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常菜 蜂蜜小面包的做法

蜂蜜小面包的做法

每次家里烤蜂蜜小面包,那股子甜丝丝、奶乎乎的香气,总是能从厨房一路缠绵到客厅,再钻进卧室,把赖床的娃儿都给勾起来。对我来说,这可不仅仅是几个小面包,简直是把一整个暖洋洋的周末早晨,连同着一家人的笑声,都给烘焙进了面团里。说起来,做这小东西,我可真是走了不少弯路,才摸索出这么一套,我自个儿觉得最是妥帖,最能吃出幸福感的法子。

我这人吧,做面包总有点儿小固执,觉得外头那些流水线出来的,虽然看着光鲜,但总少了那么点儿“魂儿”。所以,就算是寻常的蜂蜜小面包,我也要折腾出我的味道来。最开始啊,图省事,用过各种预拌粉,结果呢,要么烤出来硬邦邦,要么味道假惺惺,一点没有手工的温润。后来索性一头扎进去,从面粉的选择,到酵母的脾气,每一个细节都自己去抠,这才有了现在这个方子。

先说这面粉,真是面包的筋骨所在。我试过高筋粉、中筋粉,甚至还傻傻地掺过低筋粉(那次的面包硬得能当凶器)。最后定下来的,是金像牌的高筋小麦粉。为啥是它?它蛋白质含量足,筋度好,做出来的面包才会有那种软绵绵、Q弹弹,掰开来能拉出漂亮丝缕的组织。有些新手的方子会推荐普通中筋粉,说更容易操作,但我觉得,既然要吃,何不吃得更尽兴些?高筋粉虽然揉起来要费点劲儿,但成品的那份柔软和回弹,绝对值得你多付出那么一点点汗水。

酵母的选择也讲究。我只用法国燕子牌的耐高糖酵母。别小瞧这小小一包,它可是面团发酵的发动机。普通酵母在糖量大的面团里容易“罢工”,活性受影响,导致发酵缓慢甚至失败。耐高糖酵母则能很好地适应含糖量高的面团,保证发酵的活力。我通常会把酵母先用一点点温牛奶(大概30-35℃,手摸上去温热但不烫手)化开,静置个五分钟,等它表面浮起一层细密的小泡泡,才敢放进面粉里。这是个检验酵母活性的“小法门”,如果没泡,那这包酵母大概是“仙去”了,赶紧换新的,省得白忙活一场。

蜂蜜,那更是灵魂中的灵魂!我家的蜂蜜小面包,名字里就带着“蜂蜜”二字,所以这蜂蜜的品质,绝不能马虎。那些超市里廉价的勾兑蜜,味道寡淡不说,甚至还带点儿人工的涩。我呢,总喜欢用我舅妈自家养的土蜂蜜,有时是荆条蜜,有时是洋槐蜜。土蜂蜜的香气特别复杂,带着花草的芬芳,回味悠长。加入面团后,它的甜润是那样自然,不像白糖那么直白,它能给面包增添一份独特的湿润感和醇厚风味。量上我也舍得,别怕多,多一点,那份蜂蜜的温柔才能在口中绽放。

至于其他配料,牛奶我坚持用全脂牛奶,它带来的那份奶香和醇厚,是脱脂牛奶无法比拟的。鸡蛋呢,只用一个全蛋液,它的作用是让面包组织更细腻,颜色更金黄。细砂糖的量可以少一点,主要为了给酵母提供初期的“粮食”,也平衡蜂蜜的甜度。盐是万万不能少的,一小撮盐能更好地激发面粉的香气,让甜味更有层次感,绝不是为了咸味。黄油,我只用无盐的动物性黄油,提前从冰箱拿出来软化到手指轻轻一按就能陷进去的程度。

好了,唠叨了这么多食材,现在说说这做面包的“功夫”了。

我的蜂蜜小面包配方(约12个):

