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常菜 锅包肉的做法

锅包肉的做法

说起锅包肉,这道菜啊,真是我心里的朱砂痣、白月光。你看外面馆子里的,千姿百态,有甜死人不偿命的,有酸到你倒牙的,有软趴趴一咬一股面疙瘩味的,也有那种炸得跟硬壳子似的,咬不动嚼不烂的。每次吃到不称心的,心里就直犯嘀咕:怎么能把这么妙的东西做得这么敷衍呢?

所以啊,想吃那一口心心念念的锅包肉,还得自己动手。不是说我厨艺多高超,是觉得有些东西,带着你自己的那份较真儿,那份执着,做出来才对味儿。这锅包肉,看着简单,不就是肉片裹糊炸一下,再用个糖醋汁儿炒一下嘛?嘿,里头门道可深着呢。

首先说这。讲究人肯定说要用猪里脊,而且是小里脊,那段儿最嫩,没啥筋膜。买回来得把表面那些白色的筋膜啊、脂肪啊,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别偷懒,这玩意儿嚼起来可影响口感。切的时候,别太薄,也别太厚,差不多一个硬币的厚度吧,太薄了炸出来干巴巴的,太厚了里头不入味儿,口感也差一层。切片的时候要顺着纹理还是逆着?当然是逆着纤维切,这样才不会柴,口感才嫩。切好的肉片儿,别直接扔那儿,得先用清水反复冲洗,把血水啥的洗掉,洗到水都清亮了,这能有效去除肉的腥味儿,也能让肉质更纯净。然后攥干水分,一定要攥干!不然腌的时候不入味儿,裹糊的时候也容易掉。

攥干水的肉片儿,简单腌一下。别放啥乱七八糟的,就一点点料酒去腥,再来一丢丢生抽提个鲜,实在讲究的,可以放几片葱姜进去抓匀,腌个十几二十分钟就够了。肉本身够嫩,腌制主要是入个底味。

接下来是这锅包肉的“灵魂”——面糊。这是决定它脆不脆、能不能“锅包”住的关键。用啥淀粉?我跟你说,别听人说什么玉米淀粉、红薯淀粉也行,那做出来跟锅包肉是两回事儿!要做出那种一咬“咔嚓”一声,然后里头又有点糯糯口感的,必须得是土豆淀粉!东北老家的做法,就是用土豆淀粉。而且这淀粉不能直接用粉末,得用凉水泡。把土豆淀粉放盆里,倒足够的凉水没过淀粉,让它沉淀。等水变清了,把上面的清水倒掉,底下那层沉甸甸的淀粉浆就是宝贝。

用这个淀粉浆来调糊。取一部分淀粉浆,加一点点水调开,这稠度可得拿捏好。不能太稀,太稀了挂不住肉,炸出来就是光秃秃的;也不能太稠,太稠了面衣太厚,吃起来满嘴都是面糊味儿。我的经验是,把肉片儿放进去,能均匀地裹上一层薄薄的、但不往下滴落的糊,用筷子夹起来,糊是那种缓缓流下,但能附着在肉片表面的状态。再加一勺食用油到面糊里,拌匀,这个油能让炸出来的外壳更酥脆,而且不容易回软。调好的糊,最好再静置个十分钟左右,让淀粉颗粒充分吸水膨胀,这个醒浆的过程很重要,能让面糊更稳定,炸出来效果更好。

肉腌好了,糊调好了,就开始炸!锅里倒多一点的油,油温很关键。第一次炸,油温可以稍微低一点,大概六成热,就是筷子插进去,旁边会冒出密集的小泡泡。把裹好糊的肉片儿一片一片地下锅,别一下子倒进去,容易粘连。炸到肉片儿表面微黄、定型了,就可以捞出来了。这叫初炸,主要目的是把肉炸熟、炸定型。

别停!锅包肉的精髓在于复炸!把捞出来的肉片儿稍微晾个一两分钟,同时把锅里的油烧到七八成热,油面开始冒青烟那种。然后把初炸过的肉片儿一股脑儿倒进去,这次炸的时间非常短,就十几二十秒,看到肉片儿颜色变成金黄,表面变得非常酥脆了,立刻捞出来,动作要快,不然就炸糊了。这个复炸是让外壳达到极致酥脆的关键步骤,而且能把肉里多余的油逼出来一部分。炸好的肉片儿,捞出来放在沥油网上,你能听到那清脆的“沙沙”声,这声音听着就舒坦!

