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玉米面馒头,旁人或许觉得,嗐,不就是粗粮馒头嘛,能有多大花头?可在我这儿,它真不是。它承载着记忆里那股子老家的土炕头味儿,有姥姥家炊烟袅袅的午后,还有那种朴实却又踏实到骨子里的饱足感。外面卖的那些,甭管打着什么“手工”、“农家”的旗号,总觉得差点意思。要么过于甜腻,要么干巴巴地噎嗓子,再不然就是玉米面的那股“楞”劲儿没处理好,吃起来直拉嗓子眼。
这些年,我在厨房里折腾,从一个手忙脚乱的毛头丫头到如今能掌勺一方的“老司机”,对这玉米面馒头可没少下功夫。试过无数种配方,也踩过无数个坑。什么玉米面放多了发不起来啊,蒸出来硬得能当板砖啊,酵母放少了死沉死沉的……林林总总,都能凑一本《玉米面馒头血泪史》了。但现在,我敢拍着胸脯说,我做出来的玉米面馒头,绝对能让你一口咬下去,立马打心眼里生出一种“啊,就是这个味儿!”的喟叹。
要做出那种带着粗粮特有香气、嚼劲适中、不噎不散、越嚼越甜的玉米面馒头,这可不是简单地把玉米面往面粉里一掺就行了。里头门道多着呢。
首先,也是最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这玉米面的选择。市面上玉米面种类繁多,什么细玉米面、粗玉米面、玉米渣子,看得人眼花缭乱。我用过很多种,最后总结出来,那种特别细、几乎没颗粒感的“特细玉米面”,或者叫“玉米淀粉面”,用来做馒头效果是最不好的,因为它缺少纤维,蒸出来容易发粘,而且少了那种粗粝的谷物香。而那种颗粒感太强、摸起来沙沙的“粗玉米面”,虽然香气足,但放多了容易影响面团筋性,导致馒头口感粗糙,不易消化。我的“小固执”或者说“秘诀”就在于,我偏爱那种中等粗细、色泽金黄的“玉米面”,摸上去既有粉质感,又能隐约感觉到细小的颗粒。它既保留了玉米的原始风味,又不会太过影响面团的细腻度。
然后是面粉。这个就不用太纠结了,普通的中筋面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万能面粉”就行。没必要去追求什么高筋低筋,中筋的筋度对馒头来说刚刚好,能提供足够的支撑力,让馒头蓬松有弹性。
酵母,一定要用活性干酵母。别小瞧这玩意儿,它的活力直接决定了馒头的生死。我的习惯是,酵母永远要用35-40℃的温水先化开,静置个五分钟,直到表面出现一层细腻的小气泡,这就说明酵母活过来了,可以安心用了。水温太高酵母就烫死了,太低它就懒得动弹。
关于配比,这是无数次试验后得出的黄金法则,既保证了玉米面的香气,又不牺牲馒头的松软。
成分 | 比例 (以重量计) | 备注 |
---|---|---|
中筋面粉 | 100% | 基础,决定馒头主体结构 |
中粗玉米面 | 30% – 40% | 带来玉米香气和粗粮口感,不宜过多 |
活性干酵母 | 1% | 按面粉总量计算,发酵关键 |
温水 | 50% – 55% | 酵母用温水化开,实际用量根据面粉吸水性调整 |
糖 (可选) | 2% – 5% | 促进发酵,改善口感和色泽,可不加 |
你看,我一般控制玉米面在面粉总量的三到四成。这个比例,既能让玉米面的香气充分释放,又不会让馒头变得过于“粗犷”,口感依然细腻柔软。如果喜欢更浓郁的玉米味,可以稍微再加一点点,但不要超过一半,否则面团真的会很难揉,也很难发酵。至于糖,我个人是偏爱放一点的,它能帮助酵母更好地工作,而且蒸出来的馒头会带点淡淡的回甘,颜色也更漂亮。但如果你是严格控制糖分摄入,或者喜欢纯粹的谷物原味,那完全可以不加。
接下来就是和面。这可是个力气活,也是功夫活。
我会把面粉、玉米面、糖(如果加的话)先在大盆里混合均匀,然后将融化好的酵母水慢慢地、一点一点地倒进去,边倒边用筷子搅拌成絮状。等到盆里基本上都是面疙瘩了,就可以上手了。