食材 我推荐的用量 备注
高筋面粉 300克 金像牌
耐高糖酵母 4克 法国燕子牌,先用温牛奶化开
全脂牛奶 150克 最好是室温或微温
鸡蛋液 1个(约50克) 室温
细砂糖 30克 不想太甜可减到25克
3克 提味增香
优质土蜂蜜 40克 喜欢蜂蜜味浓郁的可以多加5克
无盐黄油 30克 软化至室温

表面刷液: 蛋黄液(1个蛋黄+10克牛奶),出炉刷蜜汁: 蜂蜜15克+温水15克

第一步:液体先行,稳扎稳打。

我喜欢把除了黄油和蜂蜜以外的所有湿性材料(牛奶、鸡蛋液、酵母水、糖、盐)先倒进厨师机里,稍微搅匀。接着才把高筋面粉倒进去。这样操作,面粉能更好地吸收水分,面团的初始状态会比较均匀,不容易出现干粉块。厨师机开低速,先把它搅成一个湿漉漉、黏糊糊的团,这时候先别急着加速,让面粉充分吸水,静置15分钟,也就是所谓的“水合作用”。别小看这短短十几分钟,它能让面筋更好地自然形成,后续揉面会省力很多,也更容易揉出膜。

第二步:揉面出膜,考验耐心。

15分钟后,厨师机开中速(我家的是3档),开始揉面。面团会从最初的黏腻,慢慢变得光滑,一点点脱离缸壁。揉到差不多光滑不黏手的时候,就可以加入软化好的黄油了。黄油要分两次加入,每次加入后都要等面团把黄油完全吸收,再加下一次。刚加入黄油时,面团会变得非常湿滑,甚至有点“散架”的感觉,别慌!这是正常现象,继续揉。直到面团重新变得光滑有弹性,然后加入蜂蜜。蜂蜜也是分两次加。加入蜂蜜后,面团会再次变软,继续揉。

揉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这就是面包成功的关键!要揉到能拉出“手套膜”。就是取一小块面团,慢慢地向四周撑开,能拉出一张半透明的薄膜,薄膜破裂的边缘是光滑的,而不是锯齿状的。这说明面筋已经充分扩展,烤出来的面包才会松软拉丝。我每次揉到这个程度,都特别有成就感,感觉就像给面团注入了生命力。如果用手揉,可能要揉个三四十分钟,甚至更久,那股子黏手的劲儿,一开始确实让人抓狂,但坚持下去,你就能感受到面团从一摊烂泥到光滑柔软的蜕变,这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修行。

第三步:第一次醒发,静待花开。

把揉好的面团滚圆,收口朝下,放入一个抹了薄油的大碗里,盖上保鲜膜,放在温暖湿润的地方进行第一次发酵。我家没有专业的发酵箱,冬天我就喜欢把烤箱稍微预热到30℃左右,然后关掉,放一碗热水进去,把面团碗放在里面发酵。大概需要1到1.5小时,面团会膨胀到原来的2-2.5倍大。怎么判断发酵好了?用手指蘸点面粉,轻轻戳进面团里,如果洞口不回缩也不塌陷,就说明发酵得很完美。如果塌陷,那就是发酵过度了,面团会有酸味;如果洞口很快回缩,那就是发酵不足,还需要再等等。

第四步:分割排气,温柔对待。

发酵好的面团,轻轻取出,放到撒了薄粉的案板上。这时候要给面团“排气”。轻轻拍打按压,把里面的大气泡排出去。但千万不能粗暴揉搓,那样好不容易形成的面筋会被破坏。排气后,把面团分成12等份,每一份大约45-50克。然后把每一份面团都滚圆,收口朝下,盖上保鲜膜,松弛15分钟。这一步是为了让面筋得到放松,方便后续整形。

第五步:二次整形,赋予美貌。

松弛好的面团,再次轻轻拍扁,把四周往中间收拢,揉成一个光滑的圆形,收口一定要捏紧。这一步是为了让面包表面更光滑,组织更均匀。把整形好的面包胚码放在铺了烘焙纸的烤盘上,彼此之间留出足够的空隙,因为它们还要继续膨胀。

