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常菜 杏鲍菇的家常做法

杏鲍菇的家常做法

说起来这杏鲍菇啊,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食材。爱它,是因为它一年四季都能买着,价格亲民,口感也好,嫩的时候像肉,老一点又有点嚼劲,吸味道那是一绝。恨它?嗐,你是不是也做过那种一锅水塌塌、寡淡无味、嚼起来跟橡皮筋似的杏鲍菇?别不好意思,太多人栽在这上面了。他们就是简单粗暴地切一切,和别的菜一起丢锅里炒,指望它能像青椒茄子那样听话。结果呢?失望是肯定的。

我在厨房里跟这杏鲍菇也“搏斗”了好几年。最初也是怎么做都不对劲,不是出水出得厉害,就是调味进不去,吃起来像吃一堆没滋没味的菌类纤维。后来琢磨明白了,做杏鲍菇,尤其是要做出那种有口感、有味道、能“站得住”的家常味道,关键根本不在加多少肉(很多人喜欢拿它冒充肉),而在于你怎么对待它本身。它不是肉,也不是一般的蔬菜,它有自己的“脾气”——水分含量高,纤维结构特殊。你得顺着它的脾气来。

我的独门心法,其实也不算多高深,但保证能让你做的杏鲍菇脱胎换骨。秘诀就俩字:逼水。没错,就是先把多余的水分给“请”出去。

先说说选材吧。去菜市场或超市挑杏鲍菇,要选那种菌体饱满、颜色均匀、表面比较干燥、捏起来有点硬实的。别选那些软绵绵的,或者颜色发黄的,那种可能不太新鲜,水分流失不均,做出来口感容易发柴或者更难处理。尺寸嘛,看你做什么菜,但家常炒菜我喜欢中等偏大的,切出来片儿或者块儿比较整。

怎么切也是有讲究的。别切太薄,那样一炒就缩得没影儿了,口感也差。我偏爱厚切片,大概五六毫米厚吧,或者切滚刀块。滚刀块的好处是受热更均匀,而且不规则的切面更容易吸附酱汁。切好之后,要不要洗?我一般简单冲一下表面,然后一定用厨房纸或者干净的布尽量吸干表面的水。这又是“逼水”的前奏。

接下来,就是我说的核心操作了。拿个平底锅或者炒锅,开中火。锅里先不放油!或者只放非常非常少的一点点油,润润锅底就行。把切好的杏鲍菇片或块儿倒进去。别着急翻动。你会听到那种湿气被逼出来的“吱吱”声,不是那种炸东西的噼噼啪啦,是带着点无奈又坚持的“嘶…嘶…”。这就是杏鲍菇里的水分在受热蒸发了。

这个时候耐心点,让它们在锅里待一会儿。你会发现,杏鲍菇的体积慢慢缩小,颜色从雪白变得有点半透明,边缘开始出现那么一点点金黄的焦色。用锅铲轻轻翻动,让每一面都能均匀受热“出汗”。这个过程大概需要几分钟,直到大部分水分都被逼出来,杏鲍菇摸上去不再是那种水水的软,而是带点韧劲、体积明显缩小了。这就是干煸或者说小油慢煎“逼水”的成果。这个步骤至关重要,它不仅去除了多余水分,浓缩了杏鲍菇本身的鲜味,更重要的是,让它的组织变得紧实,为后续吸收酱汁做好了准备。

等杏鲍菇“瘦身”成功,锅里可能会有一些残留的水分,倒掉或者继续加热蒸发掉。这时可以稍微补一点点油(如果之前没放油的话),然后迅速下蒜末。家常做杏鲍菇,蒜是灵魂!我喜欢蒜多一点,蒜香味和菌菇的鲜味特别搭。如果喜欢也可以加点姜末或者干辣椒段一起爆香。这时候的锅是热的,油温也高,蒜末的香味瞬间就出来了,那个味道,嗯——治愈!

蒜末煸出香味后,就把之前“逼水”好的杏鲍菇倒回锅里,快速翻炒几下。让杏鲍菇沾上蒜油的香气。然后就可以调味了。我的家常酱汁配方比较简单,但我觉得味道刚刚好:生抽负责咸鲜和基础底味,老抽来点儿颜色(别多,一点点就好,让菜色泽红亮),蚝油是增鲜提味的利器,最后,也是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来一点点糖。真的,就一小撮,不是为了吃出甜味,而是为了吊鲜平衡整体味道。信我,加了糖的家常菜味道会更醇厚、更有层次感,不那么死咸。

把这些调料一股脑儿倒进去,快速翻炒,让每一片(块)杏鲍菇都均匀地裹上这层诱人的酱汁。你会看到原本有点干巴巴的杏鲍菇瞬间变得油亮起来,颜色也深邃了。这时候可以尝一尝味道,根据自己的口味微调咸淡。

