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常菜 蛋烘糕的做法及配方

蛋烘糕的做法及配方

蛋烘糕的做法及配方

说起蛋烘糕,我脑子里首先浮现的不是什么米其林大餐,也不是精致的法式甜点,而是成都街头那一口热乎乎、软糯糯又带着点焦香的甜甜圈。对我来说,它远不止是小吃那么简单,它是一段记忆,一份慰藉,更是我厨房里屡试不爽,能迅速提升幸福感的“秘密武器”。这些年,从一个厨房小白硬生生摸索到如今能对着任何配方“挑三拣四”的“老饕”,蛋烘糕算是陪我走过不少光景,也让我明白,越是简单的东西,越是讲究个中细节。

你可能觉得,不就是面粉鸡蛋一搅和,上锅一烙吗?说实话,我一开始也是这么想的。结果呢?第一次烙出来,要么硬邦邦像块饼干,要么湿塌塌像摊泥。那会儿真是气馁,心想这玩意儿是不是只有街边老师傅才做得出来。后来我才明白,蛋烘糕这东西,讲究的就是一个“心性”和对食材的“尊重”。

咱们先从食材说起,这可是地基,地基不稳,上面盖的再漂亮都是白搭。

  1. 面粉: 千万别小看这一项!市面上那么多面粉,到底选哪种?我跟你说,如果你想要那种一口咬下去,在舌尖上化开的绵软感,而不是嚼劲十足的口感,那必须是低筋面粉。是的,你没听错,就是做蛋糕、饼干用的那种。高筋面粉不行,中筋面粉凑合但不够极致。我试过用中筋面粉,烙出来的蛋烘糕总是少了那么点“娇贵”,多了点“坚韧”,反正就不是我心目中那种软乎乎、蓬松得像云朵一样的感觉。所以,为了那一口销魂的软,低筋面粉请务必备好。

  2. 鸡蛋: 这可是蛋烘糕的灵魂!我一般用中等大小的新鲜鸡蛋,大概是50-60克一个。鸡蛋的量是影响面糊稀稠度的关键之一,更是带来蛋香味的主要来源。有时候我会奢侈一点,多加一个蛋黄,那样烙出来的颜色会更金黄,蛋香味也更浓郁,简直就是给蛋烘糕开了“美颜滤镜”。

  3. 牛奶: 我偏爱用全脂纯牛奶。为啥?因为它能带来更浓郁的奶香味,让蛋烘糕吃起来更滋润,不像光用水那么寡淡。当然,如果你对热量有考量,或者家里只有脱脂奶,那也行,影响不是致命的,但风味会差那么一小截,你知道的,那点奶香,往往就是画龙点睛的一笔。

  4. 糖: 细砂糖是我的首选。它的好处是溶解快,能均匀分布在面糊里,避免出现局部过甜或颗粒感。糖的量要把握好,这可不是做蛋糕,糖太多会影响面糊的蓬松度,而且容易糊底。我的经验是,面粉和糖的比例大概在 5:1 到 4:1 之间,这个甜度刚刚好,既能烘托出蛋香奶香,又不会盖过馅料的风头。

  5. 泡打粉: 很多人可能觉得这是“添加剂”,能不用就不用。但对于蛋烘糕这种需要蓬松空气感的小吃,适量的泡打粉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帮助面糊在受热时产生更多气泡,让蛋烘糕变得轻盈、暄软。我一般用无铝泡打粉,用量严格按照包装说明,或者每100克面粉加2-3克。多一点会发苦,少一点又不够蓬松。这一点,不能马虎,必须像做实验一样精准。

  6. 食用油/黄油: 这是用来刷锅的,别小看它!它决定了蛋烘糕会不会粘锅,以及外皮的焦香程度。我个人更喜欢用无盐黄油,它带来的奶香味和焦糖香气是普通植物油无法比拟的。每次刷上薄薄一层黄油,锅子一热,那股子香气弥漫开来,我就知道,这锅蛋烘糕成功了一半。