第六步:第二次醒发,耐心是金。

再次盖上保鲜膜,放到温暖湿润处进行第二次发酵。这次发酵也很关键,它决定了面包的最终口感。同样是烤箱里放热水的方法,大约需要40-60分钟,面包胚会膨胀到原来的1.5-2倍大,看起来胖乎乎、圆滚滚的,用手轻轻碰触,感觉像棉花糖一样柔软有弹性。发酵到位的小面包,烤出来才会有轻盈的口感。

第七步:烘烤上色,香气四溢。

二发快结束的时候,就可以预热烤箱了。我的烤箱脾气有点大,所以我通常会比食谱上推荐的温度略高5-10℃预热,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通常预热到170℃-180℃。在面包胚表面刷上一层薄薄的蛋黄液(一个蛋黄加10克牛奶搅匀),这样烤出来的面包颜色会非常漂亮,金灿灿的,特别诱人。送入预热好的烤箱中层,烤大约15-18分钟

烤到中途,那股子蜂蜜和牛奶混合的香气就开始弥漫了,我总会时不时地趴在烤箱玻璃前,看着小面包们一点点膨胀、上色,从一开始的乳白色,变成淡黄色,再到最后诱人的金棕色。看到它们一个个顶着圆滚滚的肚子,简直比看动画片还过瘾。

第八步:蜂蜜加持,锦上添花。

面包刚出炉,热气腾腾的时候,就是刷蜂蜜水的最佳时机。用刷子把提前准备好的蜂蜜温水混合液(15克蜂蜜加15克温水搅匀)均匀地刷在面包表面。这时候面包表皮的毛孔是张开的,能更好地吸收蜂蜜的香甜,让面包表皮有种晶莹剔透的光泽,而且味道也会更加浓郁。刷好后,放在晾网上彻底放凉。但通常不等完全凉透,就已经被我家那几个“小馋猫”瓜分得所剩无几了。

说起来,我最记忆犹新的一次“翻车”,是那回心血来潮,想学人家用老面做引子,结果酵母活性没控制好,面团发酵过度,烤出来的面包一股子酒糟味儿,酸溜溜的,孩子们尝了一口就跑了。当时我真是又气又好笑,一整盆面团啊,心疼坏了。但也就是那次失败,让我更明白,做面包虽然看着复杂,但只要把基础的几个关键点抓牢——酵母活性、揉面到位、发酵得当,大部分时候都能成功。那些花里胡哨的“秘诀”,不如扎扎实实地把基本功练好。

我还试过用不同的模具,比如做成小餐包,或者编成麻花辫,但最后还是觉得,这种简简单单的圆形小面包,最能体现蜂蜜的温柔和面团的质朴。它没有花哨的外表,却有着最暖心、最耐人寻味的内涵。

偶尔也有朋友问我,为啥我的小面包总是那么软,能放好几天都不硬。其实秘诀就藏在那些看似重复的步骤里:高筋面粉、足够的黄油和蜂蜜、揉出完美的手套膜、两次充分而不过度的发酵。 这些都是让面包保持柔软的关键。蜂蜜本身的吸湿性,也为面包的保水度贡献不小。

烘焙的魅力,对我来说,不光是最终吃到嘴里的那份满足,更是整个过程中,面粉与水、酵母与糖在手中发生奇妙变化的那份惊喜。当面团从粗糙变得光滑,从死气沉沉变得充满弹性,再到烤箱里膨胀成型,香气溢满小屋,那份由劳动带来的成就感,远比任何美味都来得真切、踏实。

所以啊,如果你也想在家折腾出这份温馨,别怕麻烦,按照我说的法子,耐心地去尝试。你会发现,当金黄的小面包被你从烤箱里捧出来的那一刻,所有的等待,所有的汗水,都是值得的。那咬一口的柔软,那唇齿间萦绕的蜜香,就是家最妥帖的味道。

蜂蜜小面包的做法插图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