如果喜欢酱汁浓稠一点,能牢牢巴在杏鲍菇上,可以淋入薄薄的水淀粉勾芡。水淀粉别一次倒太多,一边倒一边快速翻炒,看到汤汁变得粘稠、扒在菜上就立刻停手。这个芡汁能让味道更集中,口感也更顺滑。对我来说,杏鲍菇要的就是那种外面裹着浓郁酱汁,里面还是有点韧劲、吸收了鲜味的口感,所以芡汁我通常会勾得比较薄。

最后,撒一把碧绿的葱花,淋上几滴香油,快速翻匀就可以出锅了。整个过程,从杏鲍菇下锅到出锅,其实也就十来分钟。但因为有了前面“逼水”那个关键步骤,结果是天壤之别。

做好的杏鲍菇,你看它,颜色是诱人的酱红色,泛着油亮的光泽。闻它,是蒜香、酱香、蚝油香和菌菇本身鲜味交织在一起的复杂香气,闻着就流口水。夹一片放嘴里,外面的酱汁浓郁咸鲜带着一丝回甘,包裹着里面的杏鲍菇。杏鲍菇本身呢?不是那种软绵绵的烂口感,也不是咬不动的橡皮筋,而是带着韧劲和弹性的嚼感,你用力一咬,还能感受到它纤维断裂的那种清脆,同时它又完美吸收了酱汁的味道,鲜美多汁。

跟我以前做的那种水塌塌、味道飘在表面的杏鲍菇比起来,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别小看这“逼水”和“调味层次”,这都是经验堆出来的“笨”办法,但管用。有人可能会说,干煸多麻烦啊,直接加水焖不行吗?不行!加水焖虽然也能让它软,但味道容易跑到汤里,而且杏鲍菇本身的鲜味会被稀释,口感也不够紧实有弹性。深炸呢?那是另一种风味了,而且太油腻,不适合家常天天吃。所以,我还是最爱这套先逼水再快炒的家常做法。

为了更直观地对比,我大概总结了一下我的做法和一些常见做法的效果差异:

特征/方法 我的“逼水快炒”法 常见直接炒法 加水焖煮法
口感 韧性有嚼头,紧实弹牙,吸收酱汁后鲜美多汁 容易出水,口感软烂或像橡皮筋,味道难以进入内部 软烂为主,缺乏弹性,口感单一
风味 菌菇鲜味浓缩,酱汁味道醇厚有层次,蒜香突出 味道寡淡,容易有水味,酱汁味道飘在表面 菌菇原味保留不多,酱汁味道融入度不高,整体味道偏淡
外观 色泽油亮,酱汁包裹均匀,体积缩小但形状完整 易出水导致汤汁浑浊,菜色不美观,蘑菇可能变得蔫搭搭 色泽偏淡,汤汁较多,蘑菇形态容易塌陷
操作复杂度 多一步“逼水”,稍微费时但掌握技巧后不难 最简单直接,但失败率高 操作简单
推荐指数 ⭐⭐⭐⭐⭐ (家常强烈推荐) (新手容易放弃) ⭐⭐ (可接受,但不是最佳口感)

所以你看,多花那几分钟把水逼出来,绝对是值得的。它决定了这盘杏鲍菇的“命运”。

这道菜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盘简单的家常菜。有时候忙了一天,没啥胃口,或者犯懒不想做太复杂的,我就想起它。切一切,锅里“吱吱”那么一煸,蒜末一爆香,酱汁一裹,勾个薄芡,三下五除二就得了。味道浓郁下饭,口感又好,不像纯吃素那么寡淡,也不像吃肉那么油腻。它就是那么刚刚好,能踏踏实实地喂饱你的胃,熨帖你的心。

尤其是配着热腾腾的白米饭,夹一块油亮的杏鲍菇,酱汁裹着米饭一起入口,那个满足感,是任何山珍海味都比不了的家常幸福。我女儿以前不爱吃蘑菇,自从我这么做了之后,她居然也开始接受,甚至会主动夹着吃。这让我特别有成就感。

对我而言,厨房就是这么一个有魔力的地方,不是用来炫技的,而是用来把普普通通的食材,通过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心思”和“小坚持”,变成能温暖家人、抚慰自己的美味。这道家常杏鲍菇,就是我厨房里无数个“小心思”中的一个得意之作。

下次你再做杏鲍菇,别忘了我的这套“逼水”法。试试看,保证让你对这个平凡的食材,刮目相看。它值得你多花那几分钟的耐心,真的。

杏鲍菇的家常做法插图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