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包子,我可有得说了!这玩意儿,看着简单,但要想做得地道、吃着熨帖,里头可全是学问,一点儿都马虎不得。现在外面卖的那些个,甭管是多大牌子,总觉得少了一点儿魂儿,不是面皮死板没嚼劲,就是馅料寡淡没滋味。我呀,在家研究这包子,少说也有几十年了,从年轻那会儿跟着我妈学,到后来自己琢磨,也算琢磨出点儿心得。今儿个,就跟您好好唠唠,我这压箱底的包子秘诀。
您得知道,包子这东西,面皮是骨架,馅料是灵魂。这俩要是哪个没到位,那这包子,甭提多扫兴了。
咱先说这面皮。很多人觉得发面就是把酵母往面粉里一倒,加水一和,就齐活了。大错特错!这第一步,就得讲究。面粉我一般都选中筋面粉,就是普通小麦粉,蛋白质含量不高不低,做出来的面皮既有嚼劲又松软,不会像高筋粉那么“死”,也不会像低筋粉那么“散”。别小看牌子,有些牌子的中筋粉就是比别的吃水多,揉出来更细腻。我习惯用某某牌子的饺子粉,它的中筋面粉质地特别好。
和面,水温是个大讲究。酵母这小东西,娇气着呢!水温太凉了,它犯懒不干活;水温太烫了,直接给它“烫死”了,那您这面可就真成“死面”了。我一般用30-35℃的温水,摸着就比体温稍微热乎一点儿就行。酵母我用干酵母,先用一小撮温水把酵母化开,加一点点糖,能加速酵母的活化。等个三五分钟,看见水面冒小泡泡了,说明这酵母有劲儿!这时候再把它倒进面粉里。我通常是500克面粉配上5克酵母,水的话,大概是250毫升到280毫升左右,得看面粉的吸水性,一点点加,别一股脑倒进去。
揉面,这可是个力气活,也是个技术活。您可别光图省事,揉到盆光、手光、面光——俗称“三光”就万事大吉了。这“三光”只是基础,您得接着揉!揉面的过程,其实就是让面粉里的蛋白质形成面筋网络的过程。揉得不到位,面筋没完全形成,发出来的面就软塌塌的,没支撑力。我一般是先大致和成团,然后盖上保鲜膜,让它自己“歇”个十分钟。这叫“醒面”,能让面筋松弛,方便后续揉搓。歇好了再拿出来,您会发现面团没那么硬了,揉起来更容易。这时候您就得使劲儿了,反复地揣、揉、擀,用掌根使劲儿推,再叠起来,转个方向继续推。揉到什么程度呢?揉到面团表面摸起来像婴儿皮肤一样光滑细腻,用手轻轻按一下,能缓慢回弹,切开看横截面,里面没有粗大的气孔,这就差不多了。这过程少说也得揉上15-20分钟,揉完手上会沾着一层薄薄的面浆,那说明面筋都出来了。
头一次醒发,我管它叫“长个儿”。通常是把揉好的面团放在一个抹了油的大盆里,盖上保鲜膜或者湿布,放在温暖湿润的地方。夏天室温就够了,冬天我喜欢放烤箱里,底下放一碗热水,制造一个恒温的环境。发到什么程度算好?发到原来的两倍大,用手指蘸点面粉,往面团中间戳一个洞,洞口不回缩不塌陷,扒开面团看看,里头是均匀的蜂窝状组织,带着一股淡淡的酒香,这就妥了。这通常需要1到2小时,得看环境温度。
面发好了,还得“排气”。把面团取出来,放在撒了薄粉的案板上,使劲揉,把里面的气体都揉出去,揉回原来面团大小。这个步骤非常重要,如果排气不彻底,蒸出来的包子表面就会有大气泡,不好看,口感也不均匀。这第二轮揉面,也得揉上个三五分钟,确保面团再次变得紧实光滑。
接下来,才是准备面皮擀皮。把面团搓成长条,切成均匀的小剂子,每个大概50克左右。用擀面杖擀皮,记住,一定是中间厚边缘薄,这样包的时候,馅料在中间才不容易破,提褶的时候边缘薄才好捏合。
面皮的讲究说完了,重头戏来了——馅料!我最爱的是猪肉大葱馅,那股子鲜香,真是勾魂儿!
馅料的选肉可不能含糊。我从来不用纯瘦肉,那吃起来柴不啦叽的,哪有汁水?猪肉我只用三分肥七分瘦的猪前腿肉,尤其是前腿靠肘子那块儿,带点筋膜,剁出来特别香。嫌麻烦的拿绞肉机绞也行,但绞出来的肉馅,少了点儿嚼劲和颗粒感。要真讲究,您就得手剁肉馅,一下一下剁,能把肉的纤维剁断,但又保留了部分颗粒,口感那是机器绞出来的拍马也赶不上的。我剁肉馅有个小窍门,先把猪皮刮干净,肉切成小丁,然后刀剁,剁到看着黏糊了,但又能看见肉粒的程度。
葱呢,必须是大葱,量要足。我剁肉馅的时候,会先单独把大葱剁碎,然后放在纱布里,稍微挤掉一点儿葱里的水分,这样既保留了葱的香气,又避免包子馅儿出水太多。葱汁儿可别扔,那是宝!
