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干鲍鱼,好多人第一反应就是“麻烦”,要么就是“贵”,再不就是“只有大厨才做得来”。我一开始也这么想,觉得那玩意儿离我这种寻常百姓家的厨房太遥远,是年夜饭桌上才偶尔瞥一眼的“神仙菜”。直到有一天,我婆婆拎回一袋子风干得硬邦邦、灰不溜秋的“小石头”,笑呵呵地说:“今年过年我们自己发鲍鱼!”那一刻,我心头一紧,嘴上应着“好嘞”,心里却直打鼓:这…这可怎么整?
可你别说,这一整,就整出了感情,整出了一点点心得,也整明白了,好的食材,只要你肯花心思,它就一定会给你惊喜。干鲍鱼这东西,它不像新鲜鲍鱼,图的就是一个极致的“鲜”。干鲍鱼,它吃的是一个“醇”,一个“厚”,一个“糯”,一个时间沉淀下来的胶质感和浓郁风味。
首先,也是最考验耐心的一步,就是干鲍鱼的泡发。这真的是“慢工出细活”的典型代表。市面上常见的干鲍鱼,从几头到几十头不等(“头”数越小,单个鲍鱼越大)。我个人偏爱8头到12头的,大小适中,既容易泡发,口感又足够厚实。泡发这事儿,头号禁忌就是沾油!一点油星都不能有,否则鲍鱼会烂掉。
我通常会这么做:
1. 初泡:把干鲍鱼用纯净水(自来水氯气多,影响风味,也可能影响泡发效果)冲洗一下表面的灰尘,然后直接放到一个无油的干净容器里,用足量的纯净水没过鲍鱼。我喜欢把它放进冰箱冷藏室里,浸泡个24到48小时,每天换水一到两次。为什么放冰箱?因为这样能减缓细菌滋生,让鲍鱼慢慢吸收水分,口感更均匀。有些性急的会用温水甚至热水泡发,我试过几次,虽然快,但鲍鱼的肉质会显得不够紧实弹牙,少了那股子“糯中带韧”的精髓。
2. 刷洗与去内脏:泡到鲍鱼稍微软化了,你就能感受到它从硬邦邦的“小石头”变成了一个略有弹性的“小胖子”。这时候,用一把干净的小牙刷,轻轻刷洗鲍鱼表面的粘液和边角缝隙,特别是底部可能有一些黑色的脏污。然后,小心翼翼地把鲍鱼嘴巴(一般在鲍鱼的尖端)和内脏部分(通常是黑绿色的一团,在鲍鱼底部较软的位置)去除。这一步得细心,别弄破了鲍鱼肉。去干净了,再用清水冲洗几遍。
3. 高压锅压制(我的小秘诀,也曾为此与老一辈“争论”过)或者蒸制:这是决定鲍鱼口感的关键一环。很多老人家坚持要用沙锅或者炖盅慢炖,动辄十几个小时甚至几十个小时,我也试过,确实好,但家里煤气费和时间成本实在感人。后来我琢磨出,用高压锅,也能达到不错的效果,而且效率大大提升。
高压锅版本:将洗净的鲍鱼放入高压锅,再次倒入足量纯净水没过鲍鱼,加一小撮海盐(提鲜),也可以加几片姜去腥。高压锅上气后,转小火,压制大概40-60分钟(具体时间看鲍鱼大小和自家高压锅脾气,大的头数少的要久一些)。然后关火,让它自然冷却,千万不要手动放气!让鲍鱼在锅里焖足至少6个小时,甚至过夜。这个焖的过程,是让鲍鱼进一步软化,也是让它吸收水分和风味的关键。
传统蒸制版本:如果家里没有高压锅,或者你更追求传统口感,那就将鲍鱼放入大碗,加水,放在蒸锅里,水开后小火慢蒸,每隔3-4小时换一次水,蒸足2-3天。蒸到鲍鱼用筷子能轻松扎透,但又不能烂掉。这个过程对火力控制要求很高,费时费力。
我个人推荐高压锅,效率高,出来的鲍鱼糯软弹牙,不失胶质感。当然,如果时间充裕,用传统蒸制或慢炖,风味确实会更上一层楼,那是一种极致的醇厚。但对于日常家庭,高压锅已经非常优秀了。
泡发好、压制好的鲍鱼,摸起来应该是软糯而富有弹性的,轻轻一按,能感受到那种Q弹的胶质感,而不是一碰就碎的烂泥,也不是硬邦邦嚼不动的“橡皮筋”。到这一步,你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接下来就是鲍鱼的烹饪,这才是赋予它灵魂的步骤。干鲍鱼最经典的吃法就是蚝油焖鲍鱼。
我的灵魂焖鲍鱼做法:
主要食材:
发好的干鲍鱼:若干(根据食客数量)
老母鸡:半只斩块(吊鲜主力军,提供醇厚底味和胶质)
猪瘦肉或猪蹄筋:适量(增加汤汁的浓稠度与鲜味)
金华火腿或广东腊肉:小块(点睛之笔,带来独特的咸香和烟熏风味,增加复杂感)
