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非得自己做这牛肉酱呢?外面买的那些,十有八九不是油腻得齁嗓子,就是香气寡淡,再不然就是加了一堆你压根儿不认识的添加剂。我家那位,还有俩孩子,都对那一口拌面、拌饭的牛肉酱情有独钟,可市面上总找不到合心意的。折腾了几回,终于琢磨出这个版本,嘿,那叫一个绝!每次做,香气能飘满整栋楼,保管让你家隔壁小孩儿馋哭。
做这酱,得有点耐心,但真的不难。关键在于选料和火候,还有那么点儿个人的小心思。
先说这主角, 牛肉。我试过好几种。纯瘦肉?做出来酱发柴,没啥嚼劲儿。带点肥的?油是够了,但有时候腻过头。我的心头好是 牛腱子肉,或者那种带点筋的 牛霖(牛后腿肉)。为啥?腱子肉有筋膜,煮的时候会释放胶质,让酱汁口感更润滑,而且它本身切丁后,嚼起来有层次,不是那种一咬就散的肉糜感。牛霖呢,虽然没筋,但如果选带一点点脂肪的那块儿,剁出来的肉丁纤维感没那么强,更容易吸收味道,也比纯瘦肉软乎。反正不管选哪种,都 必须是自己回家手工剁或者绞肉机粗绞,别买市面上现成的肉馅儿,那些太碎太黏糊,做出来没肉丁的颗粒感,口感差远了。我一般都是买块好腱子肉,回家一点点用刀 手工剁成指甲盖大小的丁,累是累点,可这口感,值!
剁肉前啊,最好把肉稍微冻个把小时,半硬不硬的时候更好切。切好的肉丁儿,先放一边儿备着。
接着就是这酱的灵魂—— 香料油 和 辣味基底。这油啊,可不能省。我一般用花生油或者菜籽油,量要足,最后做好的酱,油要把牛肉丁都“抱”住,这样才能保存得久,而且那股子香气全靠油来承载。油倒进锅里,别急着烧太热,把 八角、桂皮、香叶、花椒 这些 whole spices 丢进去。我一般就用这几样,不搞得太复杂,怕抢了牛肉本身的鲜味儿。用 小火慢慢炸,让这些香料的味儿一点点渗到油里,你看着锅里的香料,颜色慢慢变深,闻着那股子复合的香气越来越浓,就差不多了。这个过程急不得,大火一冲,香料就糊了,油会发苦。炸个十来分钟,把这些香料捞干净,只要那锅带着灵魂香气的油。
现在油温上来了,把剁好的牛肉丁一股脑儿倒进去。听到那“滋啦”一声没?就是这个感觉!别急着翻,让它接触锅底那一面先有点焦黄,再慢慢划散,就是要把它里的水分逼出来,让肉变得 干香干香的,这叫 煸炒。这一步是关键,煸得不够干,酱容易坏,而且肉不香。我一般会多炒一会儿,直到肉丁看起来有点缩水,颜色深褐,锅里几乎听不到滋滋的水汽声,只有油的咕嘟声。
牛肉煸到位了,把 姜末和蒜末 倒进去,量可以大一点,这俩是提香去腥的主力。炒到姜蒜变色,香气完全释放出来。
接下来就是赋予它“辣”和“酱香”的环节了。我喜欢用 郫县豆瓣酱,它颜色红亮,味道醇厚,是川菜的灵魂。但豆瓣酱比较咸,量要控制。舀几大勺豆瓣酱,放进锅里,用铲子 慢慢炒,把豆瓣酱里的红油给 煸炒出来。这个过程也很重要,炒到位了,酱的颜色才漂亮,味道才浓郁。炒啊炒,你会看到锅里的油慢慢变成诱人的红褐色。
豆瓣酱炒香出红油后,重头戏来了—— 辣椒面。我的秘诀之一就是 用两种辣椒面混合:一种是粗粒的,一种是细粒的。粗粒的主要是出香味和增加口感,细粒的主要是出颜色和辣度。辣椒的种类也有讲究,我喜欢用 二荆条 辣椒面和 朝天椒 辣椒面按一定比例混合。二荆条香而不烈,朝天椒辣得够劲儿。你可以根据自己吃辣的程度调整比例。把辣椒面倒进去, 快速翻炒,让它在油里爆出香气。 千万别炒太久,否则辣椒面会糊,发苦。