面糊的调制——蛋烘糕的“骨架”

现在,咱们把这些宝贝食材,变魔术一般变成一碗完美的蛋烘糕面糊。

首先,把低筋面粉泡打粉过筛,这步很关键,能避免面粉结块,让面糊更细腻。别偷懒,这一步直接影响口感。

然后,在一个大碗里打入鸡蛋,加入细砂糖,用手动打蛋器充分搅散。不是打发,是搅散!让蛋黄蛋清彻底融合,糖粒也尽量溶解。这一步不需要打到起泡,均匀就行。

接着,把过筛后的面粉和泡打粉,少量多次地加入到蛋液中,边加边用刮刀或者手动打蛋器轻轻搅匀。记住,是“轻轻搅匀”,而不是使劲画圈搅拌!蛋烘糕的面糊最怕的就是过度搅拌,那样会让面粉起筋,导致烙出来的蛋烘糕口感发硬,失去那种独特的软糯感。我的秘诀是,用“Z”字形或者“切拌”的手法,确保所有干粉都湿润即可,即使还有一点点小疙瘩也没关系,待会儿醒面的时候它自己会消失。

最后,加入牛奶,再次轻轻搅匀,直到面糊变得顺滑无颗粒。面糊的稀稠度非常重要,它应该是那种缓慢而流畅地从勺子上滴落,而不是一下子哗啦流下来,也不是厚重得像浆糊。如果太稠,可以稍微加一点点牛奶;如果太稀,那就只能下次调整面粉量了。这需要一点经验,但多做几次你就能找到感觉。

搅拌好的面糊,盖上保鲜膜,静置至少30分钟。别小瞧这醒面的过程,它能让面粉充分吸收水分,泡打粉也得到充分激活,让面糊变得更细腻,烙出来的蛋烘糕才会更蓬松。我通常会醒面1小时,或者直接放冰箱冷藏,做早餐的话头天晚上就调好面糊,第二天直接用,效果更赞!

烙制——功夫在火候,耐心是法宝

终于来到最激动人心的环节了!准备一口厚底的不粘锅,最好是平底的,铸铁锅也行,但对火候要求更高。街边老师傅们用的那种专门的带凹槽的蛋烘糕锅当然最理想,不过家里有不粘锅就够了。

小火,对,你没听错,是小火! 蛋烘糕最忌大火,大火会把外皮烙焦了,里面还没熟透,口感一塌糊涂。让锅子慢慢预热,直到感觉锅底有微热但不烫手。

用刷子在锅底薄薄地刷一层黄油(或者植物油),记住,是薄薄一层,油太多也会影响成品。黄油受热后会散发出迷人的香气,别提多诱人了。

用勺子舀一勺面糊,均匀地倒在锅子中央,让它自然地摊开成一个小圆饼。面糊的量要掌握好,太少会很薄,不够蓬松;太多又会太厚,不容易熟透。一般一个圆饼大概直径10-12厘米就差不多。

此时,耐心是你的最佳搭档。你就看着面糊,它会慢慢地在锅里发生奇妙的变化:边缘开始凝固,中间会冒出密集的小气泡。这些气泡就是泡打粉在起作用,它们会把面糊撑起来,让蛋烘糕变得蓬松。

等到边缘已经金黄,中间的小气泡也密集到几乎把整个面饼都覆盖住,并且面糊表面看起来不再是湿润的液体状,而是有些凝固发干的时候,就可以放馅料了。

馅料——灵魂的碰撞,口味的狂欢

蛋烘糕的馅料简直是千变万化,甜的咸的,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做不到!这也是它最迷人的地方。