肉炸好了,就差灵魂的另一半——糖醋汁。这个汁儿啊,简直是千人千味儿。有人喜欢甜,有人喜欢酸,有人喜欢颜色深,有人喜欢颜色浅。但传统的东北锅包肉,我觉得还是得用白醋,或者米醋,不能用陈醋!陈醋颜色深,味儿也重,做出来就不是那个清清爽爽、明亮亮的调子了。我喜欢用白醋,酸度够,颜色也漂亮。

我的糖醋汁比例大概是:醋:糖:水 = 3:3:2,这个比例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微调。喜欢甜就多放糖,喜欢酸就多放醋。我还会加一小勺生抽提鲜和上色(别加多,一点点就好),极少量盐平衡甜味,再加水淀粉勾芡用。有些人喜欢在汁儿里放葱丝、姜丝、胡萝卜丝啥的,我觉得也挺好,能增加香味和颜色。

做汁儿就更快了。锅里留一点点底油,烧热,先把葱姜丝(如果放的话)煸炒出香味,然后倒入调好的糖醋汁,大火烧开,你会看到汁儿慢慢变得浓稠明亮,淋入一点明油(食用油)能让汁儿更溜光锃亮

最后一步,也是最考验速度和火候的——锅包!把炸好的肉片儿一股脑儿倒进锅里,保持大火,快速地用铲子翻炒,让每一片肉都均匀地裹上那层明亮浓稠的糖醋汁。这个过程要快,千万不能拖泥带水,一犹豫,肉的脆壳子就被汁儿泡软了。裹匀了立刻关火,盛盘!

端上桌的那盘锅包肉,应该是什么样的?颜色金黄偏亮,裹着一层透明或者淡黄色的、油光锃亮的汁,隐约还能看到嵌在里面的肉。夹起一片,趁热送进嘴里,先是外壳“咔嚓”一声清脆的爆裂,然后是里面柔嫩的肉片,紧接着,舌尖被那股鲜明、带着冲击力的酸甜瞬间征服,酸味是开胃的,甜味是愉悦的,两者在口中完美地平衡。咽下去后,口腔里还留着淡淡的醋香和肉香,让人忍不住立刻伸筷子去夹下一块。

想当初我刚学做这玩意儿,没少失败。要么是糊调得不对,炸出来跟炸鸡块似的;要么是汁儿勾芡没掌握好,稀汤寡水挂不住;要么就是最后一步炒慢了,肉片儿一下锅,还没等裹上汁儿呢,就吸饱了水分,从脆壳子变成软趴趴的“糖醋肉”了。那失落劲儿啊,别提了。

不过,失败是成功他妈嘛。每次失败,我就琢磨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慢慢地,肉片儿的厚度我能凭手感切到差不多了,淀粉浆的稀稠度也瞅一眼就有数了,油温高低看油面的状态也能估个八九不离十,特别是最后那一下“锅包”,练出了手速和对火候的判断。

说到底,做家常菜嘛,不就是一边做一边摸索,一边和家人朋友分享,一边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儿嘛。这盘锅包肉,承载的不光是酸甜酥脆的口感,还有你为了它付出的时间和心思,以及吃到它时,那种由内而外的满足感。所以啊,别怕麻烦,更别怕失败,找个周末,把这些零七八碎的家伙事儿都捯饬好,给自己和家人做一盘地道的锅包肉,保准吃得你心里暖暖的,耳朵都要响一下!

淀粉种类 推荐度 炸后口感特点 适合菜肴类型
土豆淀粉 (马铃薯淀粉) 强烈推荐 极其酥脆,放凉后回软相对慢,内部有独特糯感 锅包肉、软炸里脊、炸虾段等需要酥脆外壳的菜
玉米淀粉 不推荐 炸后酥脆度一般,容易发硬,回软快 勾芡
红薯淀粉 慎用 (看个人喜好) 炸后非常硬脆,口感偏“刚”,不如土豆淀粉酥松 小酥肉等强调硬脆口感的

喏,淀粉的门道看明白了吧?反正做锅包肉这事儿,我非土豆淀粉不可,这算是我的一点小“固执”。你不信邪可以用别的试试看,但最后多半还是得绕回来,哈哈。这就是经验之谈啊,过来人不会骗你的。

锅包肉的做法插图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