调味是馅料的灵魂。我的秘诀是:花椒水!抓一把花椒,用热水泡着,放凉,过滤掉花椒粒,留下花椒水。这个花椒水,是去腥增香的利器,比料酒管用得多。我一般是先在肉馅里加姜末(多放点,姜能解腻提鲜),一点点料酒,生抽(提鲜),老抽(上色),一小勺蚝油(增鲜),白胡椒粉(去腥)。然后就是打水,也就是往肉馅里加水。我加的是刚才泡好的花椒水,分多次少量地加,每次加一点点,就用筷子顺着一个方向不停地搅动,直到肉馅把水都“吃”进去,变得黏稠、有弹性,像糊状一样。这其实就是让肉馅乳化的过程,能锁住肉汁,让蒸出来的包子馅料饱满多汁。大概500克肉馅,我能打进去100-150毫升的花椒水。等肉馅把水都吃进去了,再把刚才挤过水的葱末放进去,加一点点香油(提香,也能锁住水分),再加盐调味。最后,我还会放一小勺白糖,不是为了吃甜,而是为了“提鲜”,一点点糖能让肉的鲜味更突出。拌匀了,馅料就算成了。
除了猪肉大葱馅,我家也常做一些其他的,比如白菜猪肉馅,白菜要用盐杀出水再挤干;韭菜鸡蛋虾仁馅,韭菜不能提前放盐,不然会出水,临包前才放,而且要多放香油;牛肉萝卜馅,牛肉要用葱姜水和料酒充分腌制,萝卜也要焯水去味。每个馅料都有它自己的脾性,得细心对待。
这里给您列个常用馅料的调味要点对比,方便您参考:
馅料类型 | 主要调味品 | 核心要点 | 个人建议 |
---|---|---|---|
猪肉大葱 | 生抽、老抽、蚝油、白胡椒粉、姜末、料酒、花椒水、香油、盐、少许糖 | 打水乳化,肉馅饱满多汁;大葱香气足,量要大;姜末不可少。 | 三分肥七分瘦前腿肉,手剁更香。 |
猪肉白菜 | 生抽、蚝油、白胡椒粉、姜末、香油、盐 | 白菜需用盐杀水挤干,否则馅料会大量出水。肉馅可略瘦。 | 白菜可手切碎,口感更好。 |
韭菜鸡蛋虾仁 | 生抽、香油、白胡椒粉、盐 | 韭菜临包前再放盐和香油拌匀,防止出水;鸡蛋要炒碎,虾仁可略微腌制。 | 鸡蛋炒嫩一点,虾仁保持Q弹。 |
牛肉萝卜 | 生抽、老抽、黑胡椒粉、姜末、料酒、蚝油、香油、花椒水、盐 | 牛肉需充分腌制去腥;萝卜需焯水去除涩味。 | 萝卜可擦丝后切丁,口感均匀。 |
包包子嘛,看您手艺了。褶子多褶子少,那都是形式,只要收口严实就行,别露馅儿。我喜欢包成月牙形或者柳叶形,看着好看。包好了的包子,别急着上锅,还得二次醒发。就是把包子生坯放在铺了湿屉布的蒸屉上,互相之间留点空隙,盖上盖子,再让它发个15-20分钟,包子会变得更轻盈,摸起来像棉花糖一样。这一步也很关键,能让包子皮更松软。
最后,就是蒸。关于冷水上锅还是热水上锅,这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我个人坚持冷水上锅。为什么呢?因为冷水慢慢加热的过程,能给包子一个缓慢升温的环境,让它在蒸的过程中继续发酵,这样蒸出来的包子皮更加松软,不会突然遇热收缩,出现“死皮”或者“塌陷”的情况。大火烧开水后,转中大火,根据包子大小,一般蒸15-20分钟。肉馅的包子,多蒸一会儿,确保肉馅熟透。
等时间到了,千万别急着开盖!切记,关火后,让包子在锅里焖上2-3分钟。这是为了防止包子突然遇冷收缩,导致包子皮塌陷或者回缩,影响卖相和口感。等焖好了,再轻轻掀开锅盖,一股带着面香和肉香的热气扑面而来,白胖胖的包子一个个鼓着肚子,看着就让人食指大动!
这包子啊,蒸出来趁热咬一口,那才叫绝!面皮宣软带着弹性,肉馅汁水丰盈,葱香肉香交织,滋味儿层层叠叠。每回家里蒸包子,我那孙子都能一口气吃两三个,边吃边说:“奶奶包的包子就是香!”听着这话,我心里头那叫一个美!
说起来,做包子这事儿,就是个细致活,急不得。有时候面没发好,馅料没调对味儿,蒸出来差强人意,我也遇到过。记得有次,酵母过期了没发现,蒸出来一锅死面疙瘩,我那老头子当时就笑我:“你这老太太,今儿个怎么失手了?”后来我吸取教训,每次做都格外上心。
其实,厨房里的这些家常手艺,不光是填饱肚子那么简单。它呀,连接着一家人的胃,也连接着一家人的心。那热气腾腾的包子,不光是食物,更是一种温暖,一种记忆,一种对生活的热爱。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甭管外面多花哨的食物,到头来,最熨帖人心的,还是自家厨房里飘出来的那股子烟火气。好了,今儿个就唠到这儿,您要是有空,也试试我这法子,保准您也能蒸出又香又软又多汁的大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