揉面!这是让馒头筋道有弹性的关键。一开始可能会有些粘手,甚至会怀疑人生,觉得这面怎么这么湿啊!别急,也别轻易加干粉。揉着揉着,你会发现面团会从最初的黏糊变成逐渐光滑,“面光、手光、盆光”,也就是行家们常说的“三光”境界。这个过程大约需要15-20分钟的持续揉搓。我的经验是,揉到面团表面摸起来像婴儿的屁股蛋一样光滑,用手指轻轻按压,能感觉到它有弹性地回弹,而不是塌陷下去,就差不多了。这期间我会把面团拿出来,在案板上像洗衣服一样搓揉,来回摔打几次,这能更好地帮助面粉起筋。
揉好的面团,盖上一层保鲜膜,放在温暖湿润的地方进行第一次醒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发酵”。夏天屋里温度高,可能一小时就差不多了。冬天就要有耐心了,我通常会把面盆放在蒸锅里,锅里放些温水,盖上锅盖,这样能创造一个恒温的小环境。等到面团膨胀到原来的两倍大,用手指蘸一点面粉,轻轻戳一个洞,洞口不回缩,或者缓慢回缩,就说明发好了。如果一戳就塌陷,那是发过了,会有酸味;如果洞口很快回弹,说明还没发好,需要继续。
发好的面团取出来,你会闻到一股淡淡的、发酵特有的清香。此时,排气是另一个至关重要的步骤!把面团放在撒了薄粉的案板上,要狠狠地揉搓,把里面的空气全部挤压出来。揉的时候你会听到“噗嗤噗嗤”的声音,那是气泡被挤破的声音。这一步做不好,蒸出来的馒头就会有大大的蜂窝状气孔,口感也会发硬。揉到什么程度?揉到面团重新变得扎实,摸起来没有任何大的气泡感,差不多回到原始大小的八九成,就行了。
然后就是整形。你可以搓成长条,切成一个个小剂子,然后揉成圆形的馒头胚。揉的时候手法要轻柔,把收口处捏紧,这样蒸出来的馒头才会表面光滑,底部不会散开。
馒头胚做好后,别急着上锅,要进行第二次醒发,也就是“醒馒头”。这也是很多人容易忽略,但却决定馒头松软程度的关键一步。馒头胚均匀地码放在蒸屉上,每个之间留出足够的空隙,因为它们还要继续膨胀。蒸屉下面放些温水,再盖上盖子,让馒头胚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继续膨胀20-30分钟。你会看到馒头胚又重新变得胖乎乎、圆滚滚的,用手掂量一下,会觉得比刚才轻盈了许多。
最后就是蒸。很多人纠结到底是冷水上锅还是热水上锅。我个人是偏爱冷水上锅的。馒头胚放在蒸屉上,盖上锅盖。先用中小火,让锅里的水慢慢升温,这样馒头胚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继续膨胀,相当于给了它们一个“温水浴”,内部组织会更加均匀细腻。水开后,转大火,根据馒头的大小,蒸15-20分钟。我的馒头一般做中等大小,大火蒸18分钟就差不多了。
时间到了,千万别!立!刻!开!盖! 这是无数失败经验总结出来的血泪教训。关火后,让馒头在锅里虚蒸5分钟。这样能让锅内温度慢慢下降,避免馒头因为骤然接触冷空气而“塌陷”或“回缩”。这就像刚出生的婴儿需要一个缓冲,不能一下子从温暖的母体到寒冷的世界。
等到5分钟一过,掀开锅盖的那一刹那,热气腾腾、带着玉米特有香气的馒头就会映入眼帘。一个个白胖胖、金灿灿的,摸上去暄软又带着韧劲儿。迫不及待地掰开一个,里面是均匀细密的气孔,没有大空洞,也没有死面疙瘩。凑近闻闻,那股玉米的清香混合着面粉的麦香,简直是无与伦比的诱惑。
早上起来,热一个玉米面馒头,就着一碗白粥或者小咸菜,那种踏实又熨帖的感觉,是任何山珍海味都替代不了的。它不像西式面包那样充满了黄油和鸡蛋的香气,它就是那么朴实无华,但却有着最能抚慰人心的力量。我的父母,他们经历过粗粮当饭的年代,对这种玉米面馒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每次我蒸了,他们都会赞不绝口,说这才是小时候的味道,是他们记忆里的暖心食物。看着他们吃得满足的模样,我心里也跟着暖洋洋的。
人生嘛,吃吃喝喝,不就是图个舒坦,图个念想。这玉米面馒头,在我看来,就是这份舒坦和念想的完美结合。不信你试试,按我这法子,保准你也能蒸出那个,充满烟火气和回忆的,独属于你家的玉米面馒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