馅料种类 口感特点 制作难易度 我的私心推荐
红糖馅 绵密香甜,略带焦糖风味,回味悠长 简单 ⭐️⭐️⭐️⭐️⭐️
自制豆沙 清甜不腻,沙糯可口,入口即化 中等 ⭐️⭐️⭐️⭐️
椰蓉奶粉馅 奶香浓郁,椰丝嚼劲,甜而不齁,有异域风情 简单 ⭐️⭐️⭐️⭐️
肉末萝卜干 咸香适口,萝卜干脆爽,肉末鲜香,是我的川味本命 中等 ⭐️⭐️⭐️⭐️⭐️
榨菜肉末 鲜香麻辣,榨菜脆生,下饭(当作馅料也绝配) 简单 ⭐️⭐️⭐️
老干妈加折耳根 挑战味蕾,香辣刺激,风味独特 简单 ⭐️⭐️

我个人最爱的是红糖馅肉末萝卜干

  • 红糖馅: 这是我儿时记忆里最经典的口味。制作也简单,红糖加一点点猪油(没错,你没看错,一点点猪油是提升风味的秘密武器!它能让红糖馅更润泽,香气更足,而且一点都不腻),再加一点点熟面粉或者糯米粉拌匀,防止流淌。加热后那股浓郁的焦糖香甜味,简直让人欲罢不能。
  • 肉末萝卜干: 咸口的代表!猪肉末用料酒、酱油、姜末腌制一下,炒香,加入切碎的四川泡萝卜干(这是精髓!不是普通萝卜干),再加点小米椒和蒜末,炒得干香四溢。那股咸香辣脆,配上蛋烘糕的软糯,简直是绝配,吃一个根本停不下来。

把馅料铺在面饼一半的区域,不要铺太多,不然待会儿不好折叠。馅料放好后,等待大概10-20秒,让馅料微微加热,也让面饼底部继续上色。

最后一步,也是最考验功力的:用锅铲轻轻把没有馅料的那一半面饼翻折过来,盖住有馅料的那一半。动作要轻柔,避免把蛋烘糕弄破。压实一下边缘,让它稍微固定住形状,再烙个十几秒钟,直到两面金黄。

好了,一个热气腾腾、外皮酥脆、内里软糯、馅料香甜(或咸香)的蛋烘糕就出炉了!

我的小固执和心得

  • 火候: 真的再强调一百遍,全程小火!小火!小火! 宁可慢一点,也别急。
  • 不刷油的“黑科技”: 我有个朋友,他烙蛋烘糕是完全不刷油的,就靠锅子本身的不粘性。他说这样烙出来的蛋烘糕边边角角会更脆,不会被油浸软。我试过几次,确实有道理,但对锅子的要求极高,而且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技巧。新手还是老老实实刷油吧。
  • 关于甜度: 我家的蛋烘糕面糊里糖的比例不算很高,因为我喜欢馅料的味道能充分展现。如果你喜欢甜度更高的面饼,可以适当多加5-10克糖。
  • 保存: 蛋烘糕最好是趁热吃,冷了虽然也能吃,但那份外酥里软的极致口感就会大打折扣。所以,想吃多少就烙多少,这才是吃蛋烘糕的最高境界。
  • 失败经验: 别怕失败!我刚开始做的那些“黑暗料理”,足够出一本笑话集了。面糊太稀流成一滩水,太稠硬邦邦;火太大外面焦黑里面流生浆;翻面的时候直接散架……这些都是必经之路。每一次失败都是在告诉你,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下一次就能做得更好。

对我来说,厨房的乐趣,就在于这种不断尝试、不断调整、最终把一道寻常小吃做到极致的过程。当家人或者朋友,咬一口我亲手烙出来的蛋烘糕,然后眼睛亮晶晶地对我说“这个太好吃了!”的时候,那种满足感,比任何华丽的赞美都要来得真实和温暖。所以,别再犹豫了,准备好你的低筋面粉,拿出你的耐心,一起来试试这充满烟火气的蛋烘糕吧!相信我,你会爱上它的。

蛋烘糕的做法及配方插图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