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皮渣,现在很多年轻的孩子怕是连听都没听过,更别说自家灶头上鼓捣了。但这玩意儿啊,在我心里,可真是个宝贝。它不是什么山珍海味,瞧不上眼的人觉得它不过是边角料、碎肉头子凑合出来的东西,可在我这儿,它代表的,是老一辈人那种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不浪费一丁点儿好东西的智慧,还有那份化腐朽为神奇的巧手。尤其是在我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宽裕,过年的时候能吃上这盘皮渣,那可真是比红烧肉还稀罕的念想。那股子咸香弹牙,带着点肉的本味和淀粉特有的温润,甭提多熨帖了。
我妈做皮渣,手艺是一绝,现在我继承了过来,但也添了自己这些年摸索出来的一些“小私心”和“怪讲究”。其实呢,皮渣这东西,说白了就是把一些不那么成形的肉碎、下水,甚至一些边角料,拌上淀粉、鸡蛋,调味后蒸熟,再切块煎炸或者烩炖。听起来简单,里头的门道可多着呢!
首先说说这肉。我最爱用的,是那种肥瘦相间的猪肉碎,不必是纯精肉,甚至可以说,带点筋膜、有点碎肥膘的,那做出来的皮渣才够香,够润。纯瘦肉做出来太柴,没有那种一咬下去,肉香和油脂香混合着散开来的满足感。有时候,我会特意去肉铺跟老板说,给我留点儿切肉时掉下来的肉边料,不是边角料啊,是切大块肉时修下来的那些零零碎碎,这种肉往往带着筋腱,口感特别好。我一般会把这些肉,自己回家用刀剁成细细的肉糜,而不是直接用绞肉机绞。为什么?绞肉机虽然省事,但绞出来的肉糜容易把肉的纤维打断得过于厉害,失去那种“颗粒感”。手剁的肉,能保留部分肉的肌理,做出来的皮渣,嚼头更好,吃起来更有“肉”味。如果能加一点点猪板油丁,那更是锦上添花,蒸出来后,那油润感,啧啧。
剁好的肉糜,先别急着下调料,咱们得给它喂点水。不是直接倒水进去啊,我这儿的“水”,是葱姜水。新鲜的葱白段和姜片,用热水泡一泡,或者用手抓一抓,挤出汁来,澄清后取汁。我一般是直接用擀面杖把葱姜敲扁,然后用温水泡个十分钟,再把葱姜汁使劲儿挤出来。这个葱姜水,一点点分多次加入肉糜中,顺着一个方向搅,搅到肉糜把水都吃进去,变得水润有弹性。这一步,是给肉糜增香去腥,同时也是让肉糜吸收水分,变得更嫩,为后续的Q弹口感打下基础。
接下来就是调味了,这是皮渣的灵魂。我家的配方,不复杂,但每一样都不能少。
| 调味料 | 作用 | 比例/描述 |
|---|---|---|
| 生抽 | 提鲜,增加酱香 | 少量,大约肉糜总量的2-3% |
| 老抽 | 上色(可省略,或极少量) | 几滴,如果喜欢成品颜色深一点,但不可多,会影响清爽感 |
| 蚝油 | 增鲜提味,是我的秘诀 | 1-2汤匙,能让味道瞬间丰富起来,有层次感 |
| 白胡椒粉 | 去腥增香,必不可少 | 宁可多一点点,特别是猪肉,白胡椒粉的香气和肉味特别搭 |
| 五香粉 | 增加复合香气,画龙点睛 | 极少量,1/2茶匙左右,多了会抢味,只需要一点点隐约的底香 |
| 盐 | 调味基础 | 根据个人口味调整,尝一下肉糜再加,因为生抽蚝油也有咸度 |
| 食用油 | 增加滋润度,锁住水分 | 1汤匙,可以使皮渣成品口感更滑嫩 |
| 香油 | 临出锅前点睛,增加尾韵 | 最后再滴几滴,增添特有的芝麻香(也可以不加,看个人喜好) |
所有调料加进去后,再次顺着一个方向,拼命搅打上劲。这步搅打,是让肉糜出胶,变得粘稠,这样蒸出来的皮渣才会有那种Q弹、紧实的口感,而不是松散垮塌的。我每次搅,都恨不得把盆都给搅飞了,手腕子都酸了才算完。搅到什么程度呢?用筷子挑起来,肉糜能成团,不易掉落,而且表面能看到一些细密的“筋络”,那就算到位了。
然后是淀粉和鸡蛋。这是皮渣成型的关键。我通常用的是红薯淀粉,它特有的筋道和弹性,是玉米淀粉或其他淀粉比不了的。玉米淀粉做出来的,口感会比较“面”,不够爽滑Q弹,少了灵魂。红薯淀粉呢,量也不是随便加的。我一般是肉糜和淀粉的比例大概在 2:1 到 3:1 之间,这要看肉糜的含水量。鸡蛋的话,一般是1斤肉糜配2-3个鸡蛋。鸡蛋是提供水分和粘合力,让皮渣更嫩滑的。
先把鸡蛋打散,然后和红薯淀粉一起加到搅打上劲的肉糜里。然后呢,别怕脏,用手!戴上手套,使劲儿抓,使劲儿揉!要把淀粉和鸡蛋液完全揉进肉糜里,直到所有材料混合均匀,变成一个湿润而有弹性的肉团。这时候,你会感觉它黏黏糊糊的,但又有股劲儿,那就是对的。
接下来就是蒸了。我一般会找一个平底的深盘或者饭盒,底部刷一层薄油防粘。把揉好的肉糜团均匀地铺在盘子里,用刮刀或者湿手轻轻压实,表面尽量抹平。然后,锅里烧水,水开后把盘子放进去,大火蒸20-25分钟。具体时间要看你铺的厚度,以及锅的火力。判断蒸没蒸透,可以用筷子扎一下,如果没有液体渗出,且拿出来摸着是扎实有弹性的,那就是熟了。
刚出锅的皮渣,热腾腾的,闻着就香。但别急着切,让它稍微放凉一会儿,等它定型,这样切起来才整齐,不容易碎。等温热或者彻底凉透后,倒扣出来,切成你喜欢的形状。我喜欢切成厚厚的长方块,或者菱形块,这样煎出来有棱有角,吃起来也过瘾。
这皮渣切好以后,吃法可就多了!
