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腌笃鲜,我脑子里跳出来的第一个画面,不是别的,就是那个热气腾腾的砂锅,咕嘟咕嘟地冒着泡,不是那种大开大合的沸腾,而是细细密密的,像在跟你讲悄悄话。那个香味儿啊,混合着肉的醇厚、笋的清甜、还有一丝丝难以言说的鲜味,光是闻着,都能把肚子里的馋虫全勾出来。这碗汤,在我心里,是江南春天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儿,吃过了,才觉得这一年圆满了。
腌笃鲜,光听名字就知道它的精髓——“腌”是咸肉或火腿,“笃”是小火慢炖,“鲜”嘛,自然是那一口极致的鲜味,主要来自新鲜的肉和那口咬下去清甜脆嫩的春笋。这三样东西,看似简单,凑到一块儿,用对方法,那可真能炖出一锅“鲜掉眉毛”的好汤。
做腌笃鲜,食材的选择讲究得很。先说“腌”的部分,传统点儿的用金华火腿,取它那股子醇厚、带着点陈香的咸鲜。但我呀,偏爱用自家做的咸肉,或者市场里那种看着白花花、肥瘦均匀的咸五花肉。金华火腿味儿是好,可有时候觉得太“冲”了点儿,而且不像咸肉那样,还能提供一些肥肉的油香,炖到汤里化开,给汤体带来一种柔和的滋润感。当然,用哪种都行,关键得看肉的品质,得是好肉。我一般会选肥瘦相间的,这样炖出来的汤才不会柴,也不会过于寡淡。咸肉呢,买回来要是觉得太咸,得提前泡水,泡掉一些盐分,不然这汤可就没法喝了。泡发咸肉这个步骤,听着简单,但时间得根据咸肉的咸度来,短则两三小时,长则一夜,中间换几次水,摸上去咸度合适了就行。
“鲜”的部分,新鲜的猪肉是主角。我最喜欢用带皮的五花肉或者猪前蹄。五花肉带皮带膘带瘦肉,层次丰富,炖出来软糯又不失嚼劲;猪前蹄嘛,自带筋和骨头,炖出来的胶质能让汤更浓稠,也更鲜美。选肉时,要看颜色自然、有光泽、按压有弹性那种。切块儿,不用太小,方便长时间炖煮不散。
然后是腌笃鲜的灵魂伴侣——笋。要是赶上春天,那必须是新鲜的春笋!剥去层层外衣,露出里面白胖胖的笋肉,看着就惹人爱。春笋买回来,一定要先处理一下,切滚刀块儿或者段,然后焯水,水里可以加一点点盐。为啥要焯水?春笋里有点草酸,不焯水直接炖会有涩味。焯过水的笋,再下锅炖,才能释放出它那种独特的清甜。不是春天怎么办?用冬笋也很好,一样要焯水。再或者,退一步用雷笋之类的,也凑合,但总觉得少了点春天的灵气。除了新鲜笋,很多老派做法还会加一点点干笋。干笋处理起来麻烦些,需要提前泡发,而且得煮软,费时间得很。但它能给汤带来一种深沉、浓郁的鲜味,是新鲜笋给不了的。我一般图省事儿就只用新鲜笋,但偶尔心血来潮,或者想炖得特别有层次感,就会老老实实泡发点干笋进去,味道确实不一样。
配角也不能少,百叶结必须有姓名。这东西像海绵一样,能吸饱汤汁,吃起来特别满足。买那种干豆皮自己打结的,或者现成的百叶结都行。它不容易烂,可以早点放。
好了,料都备齐了,开始“笃”吧。这是最关键的一步。
我家的做法是,先处理肉。新鲜猪肉和咸肉(如果用金华火腿块也一样)都得冷水下锅焯水。水里扔几片姜、倒点料酒,大火烧开,煮到血沫子全浮上来,撇干净。这一步特别重要,是让汤色清澈、没有腥味儿的关键。焯好水的肉捞出来,用温水冲洗干净表面的浮沫。切记!不能用冷水,冷水一激,肉就紧了,不容易炖烂。
