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家里吃虾,那真是件挺高兴的事儿。尤其是大虾,模样漂亮,做出来看着就喜庆。不像有些肉菜,讲究个精细刀工慢火细炖,虾这东西,来得快,去得也快,分分钟能从锅里变出一盘勾人馋虫的美食。但你可别以为它简单得随便搞搞就行,越是这种看起家常的菜,越藏着门道,差一步,口感、味道就天壤之别。
我家吃虾,做得最多的无非就那么几样,白灼和油焖算是两大台柱子。这俩吧,完全是两种性子。白灼讲究个原汁原味,吃的是虾本身的那个鲜甜和弹牙的口感,所有花里胡哨的调料都得靠边站,它就是来考验你买虾眼力劲儿的;油焖呢,就是浓墨重彩的大家伙,靠酱汁说话,甜咸鲜香一股脑儿往里钻,虾肉裹上那层油亮的酱汁,光看着就下饭。
先说白灼虾吧。这玩意儿,听着好像把虾丢水里煮熟就行了,对不对?错!大错特错!白灼虾的精髓在于,你的虾必须得是顶好的。我不是说非得是多贵的品种,但它下锅前必须是活蹦乱跳的,眼睛亮得跟玻璃珠子似的,壳摸起来硬挺,一丁点儿蔫头耷脑的样子都不能有。拿起来凑近闻,要有那种淡淡的海水气息,而不是腥味。要是买到那种死气沉沉的,或者冰得邦邦硬的,求您了,换个做法吧,它们不配白灼这个待遇。白灼吃的就是那口鲜,底子不好,怎么折腾都不对。
处理活虾?简单冲洗干净就行,剪不剪虾须虾枪看个人喜好,我通常会稍微剪一下,吃着方便点。关键来了——煮虾的水。别直接清水煮!煮白灼虾的水,我一定要放点东西提香去腥。一口大锅,水要足,里面放上几片姜、几段葱,再淋上一点点料酒。水烧到滚开,一定要是沸腾的状态!然后才能把虾一股脑儿倒进去。为啥要滚水下?这是为了让虾肉迅速受热,表面蛋白质凝固,最大限度地锁住里面的水分和鲜甜,虾肉才嫩。冷水下锅慢慢加热,虾肉里的鲜味会随着水温升高而流失,口感也容易老。
虾入锅后,动作得快,眼睛得盯紧。虾一下去,沸腾的水可能会短暂停止,等水再次滚起来,你就会看到虾身迅速弓起,颜色从青灰色变成诱人的粉红色。这时候,是考验你功力的时候了!别犹豫,赶紧地,跟打仗似的,眼疾手快往外捞!虾很小的话,可能水再开起来几十秒就够了;中等大小的,也就一两分钟的事儿。千万别盖盖子,也别跑开去看手机!过度烹饪是白灼虾的大忌,一秒天堂,一秒地狱,肉质从弹牙嫩滑变成柴硬难嚼,就在那短短几十秒间。怎么判断?看虾身体的弯曲程度,卷成一个比较完整的C字形,颜色完全变红,基本就差不多了。
捞出来的虾怎么办?有些人直接装盘,但我强烈推荐一个步骤,虽然有点争议,但我试下来觉得效果拔群——立刻丢进冰水里!不是冰水,而是加了冰块的冰水!这一步叫“过冰水”或“冰镇”。滚烫的虾肉一下子接触冰点低温,能迅速停止余温的加热,让虾肉瞬间收紧。捞出来,外壳带着凉意,剥开是温热弹牙甚至有点脆生生的肉,那口感,跟直接捞出来自然放凉的完全不一样,后者总感觉差了那么点意思。
处理方式 | 虾肉口感 | 剥壳便利度 | 推荐度 |
---|---|---|---|
沸水捞出直接装盘 | 易柴,不够弹牙 | 一般 | 不推荐 |
沸水捞出自然放凉 | 比直接装盘好些 | 一般 | 马马虎虎 |
沸水捞出立即冰镇 | 极度弹牙爽脆 | 稍易 | 强烈推荐 |
冰镇几分钟,等虾彻底凉透就可以捞出来沥干水分摆盘了。摆得漂亮点,看着就有食欲。白灼虾的伴侣是蘸料。我习惯用姜末、葱花,浇上加热冒烟的热油激出香味,再淋上生抽。有人喜欢加醋或者其他奇奇怪怪的调料,我觉得是画蛇添足。简单的姜末生抽油,才最能衬托出虾本身的鲜甜,主次得分明不是?