| 吃法种类 | 烹饪方法 | 口感特点 | 我的偏好/建议 |
|---|---|---|---|
| 直接煎炸 | 平底锅少油,小火慢煎至两面金黄酥脆,或油锅半煎炸至表面焦黄。 | 外焦里嫩,香气四溢,Q弹有嚼劲 | 我家最爱!尤其是刚出锅那一口,外壳焦香,内里软糯弹牙,沾点椒盐或者番茄酱,简直绝了。火候是关键,不能太急,否则外面糊了里面还没透香。 |
| 红烧 | 将煎好的皮渣块,加入葱姜蒜、八角桂皮等香料,生抽老抽冰糖,少量水,小火慢炖入味。 | 吸饱汤汁,软糯鲜香,滋味浓郁 | 冬天做一锅,汤汁浓郁,配米饭是一绝。皮渣会更软,更入味,适合牙口不好的老人。 |
| 烩菜 | 和白菜、豆腐、粉条等一起炖煮,做成大烩菜。 | 汤菜合一,清淡中带着肉香 | 逢年过节,或者家里人多的时候,做一大锅烩菜,暖心暖胃,特别有家的味道。皮渣的弹性让烩菜更有趣。 |
| 凉拌 | 蒸好的皮渣放凉后切丝或切片,和黄瓜丝、香菜,用醋、蒜泥、辣椒油、生抽凉拌。 | 清爽开胃,别有风味(需皮渣本身调味清淡) | 相对少见,但夏天吃起来很解腻。皮渣一定要蒸得非常Q弹,才能经受住凉拌的考验。 |
我自己呢,最偏爱还是煎着吃。锅里倒点油,别太多,能润湿锅底就行。油温不要太高,中火偏小一点,把切好的皮渣块放进去,耐心点,慢慢煎。你会听到那“滋啦滋啦”的声音,看着皮渣的边缘慢慢变得金黄,再到整个表面都泛着漂亮的焦褐色。这时候,用筷子轻轻翻个面,继续煎另一面。煎的时候,厨房里会弥漫开一股浓郁的肉香、淀粉的焦香,闻着就让人心痒痒。等两面都煎得金黄酥脆了,就可以出锅了。
这刚煎好的皮渣,外表是微微的焦脆,用筷子夹起来,能感受到那股紧实又带着弹性的劲儿。一口咬下去,先是咔嚓一声,然后是温润的内里,肉的鲜香、鸡蛋的醇厚,混合着胡椒粉和五香粉的复合香气,在口腔里炸开。它没有纯肉那么油腻,却比纯淀粉制品要有滋有味得多。那种Q弹又带点软糯的口感,真是让人欲罢不能。孩子们最喜欢把它当零食,我爱人就喜欢蘸着蒜蓉酱油吃,我呢,就喜欢它原汁原味的咸香。
我家做皮渣,还有个“小怪癖”。我总喜欢在肉糜里头,偷偷加一小撮干虾米碎。嘿,别小看这一点点虾米,它能给整个皮渣带来一种隐约的海鲜鲜味,让味道更上一层楼,而且不会抢了肉味的风头。还有,我从来不用那些什么速冻的半成品皮渣,总觉得少了点“人情味”。自己从肉糜开始,一步步做出来,从那剁肉的笃笃声,到搅打肉糜时的噗噗声,再到蒸锅里咕嘟咕嘟的水声,最后到煎锅里滋啦滋啦的油声,每一步,都带着我对这道菜的爱和期待,也带着我对我妈那份手艺的传承和记忆。
说到底,皮渣这东西,就是家常的烟火气,是厨房里那份不甘平庸的巧思。它教会我,哪怕是再普通的食材,只要用心料理,一样能绽放出让人惊艳的味道。这份皮渣,不仅仅是道菜,它是一段记忆,一份情怀,是我家厨房里永远不会褪色的温暖。下次如果你也想找点儿旧时光的味道,不妨也试试自己动手,做一回这不起眼的皮渣,你一定会爱上它的。相信我,自己做的,跟外面买的,那真不是一回事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