接着是增加复合酱香的环节。我放 豆豉(切碎), 甜面酱 和 蚝油。豆豉带来独特的豉香和发酵的鲜味,甜面酱提供一抹回甘和浓稠感,蚝油则增加鲜味和润泽度。这三样加进去,酱的层次一下就丰富起来了。
都炒匀后,开始调味。加 生抽 提鲜,一点点 老抽 上色(但豆瓣酱和蚝油已经够上色了,老抽少放或不放也行),重头戏来了: 糖!没错,一点点糖,不是为了变甜,而是为了 提鲜和平衡咸辣。这就像给酱点睛,能让整体味道变得柔和醇厚。 盐 可以先少放,因为豆瓣酱、生抽、豆豉本身都有咸度,最后再根据味道调整。
所有材料都到锅里了,炒匀后,你会发现它还是比较“干”或者说比较稠的状态。这时需要转 最小最小的火,盖上锅盖, 慢!慢!熬! 这个过程至少要 半小时,甚至 一个小时以上。这是让各种味道充分融合,香气彻底释放的关键步骤。期间要时不时开盖 搅拌 一下,防止糊锅。熬到什么程度呢?酱体变得更加浓稠,油和酱融合得特别好,你闻到的香气是那种沉郁醇厚的,而不是浮在表面的。肉丁经过长时间的熬煮,会变得更加入味,口感也不会那么硬柴。
在熬煮的最后十分钟,我喜欢撒一把 炒熟的花生碎 进去。这个不是必须的,但我觉得它能增加一点额外的坚果香气和脆脆的口感,跟有嚼劲的牛肉丁形成对比,特别棒。花生要提前炒熟或烤熟,放凉后再擀碎。
熬好后,关火。 彻底放凉!这是保存的关键。热的时候装瓶容易进水汽。
喏,这就差不多了。你看这酱,颜色是那种深邃的红亮,不是死死的酱色。油汪汪的,肉丁粒粒分明,带着各种香料的复合香气。挖一勺出来,那股子香气直冲脑门,瞬间就觉得肚子饿了。
我家这牛肉酱,用途可太广了。拌面、拌米饭自不必说,吃白灼青菜的时候挖一勺放上去,就是最棒的蔬菜沙拉酱;拌凉皮、凉面、凉粉,风味瞬间升级;夹馒头、配烧饼、蘸饺子,哪样不香?我甚至试过炒菜放一点点,或者煮汤的时候吊个底味,都出奇的好。
至于那些加香菇丁、豆腐干丁的做法,我也试过。确实能增加体积和一些不同的口感,但我觉得多少会冲淡牛肉酱本身那种浓郁纯粹的肉香和辣香。我更倾向于这种以牛肉、辣椒、酱料和基础香料为主的版本,味道更集中,更经典。
要说做这酱有什么经验之谈,除了刚才强调的选肉、煸炒和慢熬,还有一点就是 调味要宁可淡一点,最后再补。尤其是盐,各种酱料的咸度不一样,一次放足了改都改不了。慢慢尝,慢慢加。
关于辣椒的比例,我给个大概的参考,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调整。
辣度等级 | 二荆条辣椒面 | 朝天椒辣椒面 | 粗粒辣椒面 | 细粒辣椒面 |
---|---|---|---|---|
微辣 | 60% | 10% | 50% | 50% |
中辣 | 40% | 30% | 50% | 50% |
特辣 | 20% | 50% | 40% | 60% |
(注:以上比例是占总辣椒面用量的百分比,比如总共用100克辣椒面,做中辣就用40克二荆条+30克朝天椒,这70克混合后再按50%粗细分配)
别看过程写得好像挺多,但做起来就是按部就班,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次看着锅里的食材在热油里跳舞,闻着香气一点点弥漫,那种成就感,真的,不是点个外卖或者超市买一瓶能给的。这瓶牛肉酱,带着油的热烈,带着辣椒的奔放,带着香料的深沉,更带着你在厨房里忙碌时的那份心意。做好一瓶,放冰箱冷藏,随吃随取,能吃好一阵子。自家做的,料足,味儿正,吃着也踏实。这,就是我家的牛肉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