说完了清新淡雅的白灼,再聊聊热烈奔放的油焖大虾。这道菜可就是另一番天地了。同样是虾,油焖更适合个头大一些的,比如基围虾里稍微大点的,或者明虾什么的。它不那么极端考验虾的顶级新鲜度(当然新鲜更好),因为它主要吃的是酱汁的味道。
做油焖大虾,准备工作比白灼多一步:开背去虾线。用剪刀或者牙签在虾背第二、三节的位置,轻轻一挑,把那条黑色的虾线拽出来。为什么要开背?一是去腥,虾线是肠道嘛;二是为了入味,开背之后酱汁更容易渗透到虾肉里;三是受热均匀,而且卖相也更好看。这个步骤不能懒!
锅里放油,油可以稍微多一点点,比平时炒菜多,但也不用多到炸的程度。油烧热,把处理好的虾放进去煎或者煸。我喜欢先这么干一下,把虾的两面煎到颜色变红,外壳微微有点焦黄,这样能逼出虾油,让虾的香味更浓郁,也能让虾肉定型。
虾煎好捞出备用,锅里留底油。这时候把葱段、姜片、蒜瓣放进去煸炒出香味。要炒到葱姜边缘有点发焦的状态,那股子香味才足。我有时候喜欢放点干辣椒段,增添一点点微辣的层次,但这不是必须的。
香料炒香后,是时候加入灵魂酱汁了。这里没有绝对的标准比例,全凭个人喜好和经验,但对我来说,一个糖、生抽、番茄酱的微妙平衡是关键。糖一定要有,而且我习惯先放一点点糖,让它在油里稍微化开甚至有一点点焦糖化,这样出来的颜色和香味更漂亮。然后加入生抽,提供咸味和鲜味。再来点料酒,沿着锅边淋进去,让热气把酒的香味带出来。最后,我家做油焖虾的“秘诀”——加一点点番茄酱。注意,是“一点点”,不是让你做成番茄虾!番茄酱在这里的作用是增加复合的酸甜味和漂亮的红色,让酱汁更饱满。但如果你加多了,就完全变成番茄味了,抢了虾的风头。这个量要自己摸索,宁少勿多。
酱汁里的调料都放进去后,快速炒匀,然后把之前煎好的虾倒回锅里,让每一只虾都裹上酱汁。然后可以稍微淋一点点热水,真的就一点点,刚好能让虾在酱汁里咕嘟一下的程度,盖上锅盖焖个一两分钟。这个焖的过程是为了让虾肉充分吸收酱汁的味道。
最后一步,也同样重要:大火收汁!把锅盖揭开,转大火,用铲子轻轻翻动虾,让酱汁快速变得浓稠,紧紧地挂在虾壳上。你会看到酱汁从稀薄变得油亮、咕嘟冒着大泡。等到酱汁收到你喜欢的稠度,亮亮的,就可以关火了。起锅前,我喜欢再淋上一点点明油,就是熟的食用油,这样虾的颜色会更亮更诱人。
油焖大虾这东西,做好了,真是色香味俱全。看着盘子里红彤彤、裹着亮晶晶酱汁的大虾,闻着那股子甜咸交织、带着虾自身焦香的复合香气,口水都要流下来了。咬一口,虾肉紧实弹牙,外面裹着浓郁的酱汁,甜中带咸,鲜味十足。我儿子每次都能干掉一大盘,连手指头上的酱汁都要舔干净。
特点对比 | 白灼大虾 | 油焖大虾 |
---|---|---|
主要风味 | 原味鲜甜 | 甜咸复合、浓郁 |
对虾新鲜度要求 | 极高 | 较高(不如白灼严格) |
口感侧重 | 弹牙、清爽 | 紧实、入味 |
准备工作 | 简单清洗 | 开背去虾线等 |
烹饪关键 | 沸水短时、冰镇 | 煎制、酱汁平衡、收汁 |
适合场景 | 吃虾本身品质、清淡口味 | 下饭、重口味、待客 |
你看,就这么两种家常到不能再家常的做法,里头都有这么些弯弯绕绕。对我来说,下厨不只是把食材变成能吃的东西,更是了解食材的脾气,用最适合它的方式去呈现它最好的样子。做白灼虾时,我就想着怎么让虾本身的鲜甜发挥到极致,不多一点花哨;做油焖大虾时,我就琢磨着怎么调出那个最下饭、最让人满足的酱汁。每一次成功,都开心得像捡了钱;偶尔失手,比如白灼煮老了柴得像嚼橡皮筋,油焖酱汁没收好稀里哗啦的,也别气馁,总结经验,下次再来。这大概就是家常菜的魅力吧,总是在重复里找到新的乐趣和进步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