必须是红油豆瓣酱。它不仅仅提供咸味和辣味,更重要的是那种经过时间沉淀的复合酱香和色泽。我用的量通常不会很多,但一定要有,而且要煸炒出红油,这是增香提色的关键一步。
- 姜蒜: 基础款,切片或者拍扁,方便爆香。
- 干辣椒: 喜欢吃辣的朋友可以放一些干辣椒段,但我通常更偏爱新鲜小米辣,切成小圈,那种新鲜的、穿透力强的辣味,跟腊肉更搭,也能带来更活泼的颜色。
- 生抽/老抽: 生抽提鲜,老抽少量用于增加色泽,但千万别多,否则会掩盖腊肉本身的本色。
- 糖: 这是一个点睛之笔!一小撮糖,不是为了甜,而是为了提鲜,解腻,平衡各种味道,让整道菜的口感更圆润。
- 料酒: 起锅前沿锅边淋入一点点,增香去腥。
好了,一切准备就绪,接下来就是锅碗瓢盆交响乐的时刻了。
开炒!
我喜欢用铁锅炒菜,那股子镬气是任何不粘锅都比不上的。
1. 热锅冷油。锅烧热后,倒入一点点油(腊肉本身会出油,所以油量要控制),接着立刻下腊肉片。这里就是第一个小窍门:小火慢煸。用铲子不停翻炒,让腊肉片受热均匀,慢慢地,肥肉部分会开始变得透明,甚至带点金黄,滋滋作响,油脂被一点点地煸炒出来,整个厨房都会被那股独特的肉香填满。这一步大概需要3-5分钟,直到腊肉边缘微微卷曲,肥肉部分变得Q弹不腻,瘦肉也变得有嚼劲。将煸炒好的腊肉片盛出备用,锅中留下煸出的底油。这锅底油,可是精华!
2. 利用锅中余油,或者再添一丢丢,放入姜蒜片、小米辣(或干辣椒段),小火爆香。等到蒜片泛黄,辣椒的香气蹿出来,马上倒入郫县豆瓣酱。关键来了,豆瓣酱一定要小火慢慢煸炒,直到炒出红油,那股子酱香和辣香彻底释放出来,整个锅底都染上了一层诱人的酱红色。
3. 将之前盛出的腊肉片倒回锅中,转大火快速翻炒,让腊肉片均匀裹上豆瓣酱的酱汁。接着,加入蒜苗段。这时候,你的动作要快,大火快炒,目的是让蒜苗断生,保持其翠绿和爽脆,而不是炒得软塌塌。
4. 沿锅边淋入一小勺料酒,快速翻炒几下,接着调入生抽,再撒上那一小撮糖。继续大火爆炒约1分钟,让所有食材和调料充分融合,蒜苗的清香、腊肉的醇香、豆瓣酱的酱香,都在这一刻完美交织。
5. 尝一下味道,如果觉得颜色不够深,可以滴入几滴老抽,翻炒均匀即可出锅。我通常会再加一点点醋,一点点就好,那种若有似无的酸度,能让腊肉的鲜味更加突出,也能更好地解腻。
瞧,这哪是一盘简单的炒腊肉啊,这分明是一幅有声有色、有香有味的画卷。刚出锅的炒腊肉,热气腾腾,红亮的豆瓣酱油光闪烁,翠绿的蒜苗段点缀其间,腊肉片肥瘦相间,边缘带着迷人的焦色。你用筷子夹起一片,送到嘴边,那股子独特的烟熏咸香瞬间扑鼻而来。放入口中,肥肉软糯弹牙,瘦肉紧实有嚼劲,带着一丝韧劲儿,却又不会难嚼。蒜苗的清脆与辛辣,正好解了腊肉的浓郁,各种味道在舌尖上此消彼长,最终融合成一种无法言喻的满足。配上一碗热腾腾的白米饭,你根本顾不上说话,只知道一筷接一筷地往嘴里送。那感觉,就像是回到了老家,妈妈在厨房里忙碌着,锅铲撞击铁锅的声音,油花滋滋的声响,都混着饭菜的香气,勾勒出最熨帖人心的烟火记忆。
这些年,我也试过往炒腊肉里加不同的东西,比如豆豉,比如青蒜,甚至有人放木耳。但到头来,我还是最钟情于蒜苗的版本。那种纯粹的、经典的搭配,最能体现出腊肉本身的魅力。就像我说的,做菜,有时候也需要一点“固执”,守住那些经典的味道,因为那里面藏着传承,藏着温度,藏着我们对美食最原始的敬意。如果你也想尝尝这股子“固执”的味道,不妨试试我的方子,相信我,你不会失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