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常菜 黄米面的做法大全

黄米面的做法大全

我这人吧,对粮食,尤其是这种带着股子淳朴劲儿的粗粮,总有那么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像黄米面,在我心里头,那可不是寻常面粉能比的。它没白面那么娇气,也没玉米面那么硬气,就介于两者之间,带着一股子独特的“韧劲儿”和“糯性”,还有那种晒足了太阳、被风吹过的谷物香气,是真真切切从土地里长出来的味道。小时候,奶奶家的土炕上,总能闻到那股子蒸黄米面的香甜,那会儿就觉得,这玩意儿比什么山珍海味都勾人。现在自己下了厨房,才知道要把这黄米面请上餐桌,可不是随便一搅合一蒸就完事儿那么简单。里头弯弯绕绕,讲究可多了去了。

说起黄米面,我最先想到的,永远是那一口咬下去糯韧弹牙、内馅儿甜蜜沙软的黄米面粘豆包。这可不是那种超市里买来的冷冻货能比的,它带着时间发酵出的温度,和手工揉捏出的心意。

做粘豆包,首先得把黄米面选好。市面上有些黄米面粉质太细,失去了那种粗犷的谷物风味,我偏爱那种带着一点点沙粒感的,颜色偏黄的,闻起来有淡淡谷物清香的。买回来之后,我通常会先用一部分面粉烫面。这个步骤是关键!不是所有面粉都能直接和的,黄米面筋性相对弱,直接和容易散,口感也硬。用滚开的水,一边倒一边用筷子搅,搅到面粉都成了雪花状,然后盖上盖子焖个五分钟,让面粉充分吸收水分,同时淀粉糊化,这样才能增加面团的黏性和延展性。我通常用大概三分之一的面粉来烫,剩下的直接用温水和。

面粉的配比,我也有我自己的“小固执”。纯黄米面做出来虽然最“正宗”,但有时会觉得有点过于黏牙,而且发酵起来也比纯白面难度大。所以,我喜欢在黄米面里掺入少量普通中筋面粉,比例大概是黄米面和白面 4:1。这样既保留了黄米面的风味和特性,又能让面团更具支撑力,发酵效果也更好。温水里要加入干酵母和一点点白糖,白糖是酵母的“粮食”,能帮助酵母更好地活化。水温控制在 35-40 摄氏度之间,用手摸着不烫手就好。将烫好的面和生面混合,一点点加入酵母水,开始揉面。这揉面的过程,是跟面团建立感情的过程。从最初的粗糙、松散,到慢慢变得光滑、柔软,弹性十足,像婴儿的皮肤一样。我通常会揉到“三光”——面光、手光、盆光。然后盖上湿布,放到温暖的地方进行第一次发酵,直到面团体积膨胀到原来的两倍大,用手指戳一个洞,不回缩也不塌陷,就说明发酵好了。

发酵期间,咱们就可以准备馅儿了。粘豆包的灵魂,当然是红豆沙馅。我从来不用现成的,自己熬的,甜度可以自己控制,而且豆香浓郁,没有那么多添加剂。我喜欢用红芸豆,煮出来口感更沙,颜色也更深沉。芸豆提前一晚泡发,然后用高压锅压烂,或者普通锅煮到用手一捻就碎。然后沥干水分,在锅里用猪油玉米油(猪油更香!)小火煸炒,边炒边用铲子碾碎,加入适量红糖冰糖。我还会加一点点桂花蜜或者陈皮末,那股子清香能瞬间提升豆沙的层次感,甜而不腻。炒到豆沙水分蒸发得差不多,变得沙沙的、抱团,就可以盛出来放凉备用了。

面团发酵好后,要充分排气,再揉圆,分成大小均匀的小剂子。每个小剂子擀成中间厚边缘薄的圆片,包入足量的豆沙馅。这包馅儿也是个技术活儿,馅儿太少没滋味,馅儿太多容易露馅。我喜欢包得圆润饱满,像个小馒头。包好的豆包,要再进行二次发酵,醒发大概 15-20 分钟,让面团稍微松弛,蒸出来才更喧软。

蒸豆包的火候也很有讲究。水开后上锅,大火蒸 15-20 分钟。蒸好后不要急着开盖,关火虚蒸 5 分钟,让蒸汽慢慢散去,这样豆包就不会因为骤冷而塌陷,口感也会更饱满。出锅的粘豆包,黄澄澄的,带着酵母和谷物的清香,咬一口,外皮软糯弹牙,内馅儿甜蜜沙软,这滋味,足以抵消一天的疲惫。