干香菇:几朵(泡发后切块,提供菌菇的鲜美)
姜片:几片
葱段:几段
调味料:
蚝油:这个是绝对的主角,我个人偏爱李锦记旧庄蚝油,它味道醇厚,不会过甜。
生抽:少许(提鲜)
老抽:少许(上色,让鲍鱼呈现诱人的酱红色)
冰糖:几小块(提亮增鲜,平衡咸味,让鲍鱼表面有漂亮的亮泽)
花雕酒或料酒:少许(去腥增香)
高汤:如果之前泡发鲍鱼的水够多且干净,可以留下部分作为高汤,如果没有,用鸡汤或清水替代。
制作步骤:
1. 熬制高汤底:这是决定鲍鱼风味上限的一步。取一个深锅,将斩块的老母鸡、猪瘦肉或蹄筋、金华火腿(或腊肉)、姜片、葱段一起放入锅中。倒入足量的清水,大火烧开后撇去浮沫,转小火,盖上盖子,慢炖至少2-3小时。炖到汤色奶白,肉香四溢。这一锅汤,就是鲍鱼美味的基石。炖好后,捞出鸡肉等,汤汁过滤掉残渣,留作备用。我一般会在这一步加入几颗干瑶柱一起熬,那鲜味是层层叠叠的,妙不可言。
2. 鲍鱼入锅焖煮:另取一个沙锅或者铸铁锅(锅壁厚的保温效果好,适合慢炖),锅底铺上之前泡发好的干香菇块,再把处理好的鲍鱼码在香菇上。
3. 调味与正式焖煮:倒入熬好的高汤,高汤量要没过鲍鱼。加入适量蚝油(这是重点,多放一些)、少许生抽、老抽、几小块冰糖,再淋上一点花雕酒。大火烧开后,转最小火,盖上盖子,慢焖至少2-3小时。焖煮过程中,你可以时不时地开盖看一眼,闻一闻那扑鼻而来的鲜香。汤汁会从清澈慢慢变得浓稠,颜色也逐渐加深,鲍鱼会均匀地裹上那诱人的酱红色。焖煮时间要足够长,让鲍鱼充分吸收汤汁的精华,变得软糯入味,胶质尽出。
4. 收汁提亮:焖煮结束后,把鲍鱼小心地捞出摆盘,留下锅中的浓郁汤汁。这时候开大火,将汤汁收浓,直到汤汁变得油亮粘稠,能“挂勺”。如果觉得不够粘稠,可以勾薄芡,但我通常不喜欢,因为前面的食材已经能提供足够的胶质让汤汁自然浓稠。收汁的时候,可以尝一下味道,如果不够咸或不够甜,再做调整。这一步是把鲍鱼的味道提升到极致,也让酱汁变得晶莹剔透。
5. 淋汁上桌:将收好的浓汁均匀地淋在摆好的鲍鱼上,那一刻,鲍鱼表面油光发亮,酱汁浓郁挂在鲍鱼上,宛如艺术品。旁边可以配上焯水后的西兰花或小棠菜做点缀,既解腻又添色彩。
我家那位,平时对什么都波澜不惊的,第一次吃我做的这个干鲍鱼,夹了一块放嘴里,眼睛都亮了,连声说:“嗯!这个好!比外面做得好吃!”那种满足感,甭提多高兴了。他平时连吃肉都懒得吭声,能让他赞不绝口,这道菜的魅力可见一斑。
做干鲍鱼,真的是一场时间的修行,也是一场味蕾的升华。从最初的忐忑不安,到如今能有条不紊地操作,甚至在某个周末的午后,能心血来潮地发上一锅,把它当作一道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幸福的“日常”菜。这道菜,它不仅仅是食材的堆叠和烹饪技巧的展示,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对味觉的极致追求。每当我看着那锅里咕嘟咕嘟冒着泡的浓稠酱汁,闻着那满屋子的复合鲜香,再尝到那软糯弹牙、醇厚回甘的鲍鱼肉,我就觉得,这所有的等待和付出,都值了。
有人可能会问,这样一道菜,是不是太复杂了?其实,当你真正开始做的时候,你会发现,它考验的不是你有多么高超的刀工,也不是多么精密的火候控制,它考验的是你的耐心,是你愿意为一道美味付出时间的心意。一旦你掌握了发鲍鱼和熬底汤的精髓,后续的焖煮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且,一次多做一点,吃不完的鲍鱼和浓汁,分装冷冻起来,想吃的时候拿出来热一下,味道依然不打折扣。甚至,那浓郁的酱汁,拿来拌饭,拌面,简直是人间至味。那种饱含了鲜美和胶质的汤汁,醇厚浓郁,轻轻一抿,嘴唇都有些粘连,仿佛吸饱了日月精华,每一口都是满满的幸福感。
总之,别被“干鲍鱼”这个名字吓退了。放手去尝试,去感受食材在手中一点点变化的神奇,去体验等待的艺术,去品尝那份时间酝酿出的醇厚美味。你会发现,厨房里,真的有无限可能。