砂锅请出场!炖汤,我还是偏爱砂锅,它聚热均匀,能让食材温和地释放鲜味。把焯好水的五花肉块、咸肉块(或火腿)先放进去。加足量温水,没过所有食材,再多一点点,因为炖的时间长,水分会蒸发。扔几片姜,然后就盖上盖子,大火烧开转最小最小的火。
这里就是“笃”的艺术了。不是大火咕嘟咕嘟,那是煮肉,不是炖汤。是那种只能听到里面在细语般冒泡,锅盖缝隙里缓缓冒出蒸汽的状态。就这么让它慢悠悠地炖。炖多久?我的经验是,至少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这段时间是让咸肉和鲜肉的滋味、油脂慢慢地、彻底地融入汤里,互相成就。肉里的骨头、皮里的胶质也都在这个过程中释放出来,汤底就有了厚度和醇度。
炖了一个半小时左右,肉已经炖得比较软烂了,这时候把焯好水的春笋块加进去。如果放了干笋,干笋块应该和肉一起就下锅了,因为它更难炖软。加入春笋后,继续小火慢笃,再来个半小时到四十分钟。这个时间足够让春笋的清甜融入汤里,同时它自己也变得软糯入味,但依然保持着那种迷人的脆感。最后十几二十分钟,把百叶结扔进去。百叶结很容易熟,也容易吸味儿,太早放炖久了口感不好。
炖到最后,汤色应该是那种清而不浊的乳白,或者说是带着点金黄色的透明感。闻着,就是浓郁得让人直流口水。尝一下汤的咸度。因为咸肉或火腿的咸度不一样,最后的汤咸度也不一样。大部分时候,因为咸肉已经提供了足够的盐分,基本不用再放盐了。顶多,我会在起锅前,根据味道的平衡,极少量地加一点点糖,来提鲜和柔和咸味。真的就一点点,尝不出来甜味那种,能让汤的层次更丰富。葱结或者小葱段可以在最后放进去,增添一点清香,但我有时候也省略这步,觉得纯粹的肉和笋的鲜味已经够了。
关火,盛出来。碗里有炖得软烂、一夹就颤巍巍的五花肉,有吸饱了汤汁、嚼起来咯吱咯吱响的咸肉丁,有清甜脆嫩的春笋,还有软糯的百叶结。先喝一口汤,那个鲜!直冲脑门儿的鲜,不齁不腻,暖到心底。再吃块肉,肥而不腻,入口即化。吃笋,脆甜清香,解腻又提鲜。
说起来,这腌笃鲜也是我小时候的念想。那时候家里条件没现在这么好,不像现在想吃什么随时都能买。每年就盼着春笋上市,盼着妈妈去买点咸肉,然后厨房里开始响那个小砂锅的咕嘟声。那声音在我听来,就是春天来了,就是好日子要来了。现在自己做了,虽然手艺可能比不上妈妈,但每次炖着这锅汤,闻着这个味儿,就觉得心里特别踏实,特别暖和。
很多人会问,能不能加别的?比如青菜啊,豆腐啊什么的。我个人觉得,最经典的腌笃鲜,就是肉、笋、百叶结这几样,味道最纯粹。加了别的,味道就“杂”了。当然,家里做饭没那么多条条框框,自己喜欢就好。但如果你想尝试最地道、最能体现腌笃鲜精髓的味道,就别加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让这几种食材本身的光芒散发出来。
这道汤,它不像别的汤品那样讲究滋补,它更讲究的是一个“鲜”字,一个“时令”字,一个“家常”字。它不是大宴上的主角,却是寻常日子里,能让你感到踏实、温暖、充满幸福感的味道。每一次炖它,我都觉得是在和过去对话,和季节对话,和生活对话。
好了,不说了,我的砂锅还在灶上“笃”着呢,香味儿已经飘出来了。我去尝尝味道怎么样,今晚的饭,就指着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