当然,黄米面可不只有粘豆包这一种玩法。我有时早上起得晚,想吃点快手又暖和的,就会做黄米面煎饼。这个就简单多了,不用发酵。

特点/食材 粘豆包 (经典发酵) 黄米面煎饼 (快手非发酵)
黄米面处理 部分烫面,与白面混合,酵母发酵 直接和面,或部分烫面
面团状态 软糯有弹性,蓬松 稀稠适中,可流动面糊
主要调味 红糖、白糖 (发酵用) 盐、鸡蛋、葱花、各种蔬菜丁
烹饪方式 烙、煎
口感 喧软、黏糯、内馅香甜 外酥里软、咸香可口、层次丰富
制作时间 较长 (含发酵) 较短 (即做即食)

做煎饼,我喜欢用黄米面普通面粉 2:1 的比例,打入一个鸡蛋,加适量,再根据喜好加入切碎的小葱胡萝卜丁、甚至一点点火腿碎。用温水一点点搅和成稀稠适中的面糊,像酸奶一样能缓慢流动就行。然后平底锅烧热,刷一点点油,倒入一勺面糊,快速转动锅子让面糊均匀铺开。中火烙,直到表面凝固,边缘微微翘起,翻面继续烙。两面金黄,香气四溢,就可以出锅了。

这煎饼,吃的就是那股子焦香和里头的松软。刚出锅,热气腾腾的,外皮略带脆感,里头因为加了鸡蛋和黄米面,又有点软糯的嚼劲。无论是配碗粥,还是直接吃,都是极好的。我有时还会偷偷加一点点五香粉,或者花椒粉,那味道就更接地气,更勾人。

还有一种做法,是那种朴实无华,但能吃出谷物本味的黄米面窝头。这和粘豆包是两个极端。粘豆包是“精雕细琢”的点心,窝头则是“素面朝天”的粗粮。我通常会用黄米面玉米面 1:1 的比例,掺入少量白面(大概总量的十分之一),加一点泡打粉(为了让口感不那么死板),用温水和成比较硬的面团。硬面团揉起来费劲,但做出来的窝头口感才筋道。揉好后,盖上湿布醒发个十来分钟,让面筋松弛一下。

然后就是搓窝头了。取一小块面团,在掌心搓圆,用大拇指从中间往内压,一边压一边转,把窝头壁均匀地推薄,直到底部成一个小窝。这个过程,手感很重要,窝头壁不能太薄,否则蒸出来容易塌;也不能太厚,口感会太实。搓好的窝头,放在蒸锅里,水开后大火蒸 15-20 分钟

刚出锅的窝头,带着玉米面和黄米面特有的粗犷谷物香,口感扎实却不噎人,细细咀嚼,甚至能品出回甘。我喜欢掰一块,蘸点腐乳,或者配点炒酸菜,那滋味,简单而满足。它不像白面馒头那么清甜,也不像发糕那么松软,就是那种实实在在的、有嚼劲的、能填饱肚子的存在。对我来说,它更像是一种提醒,提醒我不要忘记粮食的本真,不要忘记那些曾经支撑我们祖辈走过艰难岁月的味道。

其实,黄米面的做法何止这几种?它还可以做成黄米凉糕,或者黄米面饸饹,每一种都承载着不同的风味和记忆。但无论是哪一种,核心都在于对面粉特性的理解和对火候、时间的精准把握。它不比精细的西点,需要精确到克的配方,黄米面的魅力,更多在于那种“手感”和“经验”,在于你和它在厨房里磨合出的默契。

这么多年在厨房里摸爬滚打,从最初的对着菜谱手足无措,到如今能凭着经验和直觉做出家人爱吃的饭菜,我觉得最大的收获,就是开始真正理解食材。黄米面在我心里,不仅仅是一种面粉,它更像是一个老朋友,带着它特有的脾气和性格。你了解它,懂得它,才能把它最好的那一面展现出来。每次看到家人吃得津津有味,尤其是我那挑剔的女儿,能一口气吃下两个我亲手做的黄米面粘豆包时,我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了。那份味道里,除了谷物的香甜,更饱含着对家的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黄米面的做法大全插图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